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戏,也即木偶戏,源于三国,兴于唐宋,至于清代,傀儡戏班早已是遍地开花。
南宋·李嵩《骷髅幻戏图》
根据傀儡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其又分为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不过,都离不开人在幕后操纵。
那你可曾看见过,无需丝线却能自行演绎的傀儡?
龚集生,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后官至刑部主事。与同样任职刑部,担任江苏司郎中的纪晓岚父亲纪容舒,乃是同事兼好友。
十几年前,他就曾亲眼目睹过一场神奇的傀儡戏。
那还是乾隆四年(1739年),龚集生只是个一文不名的北漂,租住在天桥西北的灵佑宫(位于今北京灵佑胡同北口,旧址早已不存),憧憬着金榜题名时的风光。
在道观中,他结识了位游方至此挂单的道士,两人颇为投契,常凑在一块喝酒胡侃。
某日,同学们相约去看戏,龚集生顺口喊上道士,对方也欣然相随。戏剧精彩,演员卖力,直到日已薄暮,众人才意犹未尽地回来。
临别之际,道士冲着大伙拱手作揖道:
“承蒙诸君盛情相邀,贫道无以为报。感觉今天看得还不过瘾,不如晚上去我那,我请诸位再好好欣赏一场傀儡戏,如何?”
众人自无不允,也都好奇道士的手段。
待到夜幕降临,全聚到道士屋里。只见室内就摆着一张四四方方的大木几,周边陈列着些酒水点心,大木几的正中央,则放着一张棋盘。
道士让小徒弟将门关上,随即请大家四面围坐在几上。略过数巡,正酒酣耳热之时,道士突然拿起把界尺,“啪”的一声拍在棋盘上。
还在众人错愕之际,就见数个长约八九寸的小人,好像从半空中冒出来,纷纷落在棋盘上。
这些小人落下后,就开始齐声唱和,声音呦呦嘤嘤,宛如四五岁的孩子。身上戏服斑斓,脸上涂脂抹彩,分饰生旦净末,在那拿腔拿调。其中做唱念打、剧情关目,竟与白天戏台上所演的毫无二致!
一出戏演完了,这些小人就又凭空消失不见了。紧接着,又有几个小人从半空中落下,开始另演一出,看得众人且骇且喜。
(注:“出”本写作“齣”,吴任臣的《字汇补》中说,传奇中,一折为一齣。估计这个“齣”字比较难写,后面大家都约定俗成,写作读音相同的“出”字。)
如此神奇的傀儡戏,实在看得人目眩神夺。不知不觉,已至夜阑更深,虽是杯盘狼藉,众人却恍若未觉。
就在这时,道士又让小徒弟去到门外,摆放上一张几案,在上面放置了数百枚鸡蛋和数罂白酒。
与此同时,舞乐声戛然而止,面前的小人全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只听见门外,隐约传来咀嚼吞咽的声音,让人有点汗毛倒竖。
谁也不敢出门去看,只是转头询问道士。
道士嘿然一笑道:
“诸君莫慌,不过是一群野狐而已。凡习得五雷法者,皆可以役狐。狐能大能小,善于幻化,是以贫道驱遣之以为此戏,供诸君一宵之娱。它们也辛苦了大半夜,理应犒劳犒劳。”
难不成,方才表演的都是狐妖?想至此,所有人只感背脊发凉。
不过,这手段还真是神奇。能让它们表演戏剧,那是否也能让它们都变成个大美人?……想至此,几位同学眼神闪烁。
似乎看穿了他们的龌龊心思,道士意味深长道:
“不过,天道昭彰,五行三界,还需要各安其分。如果只是无伤大雅的把戏,倒也无妨。可若是驱使它们去偷盗财物、作祟害人,或者是摄召狐女来侍奉枕席……”
还在大家尬笑时,就听道士肃容道:“则天谴立至,死无葬身之地!”
众人自然纷纷表示,绝对不会有非分之想,只是恳求明天晚上再表演一次,道士笑呵呵地点头答应 了。
到了第二天晚上,就在大家兴奋地去找道士时,灵佑宫的管事说,道士和他那个小徒弟,一大早就收拾行囊离开了。
如果你喜欢古代志怪故事,敬请关注:野狐奇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