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宗李豫执政的中后期唐朝内部藩镇混战不断,先是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挑起河北藩镇内乱,然后是濮州刺史李灵曜不服朝廷安排,起兵争夺汴宋节度使的官位。这些藩镇混战给唐朝社会带来极大破坏,但也在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能征善战的名将。中唐名将马燧便是其中的典型,他在藩镇割据混战中脱颖而出,一步步走上了节度使的高位,甚至名垂青史,得以登上唐朝凌烟阁绘像的榜单。马燧的成名之战很多,其中奠定他在唐军中地位的便是平定汴宋八州叛乱之战。此战中不但表现出了马燧极高的军事素养,也显露出了卓越的政治目光。
马燧出身于扶风马氏,算是唐朝关西的官宦世家。他的祖父马珉官至左玉钤卫仓曹,父亲马季龙中举明兵法科,官至岚州刺史、幽州经略军使。得益于良好的家族传承,马燧自小就表现出博学多才的一面,尤其是在军事上有着高人一筹的见解。安史之乱爆发时,马燧在镇守范阳的光禄卿贾循手下做事。范阳是安禄山的老巢,马燧动员贾循起兵抄了安禄山的老窝,将其困死在中原。贾循犹豫不决导致泄密,安禄山派来的韩朝阳先下手为强,会谈时将其诱杀。马燧不得已一路南逃,最后投奔了泽潞节度使李抱玉,出任赵城县尉。
安史之乱后唐朝腹地小冲突不断,不论是面对回纥军队的胡作非为,还是仆固怀恩发起的叛乱,马燧都处理得可圈可点,因此积功被李抱玉推荐为朝廷的左武卫兵曹。马燧入朝后当过很多民政官,也外放到各地做过多任州刺史。因为他在任职时政绩卓著,受到了唐代宗李豫的器重。河阳三城发生兵变以后,马燧被朝廷委派处理河阳三城的事情,出任检校左散骑常侍、御史大夫、河阳三城节度使。至此马燧正式登上了唐朝军队将领梦寐以求的高位,也称为了中原各藩镇之一。但与其他藩镇不同,马燧是朝廷任命的,他忠于朝廷,没有拥兵自重。
在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之前,马燧的才能更多是表现在政治方面,在军事上没有完全的发挥。虽然他参与了很多军事行动,但更多是治安战性质的,防御和剿匪一类的,正规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很少。他当了节度使不久,正好遇到了濮州刺史李灵曜挑起的汴宋八州叛乱,给了他大显身手的机会。
当时田承嗣挑起的叛乱刚平息不久,唐代宗李豫欲收复关东各藩镇,便让李勉出任永平军节度使。与永平军相近的便是汴宋节度使的地盘,当时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已经去世,朝廷让他的弟弟曹州刺史田神玉兼任汴宋八州留后。田神玉兼任不到两年便去世,朝廷又让永平军节度使李勉兼任汴宋节度使。
朝廷的这一任命让汴宋八州的将领们非常不满,尤其是作为汴宋大将之一的濮州刺史李灵曜。于是李灵曜起兵反叛,并且勾结了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田承嗣则派出侄子田悦出兵攻打滑州,声援起兵反叛的李灵曜。然后朝廷下诏,让永平军节度使李勉联合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节度使马燧出兵平乱。听说田承嗣派了田悦过来,李忠臣一开始有些畏惧,想要退守淮西。马燧先是劝阻了李忠臣,然后自请为先锋,出兵攻打田悦。马燧与李忠臣的联军沿汴河南北岸推进,先击破了田悦,然后又打败了李灵耀的将领张清,步步逼近汴州城。
李灵耀选练了精兵八千,号称“饿粮军”,是中原藩镇军中的精锐。马燧率领河阳军应战,在浚仪击破饿狼军,兵临汴州城下。此后田悦卷土重来,一路击败永平军将领杜如江、淄青军将领尹伯良等,也逼近了汴州城三十里之内。李忠诚迎击田悦不胜,于是派人向马燧求救。马燧出兵四千支援李忠臣,一举即溃了田悦的两万兵马,只剩田悦单骑突围而逃。田悦战败后李灵耀不敢迎击马燧,率领一百骑兵弃城而逃,最后被李勉的部将杜如江生擒后送到长安处斩。李灵耀出逃后汴州城投降,但立下首功的马燧却不率军进城,反而把功劳让给李忠臣。
汴州之战是马燧的成名之战,也是奠定他作为中晚唐三大名将之一的重要战役。在此战中马燧卓越的军事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以一己之力扭转了不利的占据。当时联军面对的不论是田悦的魏博军,还是李灵耀的饿狼军,多是中原河北有名的强军,而且兵力还在马燧之上。永平军节度使李勉虽然声望很高,但并不以军事出名,就连后来的宰相李泌都认为李勉不太知兵。李忠臣虽然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宿将,但其地盘远在淮西,也不愿意与魏博君拼命。马燧无疑是击败田悦和李灵耀联军的首功,几乎是以一镇之力攻打两个藩镇,并取得了完胜。
