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阿根廷总统米莱,过去人们常拿他和拉丁美洲的“特朗普”相比,因为他说话很冲,还特别喜欢美国前总统特朗普。
米莱曾经学特朗普搞税收政策,花钱也大手大脚,竞选时还多次说中国坏话。
但是,米莱当上总统后,尤其是在对待中国的态度上,却发生了让人惊讶的变化,可以说是完全变了一个人。
他一开始态度强硬,现在却选择和中国务实合作,积极发展在中国的生意,这种变化让全世界都在关注。
到底是什么让米莱改变这么大?
这种转变说明了国际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情况,很多国家都需要根据实际利益调整策略。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合作共赢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从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开始,阿根廷为了应对经济困境,采取了一种自我封闭的经济模式,希望什么都自己生产。
这种模式持续到现在,导致了一些深层次的经济问题。阿根廷的经济非常依赖对外贸易,主要出口农产品。
然而,欧美等传统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饱和,加上农产品价格普遍不高,使得阿根廷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他们想要出口农产品,但是欧美市场已经不需要了,肉类卖不出好价钱,矿产资源在那些国家也不稀缺。
阿根廷最大的粮食出口商计划大量向中国出售小麦,这是他们非常重要的一项农产品。
此前,他们已经小批量地向中国出口过玉米和牛肉,中国也都接受了。
这一系列举动表明,阿根廷越来越依靠中国市场。
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小麦出口可能进一步巩固这种趋势。
这意味着阿根廷经济与中国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高通胀与比索贬值的双重夹击
与此同时,阿根廷国内经济形势严峻,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物价一个劲儿往上涨,比索也不值钱了,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
物价飞涨让人们叫苦连天,很多人生活都成了问题,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大家为了省钱买东西,不得不到处跑,很多人连基本的生活费都拿不出来,吃饭都成了难题。
美元紧缺,外汇储备也在减少,阿根廷经济岌岌可危,随时可能出问题。
2023年阿根廷向美国出口的商品总价值为55.6亿美元。
然而,到了2024年,阿根廷对美国的商品出口额出现了下降。
具体而言,这一数字下滑到了45.6亿美元,这意味着一年之间阿根廷对美出口减少了约10亿美元。这种变化反映了贸易关系可能出现的新动态。
更糟糕的是,特朗普推行的“美国优先”和贸易保护主义,如同雪上加霜,让阿根廷本已不稳的经济形势更加恶化。
美国提高关税,增加了全球经济下滑的风险,直接打击了阿根廷的出口,让他们的经济状况更加困难。
美国还试图通过威胁其他国家,禁止他们购买中国商品,来阻断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这无疑限制了阿根廷的选择,让阿根廷在国际贸易中变得更加被动。
米莱的“向东看”战略
阿根廷米莱遭遇了来自国内外多重压力,不得不重新考虑之前的政策。
经过认真衡量,他们选择与中国加强合作,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选择。
这个决定与米莱竞选时的强硬姿态截然不同,显示出现实政治的复杂和无奈,不得不面对困境做出改变。
可以说,米莱最终选择了务实的策略。
米莱政府顶住美国的压力,坚持与中国续签了价值50亿美元的本币互换协议。
此前,美国拉美问题特使曾警告,如果阿根廷继续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谈判将面临困难。
这项始于2009年的协议,使得阿根廷可以使用人民币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结算,无需使用美元,规模也从最初的700亿元人民币扩大到1300亿元人民币。
协议的签署不仅缓解了阿根廷的外汇短缺,也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对阿根廷而言,本币互换协议提供了稳定的外汇资金,减少了对美元的依赖,降低了贸易成本。
同时,中国也能从阿根廷进口高质量的农产品,满足国内需求。
更重要的是,这一举动被看作是对美元独大地位的挑战,象征着人民币走向国际舞台的关键一步,并且能帮助阿根廷在购买国际商品时缓解外汇压力。
这对一个经济状况岌岌可危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意味着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摆脱对美元的依赖。
这有助于阿根廷避免因美元储备不足而影响国际贸易,改善其经济困境。
米莱政府还采取了行动,大幅放松了对中国商品的进口规定。
比如,进口电子产品不再需要提供安全证明,轮胎和水泥等商品的进口认证流程也被取消。
