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的发烧音响市场,整体态势并未如人们起初预想的那般逐步回暖。相反,随着经济大环境的起伏,特别是近两年来全球经济的下行,Hi-Fi 音箱这类非生活必需的产品,处境如同奢侈品一般,市场需求显著萎缩。曾经热闹喧嚣的发烧音响领域,如今也笼罩在阵阵寒意之中。
不过,在这片略显清冷的市场里,KEF 作为行业内的老牌强者,正在积极求变,力图打破这一困局。KEF 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其创始人之一 Raymond Cooke 曾任英国 BBC 广播公司工程技术部主管,BBC 的 LS5/1A 更是由 KEF 独家供应。凭借卓越的产品表现,KEF 曾两次荣获英国 “女王出口成就奖” ,这无疑是对其品牌影响力的有力佐证。此后,KEF 推出的多款热门音箱长期占据各大影音媒体推荐榜单,在全球范围内销量名列前茅,深受消费者的青睐。

然而,面对如今严峻的市场形势,即便是行业顶尖的 KEF,也明显感受到了压力。作为一家以发烧音响为核心业务的公司,KEF 急需找到破局之法。于是,Q Concerto Meta 这款被寄予厚望的产品应运而生。就目前情况而言,它极有可能是大品牌中万元以内性价比最高的三分频书架音箱,因此,Q Concerto Meta 也是近期非常值得大家关注和了解的一款音箱产品。KEF 期望以此打造行业爆款,进而带动整个产品线的发展,在低迷的发烧音响市场中再次脱颖而出,延续企业的良好发展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2024 年 KEF 在全球的几家 Music Gallery 官方旗舰店相继开业。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品牌扩张的体现,更标志着 KEF 业务拓展与转型的开端。在新的市场环境下,KEF 正通过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双管齐下的方式,试图在困境中寻觅新的生机,而 Q Concerto Meta 无疑是其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一环。接下来,让我们深入剖析这款产品,看看它究竟能否承载起 KEF 的期望,在市场中激起新的波澜。
KEF 的入门级Q 系列从产品线划分来看,Q 系列属于 KEF 的入门级产品。然而,该系列在产品设计、用料选材、工艺做工以及声学调教等方面,均秉持着与 KEF 其他中高端系列相同的严苛标准。也正因它价格相对更为亲民,才得以成为 KEF 最为畅销的音箱系列之一。犹记十年前我刚踏入这一行业,接触的第一对音箱便是 KEF 的老款 Q3 ,其温润醇厚的中频表现与通透细腻的高频质感,让我初次领略到发烧音响的独特魅力。


当前,全新的 KEF Q Meta 系列共八款型号。其中,书架式音箱包括 Q Concerto Meta、Q3 Meta 和 Q1 Meta,即适合在小空间中作为两声道 Hi-Fi 音箱使用,也可在多声道影院系统里充当主音箱或环绕音箱;Q11 Meta 和 Q7 Meta 是落地式音箱,凭借更大的箱体尺寸以及更高规格的单元配置,在中低频段的表现力和声场营造方面更为出色,适合摆放在客厅等较为宽敞的空间;壁挂式音箱 Q4 Meta、反射式全景声音箱 Q8 Meta 以及三分频中置音箱 Q6 Meta,则应用于家庭影院的音响系统。

总体而言,Q Meta 系列能够满足普通音乐爱好者多样化的搭配需求与使用场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Q Concerto Meta 是自 1991 年第一代 Q 系列发布以来,KEF 推出的首款三分频书架箱。表面上看,它被归置于入门级的 Q 系列之中,但待你深入了解后文的详细介绍后便会发现,厂家此举实则是为了拉低售价,从而凸显它的性价比。
Q Concerto Meta 亮点剖析(一)经典复刻,传承与创新并存
全新的 KEF Q Concerto Meta 在部分元素设计与名称上,巧妙传承了 1969 年的传奇之作 ——Concerto 音箱。这款经典音箱在当时可谓大放异彩,其喇叭单元更是被应用到了发烧友们耳熟能详的 BBC 监听音箱 LS3/5a 上,足见其在音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KEF Q Concerto Meta 融入了现代音箱设计理念,精准契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诉求。在此之前,KEF向经典致敬的型号都获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和市场成功,相信Q Concerto Meta也不例外。

