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考察的一天,在刺骨的寒风中,雪龙号正缓缓穿越南极冰海。
甲板上的冰霜闪着寒光,但船舱内却是另一番温暖而繁忙的景象。
大厨朱钜银带着几位助手正忙着准备午餐。
餐厅里,几位老外科学家也凑过来,满脸好奇地看着那些忙碌的身影。
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们,好奇地问着:“你们要给我们准备什么美食?”
朱钜银笑了笑,继续忙着手中的活。
就在他们旁边,大锅里正冒着热气,香味弥漫整个餐厅。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探究,是什么样的美食引得这些身经百战的老外们如此关注?
接下来,我们就来揭开雪龙号上那些关于饮食的秘密。
极地科考的饮食保障:丰富食物储备的秘密每次雪龙号出发进行极地考察,通常都是半年以上的时间。
这么长的时间里,船员们的伙食是如何保障的?
其实,每次出发前,船上都会准备10多吨的食物,这些食物包含了肉类、水产、蔬菜和各种主食。
为了保证菜肴的多样性,食材多达40多个品种。
虽说在南极食材供应受限,但中国人讲究“民以食为天”,在吃这件事上从不马虎。
船上的食物储备非常丰富,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有专门的冷库来存放这些食物。
冷库里的食材可以保证科考队员们在几个月的旅程中能吃到新鲜且营养均衡的饭菜。
因此,雪龙号上的饮食保障完全可以满足百余名船员和科学家的需求。
应对晕船和风浪:科考队员如何保持饮食一路上,船员们不仅要面对极地的严寒,还要常常与大风大浪搏击。
这种情况下,常有人会晕船,甚至胃口全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朱钜银等厨师们专门准备了夜宵。
夜宵时间一般是晚上11点后,除了常规四菜一汤外,还会提供夜宵,确保每个轮班的船员都有热乎的食物填肚子。
船上的大厨们还会根据天气的变化来调整食物的烹饪方式。
风浪大时,他们会减少油炸食物的量,尽量做些容易入口的米粥、面条之类的食物。
这其中,朱钜银自制的“老虎菜”尤为抢手。
这道菜因其独特的口感,成了晕船人员的最爱。
每次上餐时,朱钜银还会通过讲笑话、唠家常等方式,让大家放松心情,尽可能多吃一点。
创新种菜与存储技术:确保队员营养供给在雪龙号上,蔬菜的供给是个大问题。
因为新鲜绿叶蔬菜最多只能保存半个月。
为了保证在整个航行过程中都能有蔬菜供应,厨师们想了不少办法。
他们会将一些绿叶菜焯水后速冻处理,这样可以保存一两个月。
此外,他们还在船上自制黄豆芽,通过浸种、催芽等过程,确保大伙能吃到新鲜的豆芽。
不仅如此,中国的科考队员们还在南极建立了温室,通过无土栽培技术,利用垂直种植方式种植辣椒、西红柿、小黄瓜等蔬菜。
这些无土栽培的蔬菜不仅品种多样,而且质量也很好,能够保证科考人员在极地也能摄取充足的营养。
这些蔬菜还吸引了附近国科考站的科学家们,老外们来“串门”不忘带走一些回去解馋。
雪龙号的饮食文化:从饱腹到美味回顾中国对南极的考察历程,从1984年我国首支南极考察队成功踏上南极大陆,到如今几十年的时间里,科考船的饮食条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雪龙号从早期的“能吃饱就行”,逐步提升到如今的“吃得好,吃得营养”。
雪龙号上的饮食不仅是为了保证大家的体力,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如今,除了每日四餐,船上的饮品、点心都是自助取用。
有些特殊的日子,比如船员的生日、春节等,厨师们还会准备生日蛋糕和饺子、汤圆等传统美食,为大家庆祝。
不同文化背景的船员们也能尝到如牛排、意面等西餐,仅这点就让很多外国科学家们纷纷点赞。
在大多数人眼中,南极是一个极度寒冷、荒凉的地方,但对于雪龙号上的船员和科学家们来说,这里还有一份家的温暖和中国味道。
在南极的冰天雪地中,每一份热腾腾的饭菜都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力量源泉。
美食背后的故事,也是新时代中国极地科考事业不断进取的真实写照。
每一次雪龙号的出征,都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一次探索,也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
从饱腹到美味,科考队员们不仅在为科学事业奉献,同时也在享受着生活中的小确幸。
在这坚韧和温暖交织的旅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考队员们的辛苦付出,更是他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追求。
这份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为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