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最新消息,时隔6天案件进入司法程序,青海省人民检察院的逮捕决定书送到卢彦手中时,他已经在留置室里住了整整4个月,目光永远朝向那有一点亮光的小窗。
卢彦,男,撒拉族,1969年11月生,中共党员,长期从事新闻工作,曾任青海日报社总编室主任、《西海商报》主编,2018年任副巡视员(二级巡视员),后升任青海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局长(副厅级)。
这位曾执掌全省新闻出版系统的副厅级官员,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媒体融合”实践会以这样的方式载入史册——通报显示,他在融媒体项目中受贿超千万,甚至被定性“弃守新闻舆论阵地”。

卢彦
一、撒拉族青年的“逆袭”与迷失1989年,20岁的撒拉族青年卢彦考入青海民族学院,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族人回忆:“他背着馕饼走30里山路去县城搭车,裤脚沾满泥巴。”
1993年,卢彦进入青海日报社,从校对员干起。老同事评价:“他通宵改稿,把藏语新闻翻译得比汉族记者还精准。”
这种拼劲让他在2008年升任总编室主任,同年《西海商报》在他的改革下发行量翻倍,一篇《青藏铁路上的酥油灯》获中国新闻奖。
转折发生在2018年。升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卢彦开始频繁出入高档会所,一位宴会服务员透露:“他常指着茅台酒瓶说,‘这可比酥油灯亮多了’。”

卢彦
青海媒体圈的“地下规则”青海的媒体生态像它的地貌一样复杂。2023年全省融媒体建设资金达12亿元,但某县级融媒体中心主任苦笑:“钱到县里只剩三成,设备采购价比市场高40%。”
卢彦深谙此道。他主导的省级融媒体平台招标中,一家注册资本仅500万的公司屡次中标,工商信息显示其股东是卢彦妻子的表弟。
更荒诞的是,这家公司开发的“智慧新闻采编系统”抄袭开源代码,却被验收组评为“国内领先”。
网友@高原雄鹰 嘲讽:“原来‘媒体融合’是这么融的——把公家钱融进私人账户!”这条评论获赞3.2万次。
在纪委监委通报中,“搞不正当交易”“道德败坏”的表述格外刺眼。知情人透露,卢彦曾要求某女主播“每周汇报工作”,并在酒店包厢安装音箱设备,专唱《青藏高原》。

卢彦
宣传系统的“破窗效应”卢彦并非孤例。2024年以来,全国已有7名宣传系统官员落马,包括某省广电局长在虚拟主播项目中受贿、某市融媒体中心主任伪造千万点击量等。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指出:“当‘喉舌’变成‘钱袋’,损害的不仅是公信力,更是意识形态安全。”
这与明朝东林党人钱一本在《万历邸钞》中的警示惊人相似:“执笔者失节,犹堤坝溃于蚁穴。”
雪山下的叩问站在西宁看守所的窗前,能望见远处的日月山。1300年前,文成公主在此摔碎日月宝镜,决意扎根雪域。
而今,另一个关于“镜子”的故事正在上演——纪委监委的通报恰似一面照妖镜,让伪装成“改革先锋”的蛀虫现出原形。
青海湖畔,一位藏族老阿妈摇着转经筒喃喃自语:“佛经里说,偷金子的人手会变黑。当官的要是黑了心,可比这严重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