通过降低关税、简化审批,米莱为中国商品进入阿根廷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说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这种政策调整与米莱上任前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他对阿根廷经济现状的务实应对。
新政策效果显著,阿根廷2月份的进口总额增长超过四成,达到将近60亿美元,涨幅十分明显。
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总额更是直接翻倍,增长速度惊人。
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阿根廷,帮助阿根廷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让老百姓的日子更好过了。
现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随便走进一家超市,都能看到琳琅满目的中国商品,标签上印着“MadeinChina”,占据了超市商品的80%之多。
从手机、家电,到玩具、日用品,中国货种类繁多,质量也不错,价格还实惠,深受阿根廷当地消费者的喜爱。
阿根廷有消费者提出,要是本地商品价格更高,那他们可能就该考虑降价。
米莱这一系列举动,不只是吸引眼球的政治表演,也是在全球强国竞争中保护自己的尝试。
可以理解为,米莱试图通过一些列经济手段,既应对国内的通胀问题,又试图提升阿根廷在国际上的地位,这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战略上的自救。
米莱表示,开放市场,引进外国商品,主要目的是为了扶持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并帮助它们提高出口竞争力。
过去一百年,阿根廷一直是南美洲贸易保护最严格的国家,进口额占GDP的比重,甚至低于邻国智利的一半。
现在,中国制造业产品的涌入,确实弥补了阿根廷本土制造业的部分空缺,比如三一重工、徐工集团的工程机械进口量大幅增长。
海尔、格力的家电在阿根廷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阿根廷的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改善交通和通讯。
例如,他们承包了很多公路修复工程,还建设5G基站。
这些举措促进了阿根廷企业大量购买中国商品,缓解了他们的经济困境。
同时,完善的基础设施也为中国企业前往阿根廷投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可以说,中国的参与对阿根廷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阿根廷进口额大于出口额,贸易逆差高达23亿美元。
外汇储备也只剩下215亿美元,很难长期维持这样大规模的进口。
米莱推行的开放政策,究竟是大胆的自由化尝试,还是一个危险的选择,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阿根廷的开放政策影响着国际贸易格局。美国对阿根廷的出口增长缓慢,只有15%。
特斯拉在阿根廷市场也面临困境,被比亚迪超越。
巴西对阿根廷的政策表达了不满。南方共同市场为此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阿根廷就其“单方面开放”政策做出解释。
美国的施压与阿根廷的困境
米莱的做法让美国很不高兴。
美国负责拉美事务的特使卡洛内直接向阿根廷发出警告,他说即使特朗普很看重与米莱的关系,也不能接受中国在阿根廷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卡洛内表示,如果阿根廷继续和中国走得很近,就必须在经济上和中国断绝关系,停止与中国的货币互换协议,否则会影响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合作。
美国甚至威胁说,如果阿根廷不听劝告,他们就不支持IMF给阿根廷贷款,以此来逼迫阿根廷停止与中国的合作。
当时卡洛内还警告米莱,如果他们仍然不听劝告,那么阿根廷后面与IMF达成的任何协议就很难了。
2023年,阿根廷背负着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达440亿美元的巨额债务,每年为此支付的利息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这笔巨额债务是米莱大力精简机构,大幅削减财政补贴的重要原因,目的在于缓解国家财政压力,应对偿债难题。
米莱希望通过开源节流的政策,逐步摆脱债务困境,实现经济稳定发展。
米莱目前面临一个难题:一方面,如果听从美国的劝告,可能会失去中国这个重要的经济伙伴,经济复苏会变得更加困难。
另一方面,如果不听从美国,可能会影响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从而加剧阿根廷的债务问题。
因此,米莱需要在中美两国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维系与两国的关系,对阿根廷至关重要。
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