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周总理在南昌看演出,将自己的手表送给演员:答应我一个条件
1961年的一个夏夜,南昌市内一片欢声笑语。上海星火魔术团正在为周总理等领导同志进行专场演出。当魔术师请求借一块手表做道具时,周总理毫不犹豫地摘下了自己的手表。演出结束后,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要回这块陪伴他多年的手表,而是说:"这块手表就送给你们做个纪念吧!不过......"话音未落,全场都屏住了呼吸。究竟周总理为什么要将自己心爱的手表送人?他又提出了什么条件呢?
一、周总理与手表的不解之缘
说起周总理和手表的故事,还要从1925年说起。那一年,周恩来同志在广州黄埔军校任政治部主任,为了及时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汇报情况,他总是随身携带一块怀表。这块怀表是向同志借来的,表盘略显陈旧,但走时很准。
"表要是走得不准,那可误了大事。"周恩来总是这样说。每到开会的时候,他都会习惯性地掏出怀表看一眼,然后对迟到的同志说:"革命工作讲究时间观念啊!"
1926年,北伐战争如火如荼。一天,周恩来正在武昌召开会议,突然有情报员来报,反动派正在四处搜查共产党人。周恩来立即让与会同志分散转移,自己则装扮成商人模样继续坚持工作。
当时的武昌,商人往来频繁。周恩来借了一块金表戴在手上,手里还拿着一本账本,就这样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路过岗哨时,巡逻的士兵看他一身富商打扮,还主动替他让出路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形势更加严峻。周恩来在上海领导地下斗争,经常需要在租界内活动。为了不引人注目,他每次都会找可靠的同志借不同款式的手表,有时是皮带表,有时是链条表,让自己看起来就像个普通的公司职员。
那时的上海租界,西装革履、戴着名表的绅士比比皆是。周恩来就借此伪装,在租界内的咖啡馆里接头传递情报。服务生看他举止优雅,还以为是哪家洋行的买办,总是毕恭毕敬地称呼他"周老板"。
1935年,在长征途中,周恩来的表带断了。他就用一根细绳把表栓在衣襟上,走路时表轻轻地晃动。战士们看到这一幕都很感动,想给周恩来找个好点的表带,但周恩来说:"现在是战争年代,能看清时间就行,不讲究这些。"
到了延安时期,周恩来的作息更加规律。每天凌晨三点,他就会借着油灯的光亮看表,开始一天的工作。秘书送来的文件,他都会在表面上标注收到的具体时间,连分秒都不会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组织上给周恩来配了一块进口手表。这是他第一次拥有自己的手表,但他并没有特别爱惜。有时开会总结经验,他就会把表摘下来放在桌上,让大家一起看着时间发言,既提高了会议效率,也培养了同志们的时间观念。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战斗力。"这是周总理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看来,手表不仅是一件计时工具,更承载着一个共产党人对时间、对工作、对革命事业的严谨态度。
二、南昌之行的特殊背景
1961年的江西,正处在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一年春天,江西省委刚刚召开了一场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会上,与会代表们反映了基层的真实情况:农村生产需要调整,工业发展需要新思路,文化建设也亟待加强。
周总理专程来到南昌,参加了这次会议的收尾工作。在省委礼堂里,他认真听取了各地市负责同志的发言。当听到宜春专员说起当地农民在困难时期仍坚持生产的事迹时,周总理当场表示:"这就是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
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和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一同来看望周总理。本是一次普通的拜访,却因一个文艺团队的去向,引发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
"总理,我们江西只有一个话剧团,连个像样的杂技团都没有。"杨尚奎向周总理道出了江西文艺建设的困境,"上海的文艺团体多,能不能把星火魔术团调到江西来?"
坐在一旁的柯庆施立即提出异议:"上海的文艺团体是多,但每个团都有它的特色。星火魔术团可是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啊!"
争论一时陷入僵局。周总理听了半晌,转头问杨尚奎:"你们江西准备怎么安置这个团?"
