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允:不到弱冠之年的镇东大将军,卷入“八王之乱”却难救晋室

荔枝聊过去 2025-03-06 04:51:36

太康十年(289),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自感时日无多,为了保住司马氏的江山,除了加封宗室中最年长者司马亮为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外,还改封自己的第三子司马柬为秦王、第五子司马玮为楚王,第九子司马允为淮南王,“并假节之国,各统方州军事”,然而手握重权的司马允不仅没能阻止“八王之乱”这场家族内斗之中,反而深受其害,死于叔祖父司马伦之手。

一、大封宗室,平步青云

泰始元年(265),篡魏称帝的司马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向世家大族让利外,还把大批同宗的叔侄弟兄共二十七人封作藩王,并给予他们极大的自主权,但此时“诸王公恋京师”,于是司马炎在咸宁三年(277)除了强命已封藩王就国外,还大肆分封自己的子侄们为王,其中司马允就被封为濮阳王,授任越骑校尉。

这个任命有多么的“离谱”与“合理”呢?除了封王外,“越骑校尉”一职掌宿卫兵,待遇优厚,多以皇族及亲近者居之,司马允作为皇帝的第九子,确实体现了司马炎对儿子的优待,但离谱在于,此时的司马允年仅五岁,一个连字都不认识多少孩童就这么成为王朝的顶级权贵之一,而这只是司马允人生中的唯三进步中的第一步。

太康十年(289),自知时日无多的司马炎改封司马允为淮南王,封地未改,并担任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假节,这次是司马允的第二次进步,而此时的他年仅十七岁。面对父皇“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的期望。司马允自北向南前往封地。

在司马炎的设想中,帝国继承人司马衷虽然愚钝,但内有叔父司马亮辅佐,外有兼具文武的儿子们并镇四方,只要拖到了聪慧的孙子司马遹继承皇位,司马氏必将再兴。然而司马炎和司马允都不知道的是,两人这一分别后,中央将掀起怎样的血雨腥风。

二、宰辅争斗,乱世将启

可以说司马炎是晋朝的开国皇帝,也可以说他是导致晋朝灭亡的最大黑手,他将偌大的帝国留给了最傻的儿子司马衷,选择了心狠手辣的贾南风为皇后,不阻拦岳父杨骏祸乱朝政,允许藩王们掌握军队和担任朝廷要职,司马炎在世时还能震慑四方维持局势,可他一驾崩,乱世便接踵而至。

此时陷入争斗漩涡的主角并非司马允,而是自己的哥哥司马玮和叔祖司马亮。和司马允的一去不返不同,本该都督州郡的司马柬、司马玮入朝掌握军权,司马玮更是成为皇后贾南风的利刃,在贾南风杀了擅权的杨骏后,帮助贾南风杀害叔祖司马亮和太保卫瓘,确保了大权回到晋惠帝的手中。

可司马玮却被哥嫂联合出卖了,面对哥哥“擅害二公”的指责,司马玮明明有着贾南风给的青纸诏书却被诬陷为矫诏,“受诏而行,谓为社稷”的救国行为却让司马玮众叛亲离,为晋惠帝和贾南风杀死权臣的他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下场。

司马玮是真的忠君爱国还是内藏祸心暂且不表,司马柬的行为就要聪明很多了,同样是就国后又入朝的他十分小心,不仅没有参与对舅父杨氏一族的清洗,还在进位大将军后屡次请求返回藩国,哪怕叔祖司马亮力邀其辅政也坚定拒绝。然而就在杨骏、卫瓘司马亮、司马玮殒命之际,被予以厚望能匡扶朝政的司马柬竟也死了,大权暂归贾南风所有。

三、以身入局,几于克捷

晋朝在危机四伏中又艰难度过了八年,虽然晋惠帝昏庸不理朝政,贾后暴虐专擅朝政,但幸有族兄贾模、庶族张华、名士裴頠等通力合作,“故数年之间,虽暗主在上,而朝野安静,华等之功也”。可惜这份安静终将被打破,亲手打破的正是贾南风和司马炎意属的接班人司马遹。

司马遹并非贾南风所生,贾南风性情凶暴而司马遹同样刚烈,两人早就对对方颇为不满,但还是贾南风技高一筹,成功将司马遹废黜囚禁,可就在这时变故出现了,积极怂恿贾南风谋害司马遹的赵王司马伦也玩上了一把背刺,他及时废黜了贾南风,掌握晋惠帝后为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侍中、赵王如故。

其实贾南风杀害司马遹后就引发了司马皇室们的不满,已经出镇淮南十载的司马允离开封地入朝,齐王司马冏更是亲手收捕贾南风,可随着司马遹一死,晋惠帝再无儿子继承,皇位将落为何人?那必然是此时晋惠帝诸弟中最年长的司马允了,这当然不能被幕后黑手司马伦所允许。

司马伦不满足于仅仅只是当个幕后操盘手,他还觊觎皇帝之位,察觉他有谋逆之心的司马允阴养死士,聚集大量“淮南奇才剑客”,可这一行为同样被司马伦警觉,司马一族至亲又一次因为至尊之位自相残杀。司马允多次击败司马伦的部队,又有东宫士兵作为内应,或许是看到胜利的天秤已然倒向自己,司马允放下了警惕,接纳了司马督护伏胤的投诚,“允不之觉,开陈纳之,下车受诏,为胤所害,时年二十九”。

其实,司马允的势力非常之大,其封国淮南、同母弟司马晏封国吴国,其二子迪、郁,则分别出继,嗣封汉王与秦王,若是共约起事,未尝不能夺得皇位,或许是“淮南三叛”的失败让司马允没有以地方对抗中央的勇气,也可能是五哥司马玮死的过于离奇让司马允决定主动踏入漩涡之中,“允忠孝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司马允是最有希望阻止八王之乱这一悲剧发生的,可惜还是因为思虑不周奄至陨没。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