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北京人得知西单商场停业,都会感叹,怎么关门了,终于关门了,意外又不意外。过去十年,看着这里加速衰老,过去两年,听到这里总在传说关张,过去半年,发现这里挂出了闭店出清的海报,当日历翻到2024末尾,不再是“狼来了”,不再是小道消息,就是一个传奇落幕了。
如果你不明白西单商场对北京人的含义,就先把时钟暂时拨回一年前吧。还记得那部表现1990年代商战的《繁花》吗,挤满抢购顾客的原型名叫华联商厦,而北京的西单就是上海的华联,就是广州、成都、杭州同样盛极一时的热门百货大楼。
对京城60后70后80后来说,地铁一号线西单站北边的这片街区,就是青春。
积水潭集合,什刹海滑冰,再一人骑着一辆二八大跨直抵西四凑钱吃顿砂锅白肉,接着就是穷逛西单商场,花光兜里最后一个钢镚。这是王朔笔下的“顽主”,也是那个年代北京年轻人的真实生活写照。后来,就是电影《匆匆那年》的画面,小伙子带着姑娘从月坛滚轴溜冰场出来,在西单等着跨世纪的浪漫烟火,红着眼,红着脸。
西单的烟火是穿越了一个世纪。1930年,牌楼旁建起第一座商场,取名厚德,而后十余年再增六家,得了西单商场的统称。
1972年美国尼克松访华,当发现自家已显简陋的装修陈设被拍入镜头,西单人的自尊心被深深刺激,于是自己动手搬砖砌墙,6年盖起了这座沿用至今的“争气楼”。
争气楼建造场景
改革开放伊始,商户聚集,商圈成型,荣登全中国最著名的商业街之一。1993年卖出全城首个十亿销售额后,西单商场毅然停业改造,两年之后以首都最大的面积王者归来。可以说,1995年起,这座白色建筑南北楼就是所有北京人的购物天堂,在这里买婚礼要用的床单四件套、买过冬必备的大衣羽绒服,买手表买手镯,买松下东芝电视机.....
1981年的西单
没来过西单,相当于没来过北京,没见过“韩流”,相当于没进过新世纪的西单。这里多出了中友(后改名汉光)、君太、华威、明珠、更新场、大悦城、老佛爷,吃喝玩乐、游戏聚会,有哪个西城孩子没跑来约过饭、砍过价、买过潮牌呢?
而作为这个首都最大商圈的祖师爷,西单百货却日渐落寞,清仓打折声再响亮,也挡不住大江东去。这不全是转型缓慢的错,不全是电商抢夺份额的结果,而是时代的眼泪。在北京也在上海,代表着购买欲望和能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几乎连跌一整年,钱包被捂得越来越紧。
甚至,很多年轻同行比94岁的西单百货更早告别。熬过那匆匆三年之后,上海的太平洋百货、梅龙镇百货精疲力尽黯然退场。在首都,同样的情节或许就是燕莎友谊商城,从门庭若市到门可罗雀,仿佛梦一场。
待到西单商场新生归来,会是什么景象?那时的眷恋,说不出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