"我们已经想好了,"杨尚奎说,"先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每人每月再补助15斤粮食,保证他们安心在江西演出。"
这番话引起了周总理的兴趣。他对柯庆施说:"老柯啊,支援老区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这样,今天晚上星火魔术团不是要演出吗?我们一起去看看,顺便问问团员们的想法。"
当晚的演出安排在南昌市工人文化宫。演出还没开始,周总理就来到后台,与几位年轻演员攀谈起来。他详细询问了演员们的生活状况、演出安排,还有他们对未来的打算。
"你们愿不愿意来江西工作?这里是革命老区,需要你们。"周总理的这句话让在场的年轻人都愣住了。
这时,一位老艺人站了出来:"总理,我们跟着团里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去哪里演出都行,就怕耽误了年轻人的前程。"
"什么叫耽误前程?"周总理笑着说,"在哪里为人民服务不都是好事吗?再说了,江西这个地方好啊,红色革命老区,人民淳朴,山清水秀。你们来了,不仅自己能成长,还能为江西的文艺事业做贡献。"
就这样,在演出开始前的短短半小时里,周总理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支援老区文艺建设的重要意义。这场看似普通的后台谈话,为当晚那个重要的决定埋下了伏笔。
三、一场别开生面的魔术演出
南昌工人文化宫的大礼堂里,座无虚席。星火魔术团的演出即将开始,前排正中间坐着周总理、杨尚奎和柯庆施等领导同志。
"下面请欣赏我团的拿手节目——'表箱遁表'!"随着主持人的报幕声,一位身着礼服的魔术师走上舞台。他先是向观众鞠躬致意,然后说道:"这个节目需要借用一位观众的手表,不知哪位观众愿意配合?"
话音刚落,周总理就站了起来:"用我的表吧!"他摘下手腕上的手表,递给了身边的警卫员。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魔术师连忙快步走下舞台,双手接过了这块普通的手表。
"这是一块'上海'牌手表,"魔术师高声介绍道,"请大家仔细看好,我现在要让它消失!"他将手表握在手心,轻轻一抛,手表竟然凭空不见了。
台下发出一阵惊叹声。魔术师又从舞台一角搬来一个玻璃箱,箱子四面透明,让观众看得一清二楚。他拿出一块红布盖在玻璃箱上,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周总理的表快显灵!"
红布一揭开,玻璃箱里赫然出现了那块手表,而且还在准确地走着时间。观众们报以更热烈的掌声,周总理也笑着鼓起掌来。
这还没完,魔术师又将玻璃箱里的手表取出,放进一个木盒中。他请一位观众上台检查木盒,确认无任何机关。突然,魔术师将木盒往桌上一摔,盒子四分五裂,手表却完好无损地躺在碎片中间。
"好!"台下爆发出一阵喝彩声。周总理转头对杨尚奎说:"这个节目编排得很有意思。"
接下来的节目更是精彩纷呈。有的魔术师表演"人体悬浮",让一位姑娘在半空中轻盈飘动;有的表演"瞬间变装",几秒钟内就能换上不同的戏服;还有的表演"穿越铁笼",让观众目瞪口呆。
演出临近结束时,魔术师们集体上台谢幕。主持人特别感谢周总理借出手表配合演出,并请魔术师将手表奉还。谁知周总理却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话:"这块手表就送给你们做个纪念吧!"
台上台下顿时鸦雀无声。周总理站起来,走上舞台,将大家的目光都吸引了过去。"不过,"他继续说道,"我送表是有条件的......"
