在冷战的硝烟尚未散去的年代,全球军事技术的风向几乎已经明确——导弹正逐渐取代传统火炮,成为战场上的主宰。
各国纷纷加大导弹研发投入,而火炮,这一曾经主导战场数百年的武器,似乎正逐步走向没落。
然而,在这场技术变革的浪潮中,中国却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投入1亿巨资引进155毫米火炮技术。
这一决策在当时看来颇为冒险,不仅面临国际技术封锁的重重阻碍,还要在国内有限的资源下,重塑整个火炮体系。
然而,正是这份坚持和战略眼光,让中国迎来了火炮技术的腾飞。
这段看似“冒险”的投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在冷战时期,全球火炮的口径标准基本分为两派:苏联主导的152毫米和北约主导的155毫米。
两者各有优劣,但大体上,苏联的152毫米炮弹更强调杀伤力和炮兵密集火力覆盖,而北约的155毫米炮弹更注重通用性和远射程。
两大阵营在军备上各走各的路,互不相让。
然而,进入80年代,苏联军工开始走下坡路,而北约各国则在持续优化火炮技术。为了加强后勤统一,北约推动成员国采用统一的火炮倍径和弹药标准,以提升战场协同作战能力。
早期的中国军事装备深受苏联影响,火炮也以152毫米为主,例如仿制苏联的54式、66式榴弹炮,以及国产的83式自行榴弹炮。
这些火炮在过去发挥了作用,但与美系的155毫米火炮相比,在通用性、射程以及信息化作战方面存在差距。
冷战时期,中东战争、两伊战争等局部战争暴露了苏式装备的一些不足,促使中国军工人员反思,逐渐认识到155毫米口径的优势和潜力。中国军工开始寻求更符合未来战争需求的火炮系统。
上世纪70年代,历史迎来了一个重要转折点。加拿大天才火炮设计师吉拉德·布尔博士,研发出了划时代的GC-45型45倍径155毫米加榴炮。
这款火炮应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包括提升炮管寿命和可靠性的自紧工艺,提高射速的半自动装弹机,以及简化装填并提高安全性的药筒式装药结构。
更重要的是,GC-45拥有39公里的最大射程,能够从更远、更安全的距离打击目标。
GC-45凭借其卓越性能,被誉为“导弹的最佳平替”,它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类似导弹的打击效果,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火炮的固有观念,并在全球引发了“45倍径革命”。
然而,北约最终因自身标准问题(北约当时规定的药室为23升,而GC-45是24升)未能正式采用这一火炮,但它却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包括南非、以色列、伊拉克,甚至中国。
引进155毫米火炮技术并非易事,困难重重。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技术差距和国内条件的限制,让整个项目一度面临失败的可能。
长期以来,中国军队都使用152毫米火炮,导致许多工厂的设备和工艺都围绕这一规格展开,缺乏生产155毫米火炮的基础。
从最基础的机床、切割高强度金属的进口刀具,到复杂的焊接工艺、炮管自紧技术以及高精度炮弹的制造,都对中国军工人员构成了巨大挑战。
其中最典型的问题是枣核弹的生产工艺。
由于当时中国的焊接工艺不足,无法将舵片牢固焊接在炮弹上,导致炮弹出膛后舵片脱落,精准度大幅下降。
国内专家们最初尝试用螺丝钉固定舵片,但效果不佳,最终还是引进先进的焊接设备才彻底解决问题。
不过,尽管困难重重,中国仍然坚持了155毫米口径的技术路线,同时并未完全放弃152毫米火炮的生产,以确保过渡期间的装备需求,这也意味着需要花大价钱购买数控机床和进口刀具。
然而当时国内经济状况并不乐观。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军队要忍耐”是当时的主题,许多军工厂转行生产民用产品,军工订单大幅减少,生产能力受到严重限制。
许多军工厂日子不好过,发不出工资,甚至连冬天取暖的钱都拿不出来。
为了工厂能继续运营,工人能维持基本生活,不得不组织工人去种地,国家每年还要拿出五千万元补贴。
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最终,投资1亿元引进的炮弹生产线,初期只生产了几千发炮弹,就被迫停工,而且这一停就是八年。
面对内部困难和外部压力,中国的军工人员没有灰心丧气,他们积极寻找资金来源,努力改进生产线。
他们还积极联络之前流失的工人,将他们重新召集回来,一起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建成了当时亚洲最先进的155毫米炮弹柔性化注药生产线,彻底解决了炮弹生产问题。
此外,引进的技术资料不完整,部分图纸缺失,很多关键技术细节不够清晰,中国只能依靠有限的图纸和实物,进行艰难的仿制和逆向研发。
中国早期生产的155毫米炮弹,性能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弹带不够结实,射击精度不高,甚至发生过膛炸这样的危险事故,与军方需求相差甚远。
幸好,布尔博士及其团队不畏惧美国政府的警告,出于对技术进步的追求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给予了我们关键的技术指导。
他们毫无保留地向中国转让了GC-45火炮、底凹弹、底排弹以及全套内弹道技术和气动力计算软件等重要技术。
通过学习和改进GC-45技术,中国不只完全学会了155毫米火炮的关键技术,还由此开始了自主研发的历程,开发出了一系列性能更强的火炮和弹药。
比如,05式155毫米54倍径自行榴弹炮就用上了更先进的火控系统和自动化技术,射击速度和精准度都更高了。
还有PCL-181型车载155毫米自行榴弹炮,它的机动性更强,部署起来也更灵活,能迅速应对不同的作战需求。
而且,中国还研制了各种配套的先进弹药,比如,借鉴南非技术的DDB03底排火箭复合增程杀爆弹,射程最远可以达到52.4公里。
另外还有一系列低成本的精确制导弹药、末敏弹、次口径远程制导炮弹等,这些弹药大大提升了中国火炮的打击能力和作战效果。
这些先进的火炮和弹药不仅满足了中国军队的需要,还成了中国军工出口的主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广泛好评。
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十几个国家都购买了中国的火炮。
2022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累计出口炮弹超过50万发,总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00亿元。
中国从最初采用苏联的152毫米标准,到最终转向155毫米口径,经历了一个充满挑战但富有成效的转型过程。
如果没有当年引进GC-45,中国可能仍然停留在152毫米体系,难以在远程精确打击火炮领域取得今天的成就。
可以说,GC-45不仅是中国火炮现代化的起点,也奠定了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区留下您的观点!
信息来源:
中国军网-解放军报《这是我军装备的第一种大口径火炮来源》
观察者网《“战争之神”中国155mm火炮传奇:数字化时代的炮兵新成员》
中国军网《155毫米口径榴弹炮:火炮家族“常青树”》
中国新闻网《专家:中国155毫米自行火炮优于世界同类型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