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了15次,曾立下旗帜“非清华不读”的唐尚珺,在第16次高考之后,终于选择了到华南师范大学就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一个复读16次的人,走到哪里都不可能是默默无闻的。从走进华师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很难避开同学、路人与媒体的目光,一举一动都背负着更多的关注与无形的压力。
他入住宿舍的视频被传到网上,他同宿舍的同学不可避免地也一起被拍到,一起变红。其中一位同学的照片被部分无聊网友恶搞,这位同学性喜安静,不愿意再被打扰,向学校提出了更换宿舍。于是网上又传出舍友个个对唐尚珺敬而远之,集中换宿舍的不实传闻。
唐尚珺自己辟了谣,目前只有被恶搞的那位同学要求换宿舍,其他舍友并无意见,他对自己无意间给这位同学造成的困扰感到抱歉。
这件事,唐尚珺确实是无意的,35岁的他与一群20岁上下的年轻人坐在一起是尴尬的。如果按正常路径成长,四年之后,他的同学仍然风华正茂,而唐尚珺已经到了考公考编都没有资格的年龄。
但这十多年里,唐尚珺走的就不是正常路径。很难理解在这个选择更多,学历也早已不值钱的年代里,会有人疯狂地复读15次。
放到三十年前,高考个七次八次,大家都不会觉得惊讶。像央视的主持人里,有不少就复读过好几次。马云也复读过三次。这在当年实在太正常了,那时候大学文凭稀缺,读了大学就是比别人高一个头,毕业包分配。就算不分配,也到处抢着要。
当时读大学意味着切切实实的阶层上升,意味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路。这是学生们愿意赌上三四年青春,疯狂去搏的原因。放到古代,晋升的幅度更离谱,“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所以大把人愿意花几十年时间去考科举,考到像范进一样脑袋瓜子坏掉为止。
但这样的原因,现在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考大学其实已经不难,大学文凭也不稀缺。读大学就是多一块敲门砖而已,毕业后照样得跟人家拿木棍、拿菜刀、拿冲锋枪的去竞争。手上有块板砖确实比啥都没有要好很多,但已经没有人为你许诺和保证什么了。
唐尚珺选择的,本质上是一条网红路线。他考上过西南政法,考上过吉林大学,考上过厦门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大,但全部放弃了,虽然最后他也没有成达旗帜上清华大学这个目标,但做网红,已经是够资格了。
这是他比以前其他高考钉子户幸运,与他们存在本质不同的地方。尽管他在高三这个环节上花了16年的时间,但这些时间并不是白费的。他收获了大量关注,收获了一定数量的奖学金,他16次高考且有一定战绩的经历,其实已经是他创业与生存的资本。
表面上他是在读高三,实际上应该把他这些年的复读经历,视为一种特殊的工作形式。他所累积的网红资产,可能已经比多数正常读大学,正常工作的年轻人多得多。
网红就是这个时代的风口之一,他们远比普通人更有机会迎接时代的泼天富贵。如果网红能够更多给人们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如果在收益的同时能有更多责任心与敬畏感,不像某些羊一样飘到天上,最终也能够获得价值认可与尊敬。
唐尚珺多多少少是为当网红做好准备的,他一直在积极地经营社交媒体账号。虽然这条路不一定能走得通,但至少已经具备了相当条件。某种程度上,把读大学的经历,深度地与谋生关联起来,反而更接近于读大学的真正意义。比抱着中学思维随波逐流,打打游戏,混混日子的做法,要更聪明得多。
大多数人最终都是普通的,都要理性地把谋生作为人生的第一问题。唐尚珺或许并不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