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着打五星!明明那么荒谬的梗,却又那么真实可信

曾琪说娱乐 2023-10-04 08:26:01

又到了一年一度长效待机(宅家煲剧)时间。

最近新煲的,是一部名叫《兰闺喜事》的下饭轻喜剧。

起初点开只为消遣图一乐,毕竟节奏轻快的喜剧,最适合让情绪带动脑子放飞。

但准确来说,这是主打笑泪齐飞的轻喜剧,前期无厘头,直到第九集迎来泪点。

凭一个略显俗套的简单故事,却令不少观众为之动容。

什么故事?咱稍后聊。

先看看故事背景。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新晋老妈专业户刘琳出演的寡妇春夫人,给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儿找金龟婿的逗趣日常。

大女儿跋扈恨嫁,三女儿正直古板,四女儿机敏调皮,共通的尖锐个性,注定她们仨从小都懂得为自己争取。

唯独二女儿春佩兰(李嘉琦 饰),被衬成平平无奇的“三无女青年”:无出众样貌、无脾气、无个性。

最突出的,是她身上的“地母感”,温和、善良、包容,“息事宁人”是她的处事态度,“吃亏是福”则是她的为人信条。

四姐妹中,春佩兰无疑是最让人心疼和憋屈的一个。

从小便主动包揽了家里所有家务,以照顾家人为己任,长年下来,几乎把自己熬成保姆界的金牌楷模。

春佩兰有自己的持家之道,就是多少有点费命。

常因过度节俭而不知,拿发霉的梅干菜给家人做饼吃,自己则负责清盘放了三天的藕。

但也因淳朴到了极致,以致无限接近于“怂”。

见着推到自己手边的活儿,她不懂拒绝,也从不忍拒绝。

前面提到的第九集,故事便是从春佩兰一波三折的生日展开。

不同于前几集毫无负担的笑点,这集却很难让人笑出来,反而看了憋屈和心疼。

这样一个不懂争取,也不懂拒绝的老好人,平日存在感本就薄弱,却在生日那天怒刷存在感,拿出桃子这一生日限定记忆在家人面前疯狂暗示,可依然像平时一样被无视。

越努力,越心酸。

更寒心的是,大家心安理得地拿走她准备好的桃子,一颗也没给她留。

接着,反转来了:

原来春夫人和大姐记得,还组织所有人给她庆生。

可结果,春夫人为了笼络邻里,竟以她生日为由宴请宾客。

当天做饭洗碗收场子,忙成陀螺的,还是寿星春佩兰。

结尾,反转又来了:

春夫人难得掏心窝子大打煽情牌,还当面把传家宝送给她,瞬间就把春佩兰感动坏了。

乍看这场闹剧终以大和解作结,春佩兰的期盼也得到满足,可我还是隐隐觉得不对劲:

看似讲了一个温馨的故事,实则暗藏了一个治愈陷阱。

这部喜剧试图通过期待与现实的落差制造喜剧效果,本意也可能想营造一种“家人其实心里有你”的温馨调调,结果却像在粉饰太平。

即使是意料之中的反转,也掩盖不了她的付出被反复当作理所当然的既定事实。

因此,当看到春佩兰忙活得比平时还累,最终因得到几句“懂事善良”的夸赞便欣喜若狂,只会让人觉得春夫人这段表面温馨的煽情趴,及以“处理好邻居关系”为理由,实在太像PUA话术。

最具迷惑性的表现在于,春佩兰在享受付出。

对于别人提出的需求,她总是欣然应允并甘于奉献。

但,果真如此吗?

在我们看来,连春佩兰自己也像被打了一针麻醉剂,仿佛美言几句便能让她忘却委屈,轻易得到满足和安抚,甘愿继续付出。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付出型人格。

满足别人的感受和愿望永远先于自己的,听起来有点“受虐倾向”。

当春夫人扬言要给她庆祝生日,让她去买菜时,春佩兰第一反应想的不是自己喜欢吃啥,反而满心欢喜再跑一次市场,只为了给娘买她喜欢吃的鸡。

想必你也发现了,春佩兰活脱脱就是中国版成德善。

但相比甘于享受付出,每每旁人替她打抱不平,总能为家人的无视和自己的委屈找补的春佩兰。

《请回答1988》里,德善的付出看起来被动得多。

姐姐宝拉,弟弟余晖,连名字透出的微妙失衡,她也能意识到并控诉自己必须保持“德善”的委屈。

相同的是,俩人都是出于过度的责任感。

付出型人格往往被冠以懂事之名,行助人之事。

这类人未必自卑,但大多具备强大的共情力。

一般而言,他们从小更能共情父母的处境,且往往因为没找到自己能提供的价值,便不自觉通过承担起照顾自己和家人的责任,以实现自我价值。

好比德善家,因为父亲担保一事,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好。姐姐强势但成绩好,弟弟天然享有老幺豁免权,德善则常因成绩不好、没什么特长而意识不到自我价值,甚至忽略了自己的优点。

