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昔日重现:彩色版肯恩环球旅行影像,惊艳亮相

历史小破 2024-08-22 10:01:05

1908年11月13日,随着初冬的寒意悄然降临欧洲大陆,法国著名的银行家兼旅行探险家阿尔贝·肯恩,怀揣着对未知世界无尽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他精心筹备已久的《环球旅行》之旅。与他并肩同行的,是忠诚而多才多艺的助手阿尔弗雷德·杜特泰尔,两人不仅是工作上的伙伴,更是精神上的知己。

这次旅行,不仅是对地理边界的跨越,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交流与历史见证。当他们的足迹跨越重洋,最终踏上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中国时,正值1909年初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阿尔贝·肯恩与阿尔弗雷德·杜特泰尔被其丰富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遗迹以及独特的风土人情深深吸引。

在中国旅行的数月间,从繁华喧嚣的都市到宁静悠远的乡村,从巍峨壮丽的长城到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他们几乎走遍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每到一处,他们不仅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更用随身携带的先进摄影设备,记录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瞬间。

1909年的北京西直门瓮城内,两张珍贵的照片定格了历史的瞬间。画面深处,瓮城东北角与城楼门外北侧,关帝庙的轮廓隐约可见,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古朴与庄重。镜头聚焦于人群之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满族妇女与汉人妇女的并立,她们的衣着装饰成为了时代风貌的生动写照。

满族妇女以其独特的旗装服饰引人注目,色彩鲜明,线条流畅,展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韵味。而汉人妇女则身着传统汉服,衣袂飘飘,温婉可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照片中巧妙地捕捉到了汉人女子的金莲——即缠足后的小脚,这一细节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审美的特定标准,也是封建社会女性生活习俗的一个缩影。

1909年的北京,直门瓮城南墙之下,闸楼城门巍然矗立,门洞朝南,迎接着往来的行人。在这繁忙的交通枢纽旁,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缓缓展开。图中,一辆老北京百姓日常出行不可或缺的“趟子车”穿梭其间,它们沿着固定的线路缓缓前行,价格亲民且固定,为市民提供了便捷的出行方式。乘客们上下车随意而自然,在这幅画面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是一位扛枪士兵的背影。他身姿挺拔,步伐稳健,正是隶属于“大清提督九门步兵巡捕五营统领”麾下的军人。

时光回溯至1909年的北京,镜头聚焦于一处繁忙的闸门之外,自东向西排列着紧密相邻的各式商铺,它们见证了这座古都的市井繁华与商业兴盛。在熙熙攘攘的道旁,一幅生动的民生图景跃然眼前:驴倌们悠然地守候在旁,耐心等候着需要搭乘的客人;而另一种更为常见的短途交通工具——“趟子车”,则穿梭其间,为往来的行人提供便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图中的那辆趟子车,它与众不同地标示着前往海淀的方向,意味着这是一段相对较长的旅程。在当地,这样的趟子车被亲切地称为“跑海”,不仅因为它承载着人们跨越城市与郊区的梦想,更因其在夏日里独有的风情而著称。夏日炎炎之时,车夫会细心地在车顶支起一块洁白的遮阳布,为乘客遮挡烈日,带来一丝凉爽与惬意。这样的场景,在旧时的西郊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了众多目光,包括那些远道而来的洋人,他们的镜头中也不乏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成为了记录那个时代珍贵记忆的宝贵资料。

1909年的北京,于西直门关厢地带,尚处于清末余晖之中,这条道路因其尊贵的“御道”身份,两侧仅稀疏点缀着几间商铺。然而,自民国风云变幻之际起,这片区域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逐渐崛起为西直门外一道繁荣的商业风景线。

昔日空旷的街道两旁,如今热闹非凡,各式商铺林立。其中,不乏马车客栈,为往来商旅提供休憩之所;更有中药铺静谧而立,虽未能追溯其具体名讳,却默默传承着千年的中医智慧与草本精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一种独特的职业——流动修车工。他们穿梭于街头巷尾,专为洋车与驼车提供应急维修服务,从细致入微的清理保养、上油润滑,到五金零件的更换,乃至相关配件的销售,无一不精。这样的服务,极大地便利了当时依赖这些交通工具出行的市民与商人。

此外,还有一种独特的建筑——棚房(亦称棚行),其历史渊源同样深厚。早年间,这些棚房主要为举办红白喜事、搭建彩棚、彩楼及各类庆典所需,如新店开张时的“庆生彩楼”,夏日炎炎下的“天棚”(遮阳避暑之用),均是其业务范畴。它们不仅承载着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者。

阿尔贝·肯恩与阿尔弗雷德·杜特泰尔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中国的多彩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影像资料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宝贵资料。它们跨越时空的界限,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份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与文化交流的力量。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