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军败亡,楚人教晋军逃跑,晋军:我们不像你们有多次逃跑的经验

尚宫说女史 2024-07-12 08:28:48

公元前643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齐桓公去世,被齐桓公托孤的宋襄公准备接过霸主的位子。

但宋国到底实力不够,且宋襄公太过讲究战争的礼仪,以至于遇上自称”蛮夷“的楚国只能吃败仗。

后来晋国南下,楚国北上,拉开晋楚百年争霸的帷幕,而在晋楚争霸所发动的战争中,晋国的胜利远多于楚国。

有记载的晋楚之间的11场大战中,晋国胜了九场,楚国仅胜了两场,这个对比就很能说明问题。

而这两场都发生在楚庄王时期,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正是凭借着邲之战争霸成功。

楚庄王继位于公元前613年,当时正是楚国争霸的好时机,因为晋国的霸业随着晋文公的去世显然逐渐走了下坡路。

但楚庄王继位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而且楚国内部也并不安稳。于是楚庄王在初继位的三年时间里明着说安于享乐不理朝政,暗地里却是韬光隐晦。

他这一招骗过了所有人,甚至为了让戏更加真实,他还在宫门口挂了一个大牌子,上面写着七个大字:“有敢谏者死无赦!”

三年一到,他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他解决了内乱,又灭掉了庸国,政权得到稳定,于是楚庄王盯上了北方,他准备北上图霸。

仅仅几年时间,楚庄王就让中原的不少诸侯国和楚国结盟,成了楚国的小弟。

这也是当时很多中原中小诸侯国的生存之道,因为地域的限制和自身实力的不足,它们不得不寻找大国的庇护。

而在这个过程中,谁强他们就依附谁,谁弱他们就背刺谁,主打就是一个墙头草。

楚国和晋国争霸期间就是这样,晋国强,小弟们就立马跟上,楚国强,他们又掉头做楚国的小弟。

而当了老大,就得在关键时刻保护小弟,所谓的争霸战其实就是晋楚之间争夺这些小弟的战争。

比如公元前597年邲之战,楚庄王率领楚军攻打郑国,这仗一打就是三个月,楚军攻进了郑国。

郑襄公不得不肉袒牵羊以求和,楚庄公答应了郑国的求和,于是退兵三十里,与郑国结盟。

也是在这个时候,晋国荀林父率军救援郑国,到达黄河的时候听说楚国和郑国已经结盟,就想着撤军,准备等着楚军回到楚国之后,晋国再攻打郑国,将郑国抢夺回来。

上军将士会赞成,而中军佐先縠则认为应该坚持将晋国的“师武臣力”继续发扬下去,所以直接领着所属军队渡过了黄河。

先縠的操作让三军统帅、上军将荀林父陷入被动,他不得不下令晋军渡过了黄河。

仗还没有打,晋军已经呈现出将帅不和,似乎已经注定了结局。等渡过了黄河,楚国这边也有了问题。

楚国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所以楚庄王想直接回国,令尹孙叔敖也不想打,而伍参想打仗,他说:

“晋之从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刚愎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帅者专行不获,听而无上,众谁適从。此行也,晋师必败。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晋军将帅不和,伍参已经预感到了晋军必败之局,尽管楚庄王听了这话不太高兴,但还是下令调转战车,驻扎在管地等待着晋军。

而晋军驻扎在了敖、鄗两山之间,接下来在两军开战之前,有过数次的试探,但有意思的是,晋军试探加挑战,却并没有做好开战的准备。

对于打还是不打,晋军将帅之间始终不能统一,荀林父也无法统帅他们,以至于晋军始终很被动。

而且,将帅不和是一方面,指挥不当也是一方面,荀林父见到楚军大举进攻的时候,看到前有强敌,后有黄河,一时间心中慌乱,竟然击鼓下令:“先济者有赏。”(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啥意思呢?“先渡过黄河的有赏。”

这命令一下,中军和下军争先渡河,为了所谓的奖赏,他们甚至自己人对自己人下手,先上船的会砍断后来者攀着船舷的手指,船中到处都是断指。

就晋军这个样,如何能打胜仗?败早就一开始就注定了,而且晋军败的很快,结果在晋军败退的时候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

晋人或以广队不能进,楚人惎之脱扃,少进,马还,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顾曰:“吾不如大国之数奔也。”

翻译一下就是:晋军中有的战车陷进坑里出不来不能前进,楚人就教他们抽出车前面的横木,这样战车就可以前进了。

然而没走多远,马又盘旋着不能前进了,楚人又教他们拔掉大旗,扔掉车辕头上的横木,这样就可以继续前进了。

就这样,楚人手把手教晋军逃跑,当然这种帮助让晋军感觉很丢脸,以至于他们恼羞成怒,说:“我们不像你们有多次逃跑的经验。”

晋人这话说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先不说有记载的晋楚争霸的11场战争中,晋国就胜了9场。

单说邲之战之前,晋楚之间已经发生了4场战争,其中晋国胜了3场,即城濮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而楚国唯一胜出的就是公元前608年发生的北林之战。

就这个比例来说,楚军确实比晋军更有逃跑的经验,当然邲之战中,晋人能说出这样的话,也算是晋人最后的倔强了。

而邲之战后,晋楚之间的争霸战,晋人全胜,在整个晋楚争霸中,楚国胜的两场都发生在楚庄王时期。

不愧是楚庄王,在公元前606年就敢问鼎中原,霸气侧漏,野心一览无余,后来他“并国二十六,益地三千里。”成为中原霸主,让自称蛮夷的楚国成为诸侯国的老大。

然楚国的霸业并不长久,随着楚庄王的去世,楚国的霸业渐渐衰落,所谓“人亡霸灭”,有点昙花一现的意味。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