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江南的春天是绿色的,那么四川的春天就是金色的!三月里遍地都是油菜花,不要说田间地头,就连高速路边都开满,肆无忌惮地生长,我好像已经闻到了空气里菜籽油的香气。


走进农场,有更多春天的作物,我一个城里人没怎么下过农村,傻乎乎指着每一棵植株问:这是啥呀?

在上海惦记的本地蚕豆,这回看到它开出紫色的花,而豌豆花呢,是白色的。


菜园子种着牛心菜、白芹菜、土香菜,激动起来我连葱蒜都拍。



儿菜的儿子掰走,妈被抛在了路边,趁着出太阳,嬢嬢晒起了盐菜。



暖棚里的樱桃小番茄,不施化肥,都不用洗,摘下来直接生吃,有番茄天然的浓味。

路过油菜地,看长出了新芽,顺手采一把娇蕊,比鲜花还美。


沿途偶遇一只大公鸡,看上去很好吃的样子,一旁引来山泉水,养大白鹅和土麻鸭,鸭蛋随地捡,据说等到春水涨起来,田里还会有鲫鱼鲤鱼小龙虾。


农场搞起农家乐,自己榨菜籽油、腌咸蛋、做玫瑰花酱和腊肉,不过我们还是选择到眉山的马旺子去吃,这些食材平常都往店里供。


餐前水果耙耙柑,店里有心,早三天采摘,令水分收干,鼓出小糖包,吃起来更甜。

土鸡跟刀口辣椒做了盘干拌鸡,皮薄肉红弹性足。

乐山传统的甜皮鸭,改用鹅来做,一样甜美,更加肥美。

麻鸭养足两年有三斤多,炖四个钟头得来一煲老鸭汤,金黄鸭油封着青笋豌豆,汤头香浓。

农场出的咸蛋也安排上了,腌得微微咸,毫无蛋腥气,我空口就吃掉一个。

鸡鸭鹅都落实了,蔬菜跟上,刚刚摘的油菜尖,清炒出来,花蕊犹在,鲜嫩清香。

地里见过的白芹,手撕去筋,撒辣椒面香辣,生青菜籽油拌起白菜丝,散发纯朴油香。

空心菜全是细枝嫩叶,加藤椒和醋热拌,据说是本地阿姨的家常烧法。

儿菜两吃:一用四川的“油底肉”来烧,猪肉炸过之后连油一起丢进坛子密封,浓醇油脂渗透,菜烧软糯了,比肉还好吃。

二是用泉水煮,每棵儿菜都仔细修剪划开,透出蔬菜的清甜,自然本真的滋味。


厚皮菜据说是四川人的乡愁,我竟然是第一次吃,原来它是甜菜的一种,盐碱地也能种,农家用来喂猪。

这里用猪油做了个农家烩,配上刚才还捏在手里的土香菜,香气不像芫荽倒更接近荠菜,厚茎软和,伴着老人的叮嘱:“你们平常大鱼大肉喝酒,多吃点儿碱性的菜!”

炒胡萝卜在川西叫野鸡红,我之前在廊桥小馆吃过,留言评论应该加芹菜,配色“野菊红”,今天配了土蒜苗和豆芽,青白鲜明,甘甜爽脆。

怎么?连再平常不过的莴笋都这么清香?“因为农场的土壤管理好,政府送上门的化肥都不用,用的都是有机肥……”

光是吃这些蔬菜,我就觉得幸福,店里的川菜其实也很经典,相比成都马旺子的时髦新潮,眉山老店的出品更传统地道。

土凤,我前两天刚在小店里吃过椒麻,今天换作复合味的家常,泡姜泡椒藿香,浓烈闹猛。

豆瓣鱼,有心选了特别的瘦身草鱼,细腻滑嫩,丝毫不腥,鱼肉里含着乡土清流的质感,跟豆瓣风味绝搭。

豆花鱼,青红花椒双重的麻,撒把藿香更野了,撩底下,还有石磨豆花含豆香,片片笋衣薄嫩
脆。

马旺子起家的毛血旺,之前吃过了红油味,这次试试豆汤味,鸡血细致、肥肠干净、豌豆尖喜人,黄豆大粒且烧到酥化,恬恬淡淡、抚慰味蕾。

餐后点心是春天的雀儿花软粑,我只觉得草叶柔淡花小巧,摊进粑粑里清新又甜软,四川人谈起这山间的野菜是有感情的,大饥荒的时候它救过人命。

一桌春天的川菜,把“从田间地头到餐桌”这个理念完全具象化了,生动而美好,近乎不真实……我不禁想:中国有广袤的农村和丰富的物产,有勤劳的农民和强大的物流,像这样扎根土地、实实在在的餐厅,能否多些再多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