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民工修筑成渝铁路,铁路竣工的同时,竟有近两万民工随之脱盲

晚上回忆这百年 2025-01-15 12:06:39

成渝铁路修筑场面

成渝铁路修建时,先后共有10余万民工投入工程中。这支临时组织起来的队伍,以农民为主体,还吸收了一些城镇失业工人、无业游民等。他们不懂筑路技术,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甚至还有不少文盲。

但在共产党的组织下,这支庞大的临时队伍迸发出了气冲霄汉的建设豪情,用铁锤、钢钎、炸药、扁担、竹筐,夜以继日地开山辟路,创造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奇迹。

九龙坡港最初是国民党政府成渝铁路工程局九龙坡码头。解放后,成为中央人民政府西南铁路工程局九龙坡码头管理所,修建成渝铁路期间,九龙坡码头起卸了30多万吨器材,有力地支援了成渝铁路建设。

这里不仅仅是码头工人挥汗如雨的“战场”,也是他们接受文化学习的启蒙地。

1952年2月,重庆九龙坡码头管理所开办了速成识字班试点。8个月内,培养文化教员440人、辅导员1270人,参加文化学习的有17812人。

办识字班,是建好成渝铁路的重要举措。

10万修筑成渝铁路的民工几乎没有筑路知识,不懂筑路技术,缺乏集体生活的习惯,甚至很多还是文盲。为了提高民工文化素质,加速铁路建设,西南铁路工程局开办了速成识字班。

他们先从各段、队工会中挑选了一批文化较高的积极分子进行培训,结业后,按成绩分别委任为教员或辅导员。然后,按民工识字多少编班分组,确保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在识字班讲课前,教员一般先进行一段“忆苦”教育,对比新旧社会,对比解放前后修铁路的苦与乐,提高民工的思想认识。

为了让民工们易记易懂,教员想了不少办法。他们根据汉字的特点,分偏旁、部首,按字形分解的方法来讲解,如“明”分解为“日”加“月”,“炒”分解为“火”加“少”。他们还注意和政治内容相结合,如教“抗”字是抗美援朝的“抗”、抗日战争的“抗”。

成渝铁路各段、队、厂先后办起200多个速成识字班,绝大部分民工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原中国铁路工会西南区筹备处文教部副科长王民撰文回忆,当年工程总队十大队有26个包教包学小组,他们喊出口号:“工地是战场,工地是课堂。”

民工们把字写在工具上、门板上、木柱上,互问互答。有的在工地上选块石头做成砚台,有的自己做竹笔、木笔,有的星期天坐茶馆也在学,一些夫妇互相学习、鼓励,把学习计划订入爱国公约。

民工们的学习效果很明显。王民记录了一段趣闻:当年机修厂车工师傅周玉堂和徒弟杨明忠结成互教互学对子,师傅周玉堂保证在3个月内按技术标准,教会杨明忠识图和技术操作,徒弟杨明忠保证在同期内教会师傅写二三百字的短文,阅读通俗书报。

经双方共同努力,杨明忠经考核提升为帮工匠,周玉堂达到了写简单书信、读一般书报的水平,一时被传为佳话。

此外,西南铁路工程局还在成渝铁路建设沿线开设了工人业余政治夜校,对工人系统地讲授共产主义知识。

速成识字班让许多民工和工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初步掌握了语文知识,会看报纸,写信件,记录生产进度。通过政治夜校的学习,他们懂得了共产主义的远景和努力完成当前生产任务的关系,国家、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共产党领导和工人阶级的关系等。

这大大提高了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为后来修建宝成、川黔、贵昆等西南铁路干线,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事实上,还有一支队伍对筑路民工起到了极大的教育和影响作用,那就是活跃在成渝铁路建筑工地沿线的文艺队伍,其中包括中国铁路工会西南区筹备处文工队。

1950年9月,西南铁路工程局从重庆市学生青年暑期学园招募了20多名男女青年,组建了中国铁路工会西南区筹备处文工队。他们中最大的23岁,最小的14岁。

从1950年9月至1952年8月,文工队创排了歌舞《歌唱会员证》,快板剧《看沱江大桥》,腰鼓舞《庆通车》等民工们喜闻乐见的节目,从重庆到成都进行巡演。

他们天天有晚会,又天天在路途中。寒风呼啸的冬天,每人一件大衣蒙住头,用砖头或枕木当枕头睡在平板车上。有时候,几十个人挤一辆卡车,坐在道具和行李上,一路颠簸到演出地点。