1969年上市的经典Concerto
(二)颇有心思的定价
在音响器材的测评中,涉及同款产品国内外售价对比的内容并不多见。这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众多国外品牌进入国内市场后,往往大幅提高售价。商家虽称是税费、运费等成本因素导致加价,实属无奈之举,但消费者心中难免会产生不满情绪。

我们查询了 Q Concerto Meta 在亚马逊的售价,约为一千三百美元,换算成人民币后,与国内电商平台的价格基本持平。这种定价策略彰显了品牌对全球市场一视同仁的态度,在我的印象中,能做到如此公平定价的国际性品牌,除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特斯拉,便再难找出其他。暂且将产品性能因素放在一边,单是这种定价方式,就体现出对国内用户的尊重,也表明品牌方对国内市场的高度重视。
通览 KEF 的全线三分频书架音箱产品,Q Concerto Meta 是目前在售机型中价格最为亲民的一款。然而,其配置却紧逼售价两万多元的 R3 Meta。如此一来,两者音质上的差距是否也如同售价一般,相差一倍以上呢?这无疑是大多数对这款音箱持观望态度的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三)高音单元独特设计
KEF Q Concerto Meta 采用了 0.75 英寸的高音单元,这与 Q 系列其他产品采用的 1 英寸高音单元有所不同。较小尺寸的高音单元在高频响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它能够更快速地响应音频信号,使得高频声音更加清晰、细腻,精准地还原音乐中的细节。当然,这一结论的前提是 Q Concerto Meta 采用了 3 分频设计。而对于其他两分频音箱而言,为确保中高音的衔接流畅自然,拥有更大发声面积的 1 英寸高音单元或许是最为理想的选择。
此外,与 KEF 定位更高端的三分频书架音箱 R3 Meta (频率响应±3 dB:58Hz - 28kHz)相比,后者配备的 1 英寸高音单元,在声音扩散性与能量感层面表现更为出色。再加上R3 Meta 搭配 5 英寸中音单元,能够在较大空间内实现更均匀的声音覆盖。细究之下,尽管两款音箱的低音单元均为 6.5 英寸,但其悬边与驱动设计存在差异。从频率响应来看,Q Concerto Meta 的低频下潜能力更强,不过高频延伸相较于 R3 Meta 稍显逊色。

在实际聆听体验中,Q Concerto Meta 配备的 0.75 英寸高音单元,不仅能清晰、精准地还原高频声音,脱箱感也是延续了 KEF 音箱一贯的高水准。相比之下,R3 Meta 在声场开阔度与高频量感方面表现则更为突出。在低频表现上,Q Concerto Meta 的量感和下潜虽不输于 R3 Meta,然而在清晰度与质感上,还是仍存在较为明显差距。或许这些正是两款音箱售价相差一倍的关键所在。
(四)其他技术亮点
三分频设计:
作为 Q 系列的第一款三分频书架音箱,Q Concerto Meta 的三分频设计是其一大亮点。三分频设计将音频信号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个频段,分别由专门的高音单元、中音单元和低音单元进行处理。这种设计方式能够使每个单元都专注于自己负责的频段,避免了频段之间的干扰,从而实现更清晰、更纯净的声音重放。
此外,相较于两分频音箱,三分频音箱的每个单元所负责的频段更窄。这不仅使得驱动效果更为充分,还能在高低频的延伸与连贯性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在播放复杂的音乐作品时,三分频设计能够让不同乐器的声音层次分明,互不干扰,让听众能够更准确地分辨出每种乐器的音色和位置,营造出更加真实、立体的音乐场景。

第 12 代 Uni - Q 同轴共点技术:
在距离KEF首款应用第 12 代 Uni - Q 同轴共点技术的LS50 Meta发布,已将近5年的时间,这项领先技术终于下放到了入门级的Q系列。也标志着KEF除了旗舰MUON外的HiFi产品均升级到了最新的第 12 代 Uni - Q 同轴共点技术,个人猜测,KEF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更新全新的旗舰音箱MUON,采用最新的 12 代 Uni - Q 同轴共点单元以及MAT技术的。型号上也会和其他系列一样,增加Meta的后缀,你觉得呢?
KEF 的同轴单元技术起源于上世纪 80 年代,也是全球少数几个能将同轴单元始终应用于产品且长期技术迭代的品牌。同轴单元是将高音单元置于中音单元的中心位置,使声音从一个点源发出。这种设计有效地减少了声音的相位差,提高了声音的定位准确性和音场的稳定性。在实际聆听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声音的立体感更强,仿佛各个乐器和人声都在我们面前的不同位置清晰呈现,而不是混合在一起。无论是欣赏音乐还是观看电影,Uni - Q 同轴共点技术都能够为用户带来更加沉浸式的音频体验。

