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届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奖励大会,都是展示科研人员的风采,彰显我们国家重大科研成果和实力的机会。作为最具含金量的奖项之一,“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以下简称“自一”)是国内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奖励那些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作出重大科学贡献的研究人员。
也正因为这个奖项的重大分量,我们秉持“宁缺毋滥”的态度,对项目的评审慎之又慎。199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制后,至今共颁发了22届,其中便有9届的“自一”为空缺,仅有14个项目获得这一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获得“自一”的第一完成单位,有8个为高校(10个项目),其余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其中,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均获得2次“自一”并列第一。
现代的大学,尤其是顶尖研究型大学已经不仅仅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也凭借得天独厚的科研条件和氛围,成为引领前沿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也充分体现了顶尖研究型大学在推动国内科学和技术发展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14个荣膺“自一”的项目分别是哪些重大成果。
历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统计
2002年: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的研究① 主要完成人:
·蒋锡夔(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计国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张劲涛(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范伟强(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史济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② 成果解读:
有机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学是物理有机化学的两座“高峰”,蒋锡夔院士领衔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勇敢攀登二十年,获得重大突破,结束了“自一”长达4年空缺的局面。
2003年: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① 主要完成人:
· 陈均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侯先光(云南大学)
· 舒德干(西北大学)
由于陈军院、侯西安光、舒德干三位学者对该项目均有重大贡献,故三人并列为第一完成人。
② 成果解读:
1984年,云南东部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在澄江帽天山被发现,此后陈均远、侯先光和舒德干等科学家通过对此进行不断挖掘发现和深入系统研究,诠释并回答了寒武纪大爆发这一重大疑难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神经脊动物的概念,创建了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演化五个阶段的假说。
2006年:介电体超晶格材料的设计、制备、性能和应用① 主要完成人:
·闵乃本(南京大学)
·朱永元(南京大学)
·祝世宁(南京大学)
·陆亚林(南京大学)
·陆延青(南京大学)
② 成果解读:闵乃本院士带领南京大学团队,成功将超晶格概念推广到介电材料,研制成周期、准周期和二维调制结构介电体超晶格。该研究成果在光电子学、光子学等高科技领域将有广泛应用。
2006年-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① 主要完成人:支志明(香港大学)
② 成果解读:
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以来,首个斩获“自一”的项目,由著名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支志明主导完成,揭示了原子和基团向有机底物转移的反应机理。该成果被认为是最近10年无机化学领域最重大的研究成果之一。
2009年:《中国植物志》的编研① 主要完成人:
·钱崇澍(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焕镛(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王文采(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李锡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胡启明(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陈艺林(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陈心启(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崔鸿宾(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张宏达(中山大学)
② 成果解读:
《中国植物志》的编研经过四代科学家历经四十五年完成,参与编研的有146个单位,312位作者,164位绘图人员。该丛书采集和查阅了植物标本1700余万份,发表新属243个,新种14312个,同时提出了一些类群的新分类系统,对东亚乃至世界的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3年: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① 主要完成人:
·赵忠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陈仙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楠林(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闻海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方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赵忠贤和陈仙辉并列为第一完成人,故该成果也通常认为是中科院物理所和中科大共同完成。
② 成果解读:
赵忠贤院士、陈仙辉院士等人领衔,基于长期积累做出了大量原创性的工作,成功发行铁基高温超导体,成为继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之后最重要的进展,具有重要的基础科学研究价值和巨大的应用前景。
2014年: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① 主要完成人:
·张尧学(清华大学)
·周悦芝(清华大学)
·林闯(清华大学)
·任丰原(清华大学)
·王国军(中南大学)
该成果是在张尧学院士带领下,由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多位教师共同完成的。虽然张尧学聪2011年11月至2017年5月任中南大学校长,但张尧学完成主要成果的时间在清华大学,填写的所在单位均为清华大学,故该成果为清华大学所有。