但是在叛乱平定后,马燧的选择却让很多人感到不解。他没有主动进入汴州城,反而让军队在城外的板桥扎营,使李忠臣进城领了首功。李忠臣进城后杀死了争功的宋州刺史李僧惠,吞并了汴州的地盘,被朝廷加封为汴州刺史、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西平郡王。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历史爱好者感到不忿,认为马燧这种做法助长了藩镇之间互相吞并的气焰。马燧主动放弃汴州,也让自己的河阳军实力没有得到补充,相当于打了胜仗,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其实大家都不知道,马燧的做法非常高明,表露其卓越的政治目光。
汴宋八州李灵耀的叛乱本质上是唐代宗李豫收揽藩镇军权引发的,他派李勉出任永平军节度使便是为了收拢关东各藩镇军权。安史之乱后各地藩镇拥兵自重,朝廷的诏令难以推行,所以李豫开始收拢兵权。李勉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郑惠王李元懿的曾孙,是唐朝皇室中少有的在军队中行走的官员。安史之乱中李勉出任过多个节度使的行军司马,后来又出任各地的节度观察使,在藩镇之中颇有声望。李豫就是想要利用李勉这一特征收拢藩镇的兵权,让兵权归李唐皇室所掌控,防止地方藩镇尾大不掉,威胁到朝廷和皇权。
因此在李豫即位后大量削减了任命节度使的数量,即便是前一个节度使去世,接任者朝廷也已各种名目拖延任命。汴宋节度使田神功和相卫节度使薛嵩去世后,朝廷便没有任命节度使,而是采用了分而治之的办法。朝廷把相卫四州分给薛嵩的几个兄弟出任刺史,把汴宋八州交给田神功的兄弟田神玉兼任留后。这个留后说白了不是正是的官职,只是节度使的预备官职。朝廷这种做法引发了藩镇下面各级将领的不满,也给别的藩镇创造了出兵兼并的机会。田承嗣在兼并相卫四州时尝到了甜头,因此把触角伸向了汴宋八州。
但汴宋八州的地位与相卫四州不同,可以说更加重要,所以朝廷不敢放手。相卫四州在河北中部,距离长安隔着好几个藩镇,中间还有个太行山,无法直接威胁到朝廷。汴宋八州距离东都洛阳很近,一旦出现叛乱必然威胁到洛阳,进而威胁到关中要地。所以李豫不愿意把这八个州交给别的藩镇将领,而是让李勉兼任节度使,其目的不言而喻。因此叛乱平息后,朝廷肯定会希望李勉能够继续兼任汴宋八州的节度使。这种情况下如果马燧摆出抢地盘的姿态,必然会被朝廷所猜忌,也会失去唐代宗李豫的信重。
马燧放弃汴州和平乱的大功,看似吃了大亏,实际上是迎合了朝廷的想法,表达了自己的忠诚。他是李豫少有的任命的几个节度使之一,以李豫腹黑猜忌的性格,能获得信任是非常不容易的。朝廷只下诏让他平乱,并没有让他去抢地盘,所以他才摆出一副谦让的模样。象李忠臣这种从安史之乱中打出来的藩镇,接着战争的机会抢地盘是常规操作,但这也是李豫最为忌讳的。李忠臣这样的拥兵自重在朝廷是挂了号的,早晚在被收拾的名单上。马燧可不想步李忠臣的后尘,他也没有割据自立的野心,犯不着为了汴州城惹李豫不高兴。
马燧的退让既赢得了李豫和朝廷的信任,也给了李忠臣和李勉面子,可谓是皆大欢喜。至于李忠臣进城后如何抢占地盘,如何和汴宋八州的军头们发生冲突,如何得罪了李勉和朝廷,这些都与马燧无关了。这其中的关键都是朝廷和藩镇集团的权力斗争,不论是处于自保的考虑,还是对未来的安排,不卷入其中都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平定汴州一战已经让马燧和河阳军打出了中原第一的气势,这便已经有了足够的政治资本,进城抢功反而成了画蛇添足之举。因此马燧做出了最为高明的决定,驻兵城外扎营,坐山观虎斗。
马燧的选择表现出的政治目光远不是李忠臣这种藩镇兵头能看懂的,也为他未来成为唐朝的柱石名将奠定了基础。可以说马燧最终能位列凌烟阁的绘像榜单,不仅仅是他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成就,他在政治方面的优秀之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唐朝中期能打的名将还是不少的,但真正能位列凌烟阁的屈指可数,其中的原因便是在于此。汴州一战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却在各个方面让马燧的能力得到充分的表现,这种机会的把握也体现出了马燧高人一筹政治敏感性。而他的这种政治素质,也是深谙“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一军事规律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