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真正的历史,和教科书上的不一样

小确幸的屋 2025-01-03 17:57:54

01:“五月花号”是政治童话

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教科书里的内容有时并非完全真实,甚至存在误导我们的情况。

就拿美国历史来说,我们熟知的版本通常是这样的:

一群追求宗教自由的英国人远渡重洋来到北美大陆,他们生来便具有独立的精神、对自由的崇尚、对民主的坚守以及对平等的笃信。

当面对英国的压迫时,分散在各地的北美移民们迅速团结起来,怀着满腔的愤恨,齐心协力赢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从而建立起了一个全新的国家。

然而,我们对历史的解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按照这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宣传来看,我们很容易就会认定美国拥有一套独特且系统的价值观体系。

你可以将其称作 “清教精神” 或者 “盎格鲁 - 撒克逊文化”,当然,也有人把它叫做 “普世价值”。

总而言之,仿佛世间万物最终都要汇聚到美国这一 “大熔炉” 之中,无论来自何方的移民,一旦踏上这片土地,都能被同化,实现 “合众为一” 的融合。

曾经,亨利・福特创办了一所英语学校,在他工厂里工作的各国移民,不仅要在这所学校里学习英语语言知识,还要深入了解美国的历史,同时接受勤俭、节约、守时等所谓美国传统美德的熏陶。

在毕业庆典上,会有这样一个奇特的场景:学生们身着各自的民族服装,整齐有序地排着队伍,缓缓走进一个巨大的象征着 “大熔炉” 的道具中,随后老师们会用大勺子做出搅拌的动作,几分钟过后,这些学生便从 “大熔炉” 里走了出来,神奇地全都换上了统一的西服,系着领带,手中还挥舞着美国国旗,以此来彰显他们已成功融入美国社会。

但那些历经世事、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们,却能轻易看穿这种看似美好的 “政治童话” 背后的虚幻。

实际上,欧洲人在北美最早建立的殖民地并非位于新英格兰地区,而是在美国的南部。

在那个时期,英国还只是一个相对弱小的国家,而称霸世界的是西班牙。

西班牙在美洲拥有着广袤无垠的殖民地,并且不断发现蕴藏着大量金银的矿山,其运气好到令人惊叹。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必衰。后来,西班牙在欧洲频繁地卷入连年的战争,国家的财力被大量消耗,国力逐渐走向衰落。

由于资金短缺,西班牙在北美的殖民地发展陷入困境,人口稀少,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几乎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艰难求生,处于自生自灭的边缘。

而且,西班牙移民中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大量的男性光棍不得不迎娶阿兹特克人(Aztec)为妻,久而久之,当地社会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混血社会。

如果要追溯到达新英格兰地区的第一批欧洲人,其实也不是英国人,而是法国人。

早在著名的 “五月花号” 抵达北美 16 年之前,法国人就已经踏上了新英格兰地区的土地。

这一殖民计划得到了法国贵族迪加(Pierre Dugua)和他的副手尚普兰(Samuel de Champain,据推测是法王亨利四世的私生子)的大力支持。

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明,怀揣着在北美创建一个理想国度的宏伟抱负。

1604 年,他们来到了位于美国与加拿大边境的帕萨马廓迪湾(Passamaquoddy Bay)的一个岛屿,并在此建立了第一个居民点

尽管法国殖民者带来了建造房屋、磨坊、船只等所需的各类材料,但天不遂人愿,他们万万没有料到北美的冬季会如此严寒,在那个残酷的冬天,几乎有一半的人被活活冻死。

在北美历史中,广为人知的 “五月花号” 仿佛已然成为了美国精神的重要源头。当年,一批清教徒在马萨诸塞湾附近成功登陆,他们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那便是在此处构建起一座 “山上之城”(city on a hill),使其成为全球基督徒所敬仰的典范。

这批清教徒的文化素养颇高,在最初抵达的 15000 名殖民者里,竟有 129 名毕业于牛津和剑桥这两所世界名校。

令人惊叹的是,第一批清教徒到达北美仅仅六年后,便创立了哈佛大学。

这背后的原因在于清教徒秉持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他们坚信每个人唯有通过认真研读《圣经》,才能够领会上帝的旨意。

来到北美的这些清教徒大多来自中产阶级,他们并非因生活所迫、为了谋求生计而无奈远离家乡,而是满怀着炽热的宗教热情踏上这片土地。

其中有许多殖民者是举家迁徙而来,正因如此,这批人的男女比例较为均衡,人口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并且在较短时间内就开始向周边地区不断扩张。

02: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自由女神像高高矗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

在自由女神像的基座处,铭刻着这样一首诗:

Give me your tired 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the homeless,tempest-tossed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把那些疲乏和贫穷的人们给我吧

也给我那些挤在一起渴望自由的人们

那些被遗弃的人们

把那些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人们一起交给我吧

我在金色的大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美国作为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移民国家,吸引着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人们远渡重洋汇聚于此。

他们有着不同的种族背景、各异的肤色特征以及独特的文化传统。

按常理而言,当如此丰富多样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后,所呈现出的文化风格应当如同莫奈的画作一般,底色与上层色彩相互交织,充满着复杂且绚烂的色彩层次。

但实际情况却是,美国文化更类似于马蒂斯的 “野兽派” 绘画风格,其色调简洁大胆,线条粗犷而又凝练。

移民,特别是后期移民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并没有人们所设想的那般显著,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以下三点:

其一,美国很早便已关闭了自由移民的通道。

在第一批早期殖民地移民之后,于 1830 年至 1924 年期间曾出现过数次 “移民潮”。这些移民大多来自欧洲,不过北欧、南欧以及东欧的新移民数量呈现出逐渐增长的趋势。

由于 “旧移民” 担忧 “新移民” 会削弱美国自身的文化特质,所以在 1924 年之后,美国实施了愈发严格的限制移民政策。

其二,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第一批移民在塑造美国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这就如同一家公司的初始创立者会对公司文化产生决定性影响一样,第一批移民在美国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远远超过后续的各批移民。

其三,后来的移民抵达美国后,大多集中在少数特定的地区,并未广泛地散布到美国的各个角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美国整体文化产生全面且深入的影响。

03:美国的独立战争

在早期,英国位于北美的殖民地仅局限于大西洋西岸从缅因州至佐治亚州的那一片狭长区域,而法国则掌控着如今加拿大的北部、五大湖地带以及广袤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英法两国长期就殖民地的争夺展开激烈角逐,最终法国败下阵来。

法国失败的原因很简单:一开始,北美地区的法国殖民者与英国殖民者在数量上相差无几,然而到了 18 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的数量已然飙升至 150 万之多,法国殖民者却仅有 7 万。

法国人无奈之下只能与印第安人结成联盟,可即便如此,在人数上仍远远少于英国人。

从 1754 年至 1763 年,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 10 年之久。

1763 年,英法两国签订和约,法国被迫割让大片殖民地给英国。

自此,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得以扩张至密西西比河东岸。

战争无疑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这场战争结束后,英国的国债近乎增长了一倍。

鉴于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北美殖民地而进行的,那么北美殖民地的民众理应有所表示,缴纳一定的税金。

于是,英国要求北美殖民地人民缴纳印花税,这意味着所有的印刷品,诸如图书、报纸、法庭文书等,都必须贴上类似邮票的印花,以此证明已缴纳税款。

这一举措瞬间在北美殖民地激起了轩然大波。

正是由于纳税这一问题,1775 年 4 月 19 日,美国独立战争正式爆发。

华盛顿在战争初期屡战屡败,但他极为擅长组织部队撤退,因而即便经历多次战败,依然能够保存实力。1777 年冬天,华盛顿率领部队藏身于福吉谷(Valley Forge),在风雪交加中忍受着饥饿与寒冷,苦苦期盼着革命胜利的曙光降临。

战争的转折点出现在 1777 年 10 月。当时英军刚刚占领费城,而英国将军伯戈因(John Burgoyne)率领的一支部队在纽约州东部的萨拉托加陷入了 “爱国者” 部队的重重包围,伯戈因最终不得不带领 600 名士兵投降。

这一意外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美军的士气,同时也促使法国决定出兵支援。

法国自然乐于见到其宿敌英国陷入困境,但起初法国并不相信北美殖民地的这些人能够取得成功。萨拉托加战役之后,法国才下定决心参与这场博弈。

当时被派往法国进行谈判的是富兰克林,就是那个在雨天放风筝的著名人物。他凭借出色的外交辞令将法国人哄得十分高兴,于是法国与美国正式结为盟友。

1781 年,英国的大部队驻扎在纽约,康华利(Cornwallis)将军率领 8000 多名英军贸然深入,抵达弗吉尼亚东部沿海城市约克敦。

这支英军背靠着大海,所处位置极易被围困。美法联军悄然挥师南下,法国海军也按计划准时抵达切萨皮克湾(Bay Chesapeake),成功赶走了前来救援的英国舰队,切断了英军的海上补给线与退路。

9 月,美法联军将英军重重包围。

10 月 19 日,康华利被迫率领英军投降。

身着华丽红袍的英军,走到衣衫褴褛的美军面前,默默地放下武器,美军乐队奏响了英国小曲《天翻地覆,世界倒转》,一旁的法国军官面带微笑,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在美法联军中,法国士兵的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士兵。

约克敦战役的消息传至英国后,整个英国朝野为之震动。大多数英国人已然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耐心,他们心想:何必再与那些难民和异教徒的后代纠缠不休呢?况且法国、西班牙都已介入美国独立战争,若继续战斗下去,英军面对的将不再仅仅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要同时对抗美国、法国和西班牙。

1783 年,疲惫不堪的英国与美国签订了《巴黎条约》,承认美国独立。

参与谈判的依旧是富兰克林,他凭借自己的能言善辩,为美国争取到了大片的国土。

富兰克林在谈判桌上赢得的领土,比华盛顿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赢得的还要多得多。

《独立宣言》中宣称:“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然而,倘若你是一名黑人奴隶,或者是一个印第安人,听到这些话语时,心中又会作何感想呢?实际上,美国独立战争中最大的输家并非英国,而是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长期遭受北美殖民者的侵扰,他们原本期望英国能够帮助他们赶走这些殖民者。但在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站在了英国一方,可英国战败后,印第安人却失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片土地,被迫举族西迁,迁至荒凉的中部沙漠地区。

美国独立战争的这段历史深刻地启示我们,每一个伟大的国家,都有一个不堪的童年。

写在最后

女性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曾言:“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得关于经济问题的一套 现成的答案。学习经济学是为了避免受到经济学家的欺骗。”

经济学如此,其他学科亦然。

我们读书的过程,往往始于猜测,终于偏见。

若想避免这种窘境,我们需学会质疑。

正如伏尔泰所说,质疑固然令人不快,但信誓旦旦才更有问题。

0 阅读:62

小确幸的屋

简介:分享看到的小故事,有意思的小八卦,拒绝编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