② 成果解读:
这应该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史上最具争议的成果了。该成果的获奖理由是,该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透明计算的新概念,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为网络计算提供了全新的模式和理论基础。然而,关于该项目涉嫌抄袭开源代码、“透明计算”的概念与云计算似乎无异等质疑,久久不能平息。
2015年: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① 主要完成人:
潘建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彭承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宇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陆朝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陈增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② 成果解读:
潘建伟院士带领团队长期从事光量子操纵方法的研究,系统地发展了多光子纠缠操纵技术,经过多年研究,创新性地将该技术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等多个研究方向,实现了量子保密通信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2016年: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发现的中微子振荡新模式① 主要完成人:
王贻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曹 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杨长根(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衡月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李小男(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② 成果解读:
作为宇宙中最神秘的粒子之一,中微子吸引了无数全球物理学家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进行研究。由王贻芳院士领衔的团队,凭借在中微子振荡上的基础性发现与探索,揭示了超越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新前沿。
2017年:聚集诱导发光① 主要完成人:
唐本忠(香港科技大学)
秦安军(浙江大学)
董宇平(北京理工大学)
李振(香港科技大学)
孙景志(浙江大学)
② 成果解读:
中国科学院院士唐本忠带领团队在化学领域深耕多年,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概念,同时在AIE体系开发、机制探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为发光材料研究打开一扇新大门。
2018年: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发现① 主要完成人:
·薛其坤(清华大学)
·王亚愚(清华大学)
·何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马旭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吕力(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② 成果解读:
薛其坤院士和团队试验了超过1000个样品,克服了重重障碍,终于找到特殊材料“磁性拓扑绝缘体薄膜”,从实验中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率先在世界上验证了量子霍尔效应物理领域一个期待已久的重要现象。
2019:高效手性螺环催化剂的发现① 主要完成人:
周其林(南开大学)
谢建华(南开大学)
朱守非(南开大学)
王立新(南开大学)
② 成果解读:
周其林院士团队历时20年,发现手性螺环催化剂,在诸多不对称催化反应中表现出优于其他手性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对应选择性。该成果是21世纪以来不对称催化领域最重要的发现,将手性分子的合成效率提至新高度,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对称合成反应,成为合成手性分子的重要工具。
2020: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① 主要完成人:
·赵东元(复旦大学)
·李伟(复旦大学)
·邓勇辉(复旦大学)
·张凡(复旦大学)
② 成果解读:
赵东元院士领衔的团队,首次提出有机-有机自组装的新方法,从而发现一种全新的介孔材料——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具有轻、柔、易加工、可降解等突出优点,开拓了纳米科学的新方向,引领国际介孔材料领域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23年: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① 主要完成人:
方忠(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戴希(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翁红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余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王志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② 成果解读:
方忠院士领导研究团队历时近10年攻关,在“拓扑电子材料计算预测”上取得重大成果,不仅发现首个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绝缘体,以及首个狄拉克半金属和首个外尔半金属,同时提出并实现了判别拓扑性质的普适计算方法,使得中国在拓扑物态研究领域领先世界。
事实上,这是中科院物理所继2013年之后,第二次斩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并且上一次获奖团队中同样有方忠院士。
这些问鼎“自一”的项目,无不是各自领域的重大突破性成果,凝聚着科研团队无数的汗水与智慧。这些研究团队,大多数在高校单位,可见我们的顶尖研究型大学不仅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体,同时也是基础科研的重要力量。
清华、中科大、南大等院校,都堪称国内“理学”研究的实力担当,能够获得“自一”也充分说明其学科实力之强大。略为遗憾的是,作为国内“理学”最强的院校——北京大学,迄今为止还未斩获一项“自一”,这也不免让我们对北大在未来的表现更加期待。
希望我们的科学家继续努力,将来能取得更多“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引领世界基础科研的发展。
过去自然科学奖是由中科院主持评选,中科院自然优先照顾中科院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3年却由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共同主持评选,这样就公平公平多了。
自然科学界顶级大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