MAT(超材料吸声技术):
MAT 技术即 Metamaterial Absorption Technology 超材料吸音技术,它同第 12 代 Uni - Q 同轴共点技术一起被应用于 Q Concerto Meta 中,MAT 技术使用一种具有高度吸音效能的合成材料,构建出犹如高度复杂的迷宫般的结构。其每条精密管道能吸收特定范围的频率,当众多管道融合在一起,就像一个声学黑洞,可吸收高达 99% 的由单元后方产生的杂音,从而减少失真,防止音频干扰。比如 Q Concerto Meta 的MAT设计,在620Hz 以上,拥有20 个管道协同工作可吸收 20 个特定有害背波谐振频率,从 620Hz 开始吸声系数急剧提高,1K 之后开始接近 1。
MAT 技术让第十二代 Uni - Q 同轴共点单元的表现在精确度与清晰度方面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声音的细节更丰富,听众能听到更多音乐中的细微元素,如乐器的细微音色变化、音乐中的环境音效等。同时,抑制了共振及杂音,使得音场更加通透,音像更加清晰,在聆听音乐或观看电影时,能营造出更逼真、更有层次感的声场效果,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声音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从单元外观以及厂家公布的参数来看,Q Concerto Meta 搭载的第十二代 Uni - Q 同轴共点单元,除了单元尺寸相较于高端型号有所减小,但其结构与整体性能却并无明显差异。这无疑进一步凸显了它的性价比。

送测的KEF Q Concerto Meta是一对丝绒黑的饰面,此外厂家还提供丝绒白和胡桃木可选,相比于网上图片,实际的观看更显时尚和质感,若隐若现的拉丝工艺搭配硬朗的箱体造型,给人一种深邃沉稳且极具逼格的视觉感受,能够轻易融入各种现代简约风格的家居环境,为空间增添一份神秘而高雅的气质。


而纯净简洁的丝绒白,就比较适合搭配北欧风格或日式风格的装修,营造出温馨舒适的氛围;胡桃木色则是相对传统的音箱饰面,特别符合一些音响发烧友的品味,与中式风格或美式风格的家居相得益彰。
熟悉 KEF 音响的朋友想必清楚,为增强音箱的时尚感,厂家常常会对驱动单元的颜色进行调整,这款音箱同样如此。其中,胡桃木和黑色版本的驱动单元为黑色,而白色版本则为银色。值得一提的是,官方还为全新的 Q meta 系列量身定制了新的落地脚架,若选配该脚架,整套音箱的整体协调性与一致性将得到显著提升,视觉效果更加出众。

在我看来,KEF 哪怕是入门系列产品,也在外观设计上不断创新,力求贴近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喜好。和其他传统音箱厂家相比,KEF 更倾向于借鉴数码产品的设计风格,简约流畅的线条、精致细腻的工艺,都彰显着独特的时尚感。这或许是 KEF 在深耕 Hi-Fi 音响领域后的破局之法,通过赋予产品年轻化的外观,开辟出一片全新的市场天地。“数码圈我最 Hi-Fi,发烧圈我最时尚”,这句调侃用来形容 KEF 再合适不过,一语道破了它在两个领域之间巧妙游走、左右逢源的独特优势。

从背面观察,便能或多或少察觉到 Q Concerto Meta 与更高阶产品之间的差距,接线柱的结构相对简单,稍显廉价感。不过,为确保音质,厂家还是配备了质量上乘的接线端子。使用时的手感也颇为不错,支持香蕉插、Y 插、裸线等多种连接方式。

音箱的倒相孔设计是其声学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Q Concerto Meta 在这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设计。它采用了精心优化的倒相孔结构,通过精确计算和设计倒相孔的尺寸、形状和位置,有效提升了音箱的低频响应。

