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来自民间的生生不息的信仰和想象丨视评

新黄河 2024-10-31 18:40:54

每当我们耳边响起《梁祝》的优美旋律,过年时看到贴在门上的门神年画,或是读到《牛郎织女》这样凄美的传说故事,总是会感慨中国神话的蓬勃与生机。勤劳智慧的先人们在长久的劳动过程中想象和创造了这些神话故事,寄寓了追求平安、丰收、富足的美好愿望。

《中国神话》是一部以讲述神话故事为题材的纪录片,它将观众带回到数千年前的神话时代,揭开那些流传千古、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纪录片共13集,包括《八仙》《大禹治水》《关羽》《海神》《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鲁班》《门神》《哪吒》《牛郎织女》《女娲》《西施》《钟馗》。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女娲补天,从八仙过海到大禹治水,纪录片将那些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以全新的视角展现在观众面前。

故事从充满神仙气质的小城山东蓬莱讲起。

1085年10月,文学家苏轼来到登州(今山东蓬莱)担任太守一职。站在海岸线上远眺茫茫大海,苏轼想象云海之中是不是住着神仙,写下“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的诗句。蓬莱位于山东半岛北部,靠近烟波浩渺的渤海和黄河分界处,时有海市蜃楼现象发生。传说蓬莱以东的海面上有三座仙岛,名为蓬莱、瀛洲、方丈,诗人李白也有“海客谈瀛洲”之句。这座小城与神仙的关系渊源已久,不过这里最出名的神仙还是“八仙”。

第一集《八仙》就从蓬莱这座小城讲起。八仙包括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何仙姑、蓝采和、张果老、曹国舅和汉钟离,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法宝和神通。不同于那些高高在上、接受人们朝拜的神仙,八仙的形象平易和蔼,让老百姓觉得像身边的神仙那么亲切,因此在民间备受推崇。讲述八仙的过程中,纪录片着重呈现了人们熟知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故事。传说,他们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桃会,需要渡过浩渺东海方能抵达天庭。八仙遨海,顿时海面如翻江倒海,滔天巨浪震动了东海龙王的宫殿,由此引发了四海龙王与八仙的一场海战。

这不仅是一个精彩的神话故事,纪录片从更深层次分析了神话的内核。“八仙过海故事中既有磅礴的渡海画面,也有恢宏的战争场面,丰富多彩的浩瀚图景呈现了大海中跌宕起伏的故事,这体现了早期中华民族对海洋的向往。而八仙最终乘风破浪、遨游而去,体现的则是人类征服海洋的愿望。”纪录片中说。关于海洋的传说并不少见,却没有一个传说像八仙过海一样广为人知,这背后是人类对未知世界探索的不屈精神。对于这一点,高尔基有精辟论述,他说:“一般说来,神话乃是自然现象,对自然的斗争,以及社会生活在广大的艺术概括中的反映。”

如果我们仔细思考,就能体味出这些代代流传的神话背后,还融汇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和对自然的敬畏,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与情感。这使得中国神话传说既神秘莫测,又充满了人间烟火气息。

神话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特殊思想结晶,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意志。纪录片在讲述中国神话时,会通过比较中国神话与西方神话的差异来呈现各自的文化特点。比如在《大禹治水》这一集中,最重要的自然是讲述大禹治理黄河水患的智慧以及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影片把大禹治水和西方神话诺亚方舟两个神话故事进行了比较。大禹用疏导的方式解决洪水的问题,诺亚则在神的指示下制造方舟,带领民众躲避了灾难。这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这是一种古老的东方哲学。

《中华神话》中所选的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多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神仙,而不是严肃高傲、令人敬而远之的神仙。如鲁班、关羽、花木兰、钟馗等,他们的身影和故事还时常出现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这些神话中响彻着劳动的回音,体现着爱情的悲欢,甚至还孕育着科学的萌芽。中国神话,是一个宏大而深邃的文化世界。

著名神话学家袁珂著有《中国神话史》一书。他说,中国神话不是贫乏苍白,而是丰富多彩;不是残破凋零,而是枝繁叶茂。中国神话的丰富、宏伟和魅力,并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和民族。

近些年,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关于神话的纪录片上线,如《山海经奇》《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国》(第三季),以及这部刚上线的《中国神话》等。这些纪录片分别从不同角度让观众了解中国神话传说的奇幻和恢宏,感知中华文化的瑰丽和精深。观看这类纪录片,犹如走进一扇通往古老文明的大门,感受先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记者:徐敏 编辑:邢媛 校对:杨荷放

1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