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最新报道,泰国总理佩通坦周三(19日)表示,从缅甸“非法呼叫中心”获救的约7000人正等待被转移至泰国。她表示,泰国政府正迅速采取行动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说泰国总理佩通坦的通报,也标志着泰缅边境打击电诈行动进入关键阶段。显然这一进展与泰国政府此前实施的“三断”政策(断网、断电、断油)密不可分,短期内是直击电诈命门,成效显著。
自今年2月5日起,泰国切断对缅甸妙瓦底等五个边境地区的电力、燃油和网络供应,导致当地油价飙升至每升80泰铢(约合人民币16元),电力供应骤降50%,电诈园区一度陷入瘫痪。此举直接削弱了电诈集团的运营能力,迫使部分园区依赖柴油发电机和卫星通信维持基本运作,但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
泰国政府的数据显示,断电首周,缅甸电诈聚集区用电量减少一半,诈骗电话频次显著下降。与此同时,泰国通过与中国、缅甸的联合行动,已累计解救超千名受害者,其中61人于2月6日移交泰国,包括39名中国公民。佩通坦称,泰国的“三断”政策既是兑现对中国的承诺,也是维护区域安全的必要举措。
显然,国际合作深化:中缅泰铁三角围剿电诈产业链 电诈问题的跨国性质决定了单一国家行动难以根治。2025年1月以来,中缅泰三国通过澜湄执法合作机制,展开多轮联合打击: 首先. 情报共享与联合执法:三国成立联合工作组,对妙瓦底电诈园区进行清查,截至2月17日,缅甸已控制1303名非法入境人员,并计划分阶段驱逐1万名外籍电诈从业者。 其次. 司法协作与人员遣返:缅甸自2023年起向中国遣返超5万名涉案人员,泰国则通过边境管控拦截数十名潜在受害者。
最后. 基础设施切断:老挝、泰国限制对缅供电,中国协助切断跨境通信网络,形成“立体封锁网”。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此次行动中扮演了核心角色。中国公安部部长助理刘忠义率团实地协调解救行动,并与泰国军方合作遣返受害者。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强调,中方将继续推动与东南亚国家的双多边合作,从根源上铲除电诈毒瘤。
但根除电诈的四大挑战:顽疾背后的利益与漏洞依然存在 尽管短期成果显著,但妙瓦底电诈的“死灰复燃”风险不容忽视: 其1. 犯罪集团的“游击战术”:电诈公司通过卫星通信(如星链技术)、应急发电机维持运营,甚至将业务转移至柬埔寨、菲律宾等监管薄弱地区。泰国副总理普坦坦言,“三断”政策可能仅迫使犯罪集团转移阵地,而非彻底瓦解。
其2. 地方势力的利益勾连:妙瓦底实际由克伦边防军(BGF)控制,其秘书长苏奇督虽承诺2月底前清除电诈窝点,但被质疑与犯罪集团存在利益关联。泰国军警与地方势力的复杂关系亦可能削弱打击力度。 其3. 受害者“二次受害”困境:部分被解救人员因赎金支付、黑市交易再次陷入犯罪链条,甚至有受害者转为加害者,形成恶性循环。 其4. 国际协作的局限性:尽管中缅泰达成共识,但缅甸军政府与地方武装的割据状态,使得中央政策难以落地。泰国为规避边境冲突,对跨境执法持谨慎态度。
未来展望:根治电诈需“标本兼治”要彻底根除妙瓦底电诈,需从以下方向突破: - 技术围堵:升级对卫星通信、虚拟货币的监管,切断电诈资金链和技术支援。 - 经济替代:推动妙瓦底地区产业转型,通过中泰投资替代电诈经济,消除犯罪土壤。 - 法律威慑:东南亚国家需统一跨境犯罪量刑标准,并推动国际刑警组织介入追捕首恶。 - 民生保障:加强边境地区民生投入,减少贫困人口被诱骗参与电诈的风险。
结束语:曙光初现,但长路漫漫 泰国总理佩通坦的7000人解救计划,是国际社会联合打击电诈的里程碑,但根除妙瓦底毒瘤仍是一场持久战。短期“三断”政策虽立竿见影,却难抵犯罪集团的灵活应变;唯有通过持续的国际合作、技术升级与经济转型,方能实现“治本”目标。正如缅北四大家族的覆灭所昭示:电诈集团的末日或许终将到来,但这场战役的胜利,需要更多国家的共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