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不怀好意的投诉掩盖真相,这条路也行不通了

微言微评 2024-10-01 06:25:08

恶意本来就不是一个好的说法。如果再加上特定的指向,那就很容易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常见的有恶意上访,恶意讨薪,恶意返乡,恶意投诉。认真地想一下,就差恶意活着了。

其实,从哪里弄来那么多的恶意呢。

没有冤屈,谁愿意风里来雨里去的上访,不是被人拖欠工资,谁愿意低声下气地去找别人要钱。若不是对故土的眷恋,有谁乐意千里迢迢地往家赶。

不过,对于恶意投诉的存在,相信很多人,还是深信不疑的。

之所以有投诉,原因也很简单。首先是正常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万般无奈下,只能选择对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进行投诉。这种情况完全能理解。

还有一种情形,是别人揭发了当事人的不光彩之举。当事人为了保全自身所谓光鲜亮丽的脸面,集中大量人员进行宣泄式的投诉。试图掩盖真相。

任谁都能看出,这是地地道道的恶意投诉。

这种情况常见于媒体的报道。官方媒体也好,自媒体也罢,都会碰到。

当然,官方媒体占据着天然优势,恶意投诉不见得能行得通。但是,自媒体相比起来,就占尽了劣势。

为自媒体提供发布信息的平台,为了保全自身,只要接到投诉,根本不问青红皂白,明知发布人发布的信息真实无误,依旧毫不犹豫地对其舞起棒子。

得以这个缘故,以至于不少宵小之徒,更是变得嚣张跋扈,明目张胆地把投诉当成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常言说得好,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恶意投诉从表面上看,着实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实则是饮鸩止渴,挥刀自宫。

可以这么说,古往今来,不管是谁,想堵住悠悠众口,显然办不到。费尽一门心思,到头来,唯有落得一地鸡毛。

日前,公安部公布了“净网2024”专项行动10起典型案例。其中的一起,对喜欢借着投诉名义洗白自身的行为,简直是当头棒喝。这么干,是犯罪。

这起案件的来源很有意思。今年的3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24年第二批《关于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APP》的通报。

适逢3.15消费者维权日来临,这份通报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

于是,一款榜上有名的企业急忙找到北京的一家公关公司来平息。按照公关公司的一贯做法,迅速组织大量“人员”实施投诉。

满屏“人员”的投诉和举报,其实多是通过机器人干出来的。用词千篇一律,内容无中生有,甚至谩骂。

他们认为,只要有不实的投诉,这条信息即便不被平台下架,也不会再得到大的推广。目的就达到了。

疯狂的他们也不想一下,这可是工信部发布的文章啊。

公安机关指出,这些集中大规模投诉,被认定属于不实投诉,恶意举报,所以属于网络水军行为。所以,是违法犯罪。

多年前,有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企业提供删稿服务,结果被抓。现在,没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行当。才得以让公关公司混得风生水起。以后,也砸锅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出来的事,尤其是错误的,就不要怕别人说。认真听取他人建议,虚心改正就是了。

总是考虑掖着,藏着,门都没有。(文/孙新合)

0 阅读:0

微言微评

简介:新闻评论,原创随笔,给你真实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