因此平时只有她分担家务活,给妈妈打下手,爸妈不在,她便负责叫醒和做饭。

然而懂事如她,反而一直是家里最容易被忽略的孩子。

因为知道她不会“闹”。

邻居叔叔送给她的炸鸡,妈妈自然地把俩鸡腿分给姐姐和弟弟,把肉少的鸡翅分给德善;每年生日也只能靠“蹭”,在姐姐生日那天,拔掉两根蜡烛再给她过一次,仅因俩人生日差三天。

可当一贯懂事的她提出反抗,拒绝跟姐姐一起过生日时,还会被视作不懂事。

也因此,她不得不扮演起懂事孩子的角色。

当姐姐和弟弟都想吃荷包蛋,可家里只剩俩鸡蛋时,她主动跟妈妈说自己“不吃也可以”。

注意,德善的回应不是一口回绝,而是想吃,但妥协。

仿佛只要自己先主动退出选择,就不会受到伤害。

后来这种懂事角色,演着演着便成了吸烟刻肺的习惯。

所以我们能看到,双门洞知名干饭人德善,在外面吃饭总是狼吞虎咽。甚至陪阿泽去国外参赛时,面对满汉全席,她还是下意识拿起肉不多的鸭头和鱼尾。

付出型人格其实是一种蛮矛盾的心态。

不管是唯唯诺诺任人摆布的春佩兰,还是十分在意别人评价的德善,她们内心都极度缺乏自我认同,需要不断通过付出证明自己的价值。

同时也很容易满足和安抚。除了夸奖和肯定,甚至只要稍被注意,便能化作自我麻痹和继续付出的动力。

然而事实是,哪怕表现再体面、再嘴硬,也仍会有满腹委屈。

问题是,既然委屈,为何还会忍不住继续付出?

归根结底,付出型人格心里都住着一个受困的英雄,被自己设下的心防关了禁闭。

一方面,他们所渴求的满足感把自己架在一种并不舒适的境地,受了委屈也习惯咬碎牙往肚子里咽。

另一方面又病态地以付出作为实现价值的方式。某种程度上,向外付出,即是自我拯救。

付出型人格也未必是因为没人爱,只是内心深处对所拥有的爱缺乏安全感,因此总在被动等待中,不断寻求和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等不到回应,便委屈;

等到了,便有了继续付出的动力。

而若等到意料之外的回应,甚至容易导致趋于病态的结果。

比如《再见爱人3》里的嘉宾纪焕博,他的付出型人格表现为,全力托举妻子事业,生活中体贴细致,而自己“无所谓”。

但对妻子王诗晴而言,他的付出后期却表现为极强的控制欲,包括但不限于干涉日常穿搭、朋友圈九宫格顺序。

以前,老纪的付出是被需要、依赖和肯定的。

可像老纪这样本就内心焦虑的人,往往恐惧于失控的局面,因此会通过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获得掌控感,他的付出便被当作要挟对方的筹码,变成自我防御的利器,伤人一千,自损八百。

即,我为了你好,付出了这么多,你得听我的。

面对妻子的反抗,他还会生出怨男发言:

“我觉得自己挺惨的,做了很多事情,也没人站在我这边。”

付出型人格的内心戏很丰富,且一直在反复上演。

能理解他们仅仅出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付出,只要得到一句理解便心满意足。

但这种并无实质性改变的大和解戏码,不过是暂时忘却自我的麻醉剂,本质还是一场宣扬继续付出的PUA。

作为受益者,很多时候习惯享受其中,反而不自觉成为施压和控制的一方。

正因拿捏住了付出型人格的低满足感,仿佛对于他们的付出,只需要塘塞一句“辛苦了”即可。

就像德善的控诉让父母心怀愧疚,于是,她终也在后来补上的生日蛋糕和爸爸的辩解中释怀。

可结尾全家煤炭中毒,慌乱中父母二拖二,只剩被落下的德善凭着本能的求生意识自己爬出来,并留下一句无奈的内心OS:

“即使这样,历史还是会重演”。

这黑色幽默式的反转,真真让人笑得心酸。

所以,付出型人格的症结无关爱的分量,而关乎公平。

付出型人格本身并不是不好,它是个性的一种,更是共情力Max的善意体现,不该被自我排斥。只不过,要警惕以不公平的自我牺牲为荣的宣传陷阱,自我PUA。

这种温馨戏码最多只停留在“付出被看到”的层面,但尊重付出、改变付出者的不公现状才是切实的做法。

而之于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最简单的做法莫过于。

与其留下轻飘飘一句“辛苦了”,不如上前去搭把手。

0 阅读:125
评论列表
  • 2023-10-04 13:26

    假鬼子看着就恶心

曾琪说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