当时的文工队副队长王浩回忆,他们在九龙坡沿线进行鼓动宣传时喊出的口号:“加油干,加油干,努力建设大西南”“同志们,真能干,修筑铁路是好汉”……

事实上,文工队既是演出队,也是工作队、宣传队、慰问队。他们把演出送到工棚、厨房、医院;停演时,为工人洗补衣服,拉家常,交朋友。

工人们感动万分,把“学习文工队的苦干精神”“文工队是我们工人阶级的文工队”等标语贴在工棚壁和路边岩壁上。

在四川内江市市中区的梅家山,山顶有一片开阔平地,这里建有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碑与成渝铁路筑路民工纪念堂。

纪念堂于1953年8月开工,12月竣工。次年春,于纪念堂前40米处建成筑路民工纪念碑,纪念10万民工修筑成渝铁路,缅怀在筑路中献身的平民英雄而修建。

西南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刁成林,蹭队成渝铁路中的民工力量做过专题研究。他说,最初,很多民工对修筑成渝铁路充满疑虑和顾虑,担心政府借口修路骗自己去当兵;害怕共产党也像国民党一样,修路不仅拿不到工资,反被压迫欺侮。

但结果却是,这些民工甘心留了下来,克服种种困难,夜以继日,最终建成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刁成林说:“这种力量一方面来自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民众有效的动员与组织;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在动员过程中,民众逐渐形成的对人民铁路、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治认同。”

为了打消民众的顾虑,铁路沿线政府部门和筑路指挥部派干部进行宣传动员,通过座谈、黑板报、街头宣传等方式,向民众讲明“人民铁路人民建”,有了铁路才能发展农村经济等道理,让其明白“为谁干”。

在筑路过程中,对筑路民工实行计件工资、收方计价、支付大米等办法,给予民工基本生活保障,让他们知道“多修路,多赚钱”。

其中最重要的,是党和政府及铁路沿线群众对筑路民工的关怀。这种情感关怀贯穿于筑路民工的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得到慰藉,从而受到极大的鼓舞。

在筑路过程中,许多干部率先垂范。永川县第一大队四中队队长邹德隆夜间查铺给民工盖被子;给病号送药、送水、送饭,抬病号到医院;平时与民工一起劳动,冬天还带头挖稀泥。

资中县民工支队干部除了在工地上指导工人如何开山放炮,如何抬石头,如何填方夯实,还要安排炊事班煮饭配菜,油、盐、柴、米、酱、醋、茶,样样都要亲自过问。

民工们对此由衷地感到温暖和感动,并将之转化为修路的动力。民工在筑路过程中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既是在“人民铁路人民建,人民铁路为人民”这一口号鼓舞下的忘我劳动,也是中国共产党将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相结合所产生的实效。

85岁的李志英是成渝铁路上为数不多的女筑路工人,对这段经历她终身难忘,因为这改变了她的一生。

李志英是自贡人,在旧社会吃尽了苦头。1949年底自贡解放了,没几个月,成渝铁路就开始招人了。她听说修路工地上要管饭,立马约了几个邻家的姑娘,一起去报名,这时她只有16岁。

她们跟着大部队,步行来到隆昌与内江之间的椑木镇,住在一位农民家里。每天,天蒙蒙亮,她们就和男人们一起去上工。

李志英的工作主要是挑泥巴、打夯。刚来的时候,她什么都不懂,连挑泥巴怎么换肩都不知道。最初用竹子编的烟斗(音)只能挑半斗泥巴,走路慢得像蚂蚁爬;几个月后她就能挑满满一烟斗小跑了。

李志英说:“最初我报名去修成渝铁路,只是想‘有饭吃,有落脚’的地方,但是渐渐地,想法就变了。”

李志英解释:“那时候,除了修路,每天晚上还有解放军给我们上‘政治课’。”

所谓的“政治课”就是对民工开展思想政治文化教育活动。对此,原资中县县长兼成渝铁路筑路民工资中支队指挥长曾启记忆深刻。他说,各中队每晚都要在工棚内集中开会约半小时,或由指导员简单总结布置工作,讲一讲当前时事、政策;或由文化干事读读报纸,教唱歌曲,教识字等;或针对施工情况,发动大家提批评建议。

李志英说:“解放军给我们讲毛主席的故事,啥子叫共产党,为什么要修成渝铁路,有时候解放军还教大家唱《四唱成渝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歌曲。”

有一次,解放军让大家讲自己的故事。一个工友称自己在旧社会饿了几天没饭吃,晚上睡大街。听到这里,李志英想起了自己的身世,眼泪哗哗直流。不知哪来的勇气,她一下子站起来大声说:“是共产党让我们穷人翻了身,现在我们有吃的,有住的,每个月还有粮票,我要跟着共产党走,今后我也要加入共产党!”

大家被李志英的话感染,纷纷热烈鼓掌,并表示一定要修好铁路。之后,李志英把自己的名字“李中英”改成了“李志英”,表明自己修铁路的决心和毅力。

几年后,李志英加入共产党,那天是1954年12月4日,她很高兴也很激动,因为共产党员的称呼很光荣。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