Q Concerto Meta附带了一对 2 层的倒相孔海绵塞,用户可依据实际的声学环境和个人对音质的偏好,灵活选择将倒相孔塞住或者减小其口径,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倒相孔的作用,实现调音效果,比如在音箱不得不靠墙摆放等空间条件受限的场景下,塞上海绵塞能有效优化音质 。

从初入行业时聆听的老款 Q3,到后续形形色色送测的新款样机,还有在展会与线下活动中接触的高端旗舰,KEF 始终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其清晰的结像,以及超越同级的声音细节呈现。这次体验的 Q Concerto Meta 同样如此,无论是书架音箱擅长演绎的人声、独奏、室内乐,还是规模更为宏大的音乐会或交响乐,它在口型与乐器定位上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清晰立体,通透自然。得益于最新的同轴共点单元,传统发烧音响上较为狭窄的“皇帝位”也会有一定拓宽,这让我们能更好地与亲朋好友共享音乐带来的愉悦。

在试听时,为了充分发挥出音箱的潜质,我们仍然在熟悉的高素质信号源、前级及大功率甲类后级的搭配,播放了多种类型的音乐唱片。要知道这套前端的价格已经是 Q Concerto Meta 音箱的数十倍。此刻,完全有理由相信,对于这款音箱,前端设备优点尽显,而它似乎成了整个系统里的短板,或者说是一众高端器材拉升了它的声音定位。在更为充沛的功率驱动下,Q Concerto Meta 音箱所展现出的声音还是给到我们不少惊喜,若不是亲身现场感受,很难相信这样的声音是出自几千元的书架音箱。
虽说在这套组合下,Q Concerto Meta 充分呈现出 KEF 同轴共点单元的声音特色,其 6.5 寸的低音单元下潜理想,量感也十分充足,尤其是在聆听爵士乐、摇滚等更侧重中低频表现的音乐时,能够营造出相当逼真的现场氛围感。然而,与之前聆听 R3 Meta 的体验相比,它在低频的清晰度和层次感上稍显逊色,或者说在大动态下的控制力有所欠缺。这一方面可能是受成本限制,另一方面也恰好印证了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这句老话。
也许是今年春晚王菲演唱的《世界赠予我的》再度火爆出圈,让我对发烧女声有所执念,在拿到 Q Concerto Meta 的这段时间里,更多地用它来聆听人声曲目。我觉得这款音箱在人声方面可以打一个高分,还原度高且耐听。精致的高频延伸、丰富的声音细节、清晰立体的结像以及富有质感的中频,都是它越级存在的优势。搭配纯甲类的音源和功放,为音乐增添了更多温暖的情感色彩。倘若再对音箱进行一段时间的煲机,金属单元原本可能存在的紧张感或许会进一步淡化,声音变得更加柔顺悦耳。

在当下经济大环境不太乐观的形势下,音响行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为了突破困境,音响厂家纷纷各显神通,其中,低价引流成为较为普遍的应对策略。虽说这背后透着几分无奈,但对于有购买音响需求的用户而言,却不失为一个好消息。以更低的价格,购入性价比远超几年前的产品,这着实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KEF在最新发布的Q Meta全系产品中,大胆应用了自家引以为傲的第十二代Uni - Q同轴共点单元和MAT技术。这一举措,无疑是主动放低姿态,旨在让入门级用户也能轻松享受到高品质的音乐聆听体验,感受KEF顶尖声学技术的魅力。特备是本文重点介绍的Q Concerto Meta 三分频书架音箱,很是值得大家去聆听体验。后续,我们还将带来由家电论坛主编吴彤分享的Q Concerto Meta音箱介绍视频以及云试听,敬请期待。
音箱参数:设计:三分频低音反射Uni-Q 同轴共点单元:高频:19 毫米(0.75 英寸)导管式铝制球顶,搭载 MAT 技术中频:100 毫米(4 英寸)铝制锥盆低频:165 毫米(6.5 英寸)混合铝制锥盆分频频率:430 Hz, 2.9 kHz频率响应 (±3 dB):48 Hz - 20 kHz灵敏度 (2.83 V/1 m):85 dB阻抗:4 Ω(最小 3.2 Ω)重量:9.5公斤(每只)尺寸(高 x 宽 x 深):415 x 210 x 315 毫米(每只 含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