那个夜晚,南昌工人文化宫的大礼堂里,掌声此起彼伏。星火魔术团的演员们用精湛的技艺赢得了观众的喝彩,更赢得了周总理的青睐。一块普通的手表,就这样见证了一场不普通的演出。
四、周总理的深远考虑
"我这个条件很简单,"周总理站在舞台上说,"就是希望你们能留在江西,为老区人民服务。"这句话一出,台下立即响起了一片掌声。
周总理接着说:"江西是革命老区,这里的群众对文艺生活很有需求。你们星火魔术团在上海是一枝独秀,但在江西,你们将是开创者。"
这番话背后,是周总理对江西文艺事业发展的深入思考。1961年的江西,虽然工农业生产已经有了起色,但在文化建设方面还相对薄弱。全省只有一个话剧团,没有专业的杂技团和魔术团,文艺演出形式单一。
当晚散场后,周总理又特意召集杨尚奎和文化部门的负责同志开了个小会。他说:"文艺工作不能只重视话剧,杂技、魔术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也要发展。星火魔术团如果能留在江西,不仅能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还能带动本地文艺人才的培养。"
杨尚奎当即表态:"我们一定把这个团安置好。首先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每个演员都分配一间房子;其次保证他们的工资待遇不变,每月还有粮食补贴;第三,在演出场次上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机会。"
周总理听完点点头:"安置问题解决了,还要让他们有发展的空间。建议你们成立江西省杂技团,以星火魔术团为班底,逐步吸收本地年轻人加入。"
这个建议得到了在场所有人的赞同。当时的江西,年轻人学习杂技魔术的渠道很少。如果能有一个专业团队在本地扎根,既能为年轻人提供学习机会,也能为江西培养出一批专业的文艺人才。
"还有一点,"周总理补充道,"要让他们多下基层。农村、工厂、学校都要去,让更多群众能看到精彩的演出。"
这句话道出了文艺工作的根本宗旨。在周总理看来,文艺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要服务于广大群众。星火魔术团如果留在江西,就要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用精彩的演出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我这块表不值什么钱,"周总理最后说,"但它代表着一份信任和期望。希望你们能在江西扎根,为革命老区的文艺事业作出贡献。"
这番话体现了周总理对文艺工作的深远思考:既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要着眼长远发展;既要重视人才的培养,更要注重为群众服务。一块手表的赠送,背后是对江西文艺事业发展的周密考虑。
五、这份"礼物"带来的影响
就在周总理赠表的第二天,江西省委就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星火魔术团的安置问题。一周后,江西省杂技团正式成立,由原星火魔术团的演职人员组成骨干力量。
"我们一定不负总理的期望。"团长李明在成立大会上这样说。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整个团队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中。他们不仅保留了原有的经典节目,还结合江西本地特色,创作了一批新节目。
1962年春节,江西省杂技团首次公演。第一个节目就是让周总理印象深刻的"表箱遁表"。演出结束后,台下掌声雷动,不少观众还专门向演员们询问那块"总理表"的故事。
"总理的表现在就在我们团里保管着,"演员们总是自豪地说,"它提醒我们要永远记住总理的嘱托。"
随后的日子里,江西省杂技团的足迹遍布全省各地。他们深入农村、工厂、学校,一年要演出两百多场。在赣南山区,他们曾经徒步三天才到达演出地点;在井冈山下,他们为老区群众献上了精彩的文艺演出。
1963年,江西省杂技团开始招收本地学员。第一批报名的就有五十多名年轻人,经过严格选拔,最终录取了二十名。这些年轻人中,有的来自农村,有的是工人子弟,还有的是退伍军人。
"教学要从基本功开始。"团里的老艺人们手把手地教导新人。每天清晨五点,练功房里就传来整齐的口号声。从基本站姿到高难技巧,从表演技巧到舞台礼仪,老艺人们倾囊相授。
到了1965年,这批本地学员已经能够独立表演节目了。其中的佼佼者还创作了融合赣剧元素的新魔术节目,在全国文艺汇演中获得了好评。
"没有总理当年的那个决定,就没有我们江西的杂技事业。"多年后,已经退休的老团长李明这样感慨道。那块承载着特殊意义的手表,被团里精心保管在展览室里,成为江西文艺事业发展的见证。
如今的江西省杂技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百余人的大型文艺团体。他们不仅在国内巡回演出,还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团里的年轻演员看到展览室里那块"总理表"时,都会驻足良久,仿佛能从中感受到那段难忘的历史。
这份独特的"礼物",不仅见证了一个文艺团体的诞生,更推动了一个省份文艺事业的发展。周总理用一块手表,为江西的文艺事业播下了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