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宜机场T5航站楼何时开建?黄循财总理明确答复!将设航空实验室

金姐看世界 2024-09-08 16:18:40

航空旅行在后冠病疫情时代强劲复苏,全球航空客运量到了2040年预计会增加一倍,新加坡民航局与合作伙伴计划在未来两年里合力设立国际航空实验室,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T5)也预计明年上半年动土。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左四)、交通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徐芳达(左三)、新加坡民航局局长韩国元(左一)、民航局主席郑维荣(左五)、交通部常任秘书卢毅成(左二),以及交通部常任秘书(交通发展)刘笔明(左六),9月6日齐聚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一同庆祝新加坡民航局成立40周年。(关俊威摄)

总理兼财政部长黄循财9月6日在新加坡民航局成立40周年晚宴上致辞时宣布,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T5)预计明年上半年动土,竣工后每年可接待的乘客最高可达5000万人次。

樟宜机场第五搭客大厦(T5)预计明年上半年动土。(档案照片)

T5项目因疫情重挫航空和旅游业而受影响。2020年6月,时任基础建设统筹部长兼交通部长许文远宣布,原定那年开始招标兴建的T5项目暂缓至少两年。T5预计2030年代中期投入运作。

黄循财说,新加坡作为一个弹丸小国,且没有天然资源,必须保持开放,继续与世界接轨。

“航空业是新加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国内生产总值约5%,持续为新加坡人提供优质工作,也支持旅游等其他领域。”

新加坡民航局今年庆祝成立40周年,它的前身叫“民航局”(Department of Civil Aviation),在1984年完成改组后易名。当年,时任代交通部长杨林丰博士在国会就新加坡民航局法案提出二读时说,成立新加坡民航局是为了赶上全球民航业日新月异的发展,确保樟宜机场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机场。(关俊威摄)

黄循财说,樟宜机场的载客量顺利恢复,今年上半年已逼近冠病疫情前的水平,航空劳动力已超过疫前水平。“我们不仅在全面复苏的路上,并变得更强大,做得比以前更好。”

新加坡明年将举办新加坡航空未来的展览。政府正与国际伙伴在航空服务协议上合作,让航空公司可以开通更多航线,扩大樟宜机场的网络。

新加坡航空网络发达,目前有近150条衔接各城市的航线。黄循财说:“我们的目标是要在2030年代中期,进一步扩展至200多个航线,这将为樟宜机场和新加坡带来更多乘客,并为整体的航空生态系统服务创造需求。”

民航局将与合作伙伴

成立国际航空实验室

新加坡民航局将与合作伙伴联合成立国际航空实验室(International Aviation Lab),发掘更有效的方式来处理飞机、乘客和行李相关事项。

“这是民航局、机场运营商、航空公司和飞机制造商首次齐聚一堂,是新加坡有能力集结合作伙伴,作为全球航空业探路者的一个力证。”

黄循财是新加坡民航局成立40周年晚宴的主宾。(关俊威摄)

民航局与国际航空创新中心、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空中客车、波音、樟宜机场集团、新翔集团、国际航空集团,以及新加坡航空公司,9月6日签署谅解备忘录。它们将联手设立国际航空实验室,一起制定研究和创新计划、研发应对机场营运挑战的解决方案,并且促进资源与知识分享等。

这相信是首个从机场运作上游至下游,全面推动转型的合作项目。各方在未来几个月会构思解决人力限制等挑战的潜在方案,并商定哪个项目更关键,以便更好地分配资源。他们也希望网罗更多航空公司和机场加入团队,发掘新方案。

潜在项目会先在新加坡测试,第一批项目预计在明年上半年展开。民航局将委托国际航空创新中心为项目经理,负责监督国际航空实验室的项目规划和执行工作。

探讨自动化装卸行李远程操控登机桥

实验室可能探讨的项目包括在窄体飞机上实现自动化装卸行李,取代现有依赖人工的方式,减少员工的体力负担,提高效率。

为确保乘客离境或入境时可通过登机口, 而不是在接驳坪上下飞机, 各地主要机场每天得完成大量的飞机后推和牵引工作,机场就要部署不少接受过培训的人力。若可借助科技实现自动化后推和牵引,操作不仅会更精确,效率也会更高,还可降低对人力的依赖。

其他潜在项目还包括让工作人员通过远程操控登机桥,并在登机桥与舱门对接后,自动把舱门打开,摆放安全锥等工作则以机器人代劳。

交通部长兼财政部第二部长徐芳达(左六)见证了国际航空实验室的谅解备忘录签署,签署者包括(左起)国际航空集团首席信息、采购、服务和创新官萨科(Jorge Saco),樟宜机场集团总裁任锦荣,空中客车亚太总裁史丹利(Anand Stanley),国际航空创新中心总裁帕特里克·祁(Patrick Ky),新加坡民航局局长韩国元,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校长方国光教授,波音东南亚总裁贝尔特(Penny Burtt),新加坡航空公司总裁吴俊鹏,以及新翔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莫智雄。(关俊威摄)

民航局局长韩国元在媒体讲解会答复《联合早报》提问时透露,团队正在探讨新加坡是否有地点建设国际航空实验室的实体建筑。

国际航空创新中心总裁帕特里克·祁(Patrick Ky)说,科技有助缓解人力不足的挑战,例如摆放安全锥等工作目前须要部署20至30人完成,团队希望能融入技术,把人力降至10至20人。

0 阅读:4

金姐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