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4下降就是一定是耐药了吗?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抗病毒治疗有无效果首先最应该关注的是病毒载量是否达到检测不到的水平,其次才是CD4细胞计数是否逐渐升高或者稳定在定水平。
CD4细胞计数本身就是一个波动的数值,与机体状态(如劳累、焦虑)、是否合并感染、检测方法等都有关系在病毒被有效抑制的前提下,CD4细胞计数的正常范围内上下波动不能直接代表耐药,是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的,不必过分担心。
季节、昼夜差、合并感染、白细胞计数低下、使用皮质醇类药物等都可能影响CD4细胞计数.
什么叫HIV耐药?
通俗的说就是对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产生了抗性,治疗效果降低或者无效。
哪些情况下需要做艾滋病耐药检测?
2020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提出了以下三点:
一、推荐有条件的患者在服药前做耐药检测。没有条件,服药半年查病载,病载检测不到,不用做耐药。
二、服药半年后,病载大于1000,建议做耐药检测。
三、服药半年后,病载大于500小于1000,可以进行超敏方法检测耐药。
为什么会产生耐药?
(1)不好好吃药,不好好吃药,不好好吃药!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般来说,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获得性耐药,也叫继发性耐药。主要是由于病人不好好吃药,未按照医生的叮嘱,没有按时按点服药造成的。
必须定时定点吃药吗?晚一会儿不行吗?——不行!!!至于为什么,看下图。
药物通常只在有效期标注的时间区间内有效,如果超时,体内药物低于有效浓度,抗病毒能力便会减弱,HIV病毒本身就极其狡猾,在与药物的一次次对抗中,这个狡猾的病毒极易获得耐受生存的能力。
于是,耐药产生了。
(2)传播性耐药,也称原发耐药。就是说感染的时候就是耐药的病毒株。
HIV耐药的形成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病毒本身:
HIV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病毒复制过程复杂,即使无其它干扰因素,病毒自身就存在突变机会;
2、患者原因:
目前,大部分有HIV耐药与服药不依从(不规范服药)有关。比如个别感染者由于症状不明显,忽视了按时服药的重要性,随意中断或减少药物剂量。还有个别感染者则由于药物副作用而不能坚持治疗。这些不规范的、断断续续的治疗,导致血药浓度不稳定,病毒在药物选择压力下不断变异,耐药基因突变株越来越多,最终产生耐药性
3、药物原因:
制定治疗方案时,如果选用耐药屏障低的药物,加上患者本人不能依从服药,易诱发耐药。从现有的临床情况来看,因药物抗病毒效果低和耐药屏障低产生的耐药也应该引起警惕。
一般来说,如果服药依从性良好,病毒载量抑制在50 拷贝/ml以下时,一般不会出现新的耐药突变,此时体内潜伏的病毒型和血清中病毒型相一致。
当病毒载量没有得到长期的完全抑制,则有可能产生新的耐药突变株,耐药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什么情况要做耐药检测?
建议有条件者在确诊HIV之后第一时间做耐药基因测试,因为HIV病载超过2000拷贝/ml的情况做耐药检测更准确。可以指导医生制订治疗方案,科学用药,精准用药。
对于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满12个月,病毒载量>1000拷贝/ml的HIV感染者,在准备更换治疗方案前也应耐药检测。
另外,对于治疗满12个月,病毒载量在500-1000拷贝/ml之间者,也可考虑做耐药检测。注意,要在仍然服药状态或停药1个月之内采集血液标本,否则如果病载低于2000拷贝/ml,有可能结果不准确。
如何预防耐药产生
1、建议新确诊HIV感染者在启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耐药检测,尽量避免使用有耐药或潜在耐药的药物。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起始治疗就选择强效抑制病毒且具有高耐药屏障的药物,以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品质,减少耐药发生,保证长期治疗成功;
2、严格按医嘱服药。为了确保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应至少保证95%以上的服药依从性,比如,医嘱要求每月服药30次,要求依从服药达到或大于95%,换言之,每个月漏服次数不得超过1次半,方可保证治疗效果。如果只按时服药20次,那么治疗成功的机会只有70%,以此类推;
3、重视随访定期检测病毒载量、CD4细胞计数等指标,以评价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是否产生病毒耐药性等,及时更换药物以保证抗病毒治疗成功。同时,做好自我管理,要及时的关注、检测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如果发现数据趋势异常或病毒载量反弹等,请及时与主诊医生联系;
4、日常与主诊医生保持联系,了解抗病毒药物与其它药物的用药禁忌,比如服用必妥维、多替拉韦(DTG)、捷扶康等者,避免与多价离子类(镁、铝、钙、抗酸剂等)药物同服。如需服用,应间隔2小时以上。另外,在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恶心、眩晕或皮疹等,这时应立即与主诊医生联系,请勿自行服用其它药物,以免掩盖或加重病情。更不能擅自停药,这样会造成病毒反弹,可能发生耐药性;
5、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可预防其它性病。
此外,保持乐观心态,避免因为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从而增加耐药的发生风险。建议通过倾诉、心理咨询等途径缓解心理压力。
强大的内心、平和乐观的心态、健康自律的饮食以及坚持不懈的锻炼,这就是心态永葆青春的秘籍。一年一年真的过好快,飞逝时光不辜负,健康快乐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