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中国的朝代兴衰更替,往往多从政治、经济、军事、阶级矛盾、天灾人祸等原因分析,这里从天灾的角度——气候变化这一自然现象来介绍其与朝代更替之间的联系。
全新世以来,气候总体是温暖的,但也存在短时段的气候波动导致出现气候寒冷的现象,因此寒暖交替出现。根据气候学的已有研究,全新世以来的中国气候寒暖如下:
全新世大暖期(仰韶温暖期、大西洋期),距今8000—3000年;
西周时期,气温骤降,迎来了近5000年的第一个寒冷期,“江汉俱冻”。
春秋—东汉末年,此时气候转暖,战国至西汉初年有气候转寒的迹象。
东汉末年—南北朝有近600年的寒冷期,黄河流域气温较现在低。
隋至盛唐,气温较南北朝增高,与现在相近;中唐—五代为寒冷期。
宋元长期为温暖期,但存在短暂的低温期,如北宋初年(10世纪中期—11世纪初)、12世纪前二三十年,东部地区气候寒冷,长江流域甚至岭南地区常结冰。
明清时期气候寒冷,称为“明清宇宙期”(方志期或明清小冰期),中国东西部都明显转寒。
根据以上寒暖分期分析,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气候寒暖与王朝兴衰似乎在某些时间节点上不谋而合。
气候温暖期多与兴盛的封建王朝相对应1、气候温暖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催生农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仰韶温暖期呈现出繁荣的新石器文化。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旱地作物生长,农业在新石器时期得到发展,可以养活更多人口,聚居点也逐渐增加,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繁荣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新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黄河流域(马家窑、裴李岗、仰韶、龙山)、长江流域(大溪、屈家岭、河姆渡、青莲岗)最密集。
2、气候温暖进一步的影响就是农作物生产周期长,农业经济不断发展,农耕区扩大,农牧界限北移,中原王朝国力强盛,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往往取胜。
汉武帝北伐匈奴取得“河南地”,农牧界限由此北移。同样地,唐代农耕区扩大也使得农牧界限北移。气候温暖加上统治者积极兴修水利设施,使汉唐时期农业经济迅速发展,在以农立国的封建社会,农业稳定发展是立国根本,也为军事战争提供充足的粮食,同时为文化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1.气候寒冷使北方农作物生长受影响,农业经济衰落;同时宋元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形成大迁移、大移位、大战乱。
南宋以来尤其是12世纪受寒冷气候的影响,北方农作物生长受限,农牧界线南移,再加上并立政权之间的长期战乱对农业生态环境影响巨大,北方农业经济地位衰落,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了长江流域。明清时期的低温使黄河流域农业进一步衰落,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拓展。
但是寒冷气候对南方地区的影响幅度相对较小,反而有利于南方沼泽地区的土壤熟化,更能促进南方的生产发展,当时主要的粮食产区也多在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完成了南移。
2、气候寒冷使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牧业受到影响,长期面临寒冷环境下的生存压力,故而时常南下掠夺,威胁中原农业民族。
西周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就很频繁。东汉魏晋时期,气候由暖转寒,北方少数民族趁八王之乱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各政权之间战乱不断,引起人口由南向北迁移,形成北方游牧民族、汉民南下高潮,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出现了向南迁移的趋势。
中唐(9世纪)以后,气温渐寒,关中地区的寒冷现象都较明显,何况更北的游牧民族呢?只能往温暖的南方迁徙,这样寒冷气候持续到了五代。五代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也纷纷南下占据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如沙陀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等政权。
12世纪也就是北宋末年开始,气温骤降形成一个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高压状态下南下威胁中原王朝。宋代面临辽、金、蒙古等民族的威胁,明朝东北地区兀良哈三卫南迁,女真族也不断南迁,后来满族入关,这些事件背后诚然还有其他的因素,但气候变冷无疑是少数民族南下的原因之一。
古代少数民族周期性的南迁与气候变冷密切相关,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几次北方游牧民族南迁高潮与气候寒冷期是相对应的。
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当气候出现明显的变化时,对人类的、生活活动都会产生影响,王朝更替往往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因素则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影响。
(素材源于:https://www.allhistory.com/article/5e428ae9d47fa200015abda8;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