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姓什么?这是公务员考试中一道简单的送分题,竟难倒众多考生

陌上花未央人静谧夜 2024-11-25 16:59:38

大到八十老者,小到三四岁幼童,或多或少的都听说过孔子的名字,也知道孔子的一两段故事。

但是要问,孔子姓什么?

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姓“孔”,但这个回答真的对吗?

孔子姓氏

有一次公务员考试,考试结束铃声响起,考生们纷纷走出考场,并且纷纷讨论考试内容。

很多人表示这次考试太简单了,居然会出题目问“孔子姓什么?”

其中一名戴着黑框眼镜的老人反问:“关于这个问题,你们回答的都是什么?”

众人纷纷发笑,表示这也太简单了吧,孔子自然姓孔,他还能姓别的吗?

见到众人的嘲笑,老人却一脸淡定地反问道:“你们确定孔子姓孔吗?”

这一问,众人心里都没底了。

毕竟这是公务员考试,不太可能出这样一个送分题。

但是孔子不姓孔,还能姓什么?

如同老子不姓老,而姓李一样,孔子难道真不姓孔?

众人纷纷看向老人,希望得到一个有效的回答。

只见老人清清嗓子,淡定地说:“孔子并不姓孔,而是姓子,孔只是他的氏……”

此言论一出,众人纷纷错愕,我国历史上有“子”这个姓吗?

历史上还真有“子姓”,并且还是一个远古姓氏。

在舜禹时期,当时有一个大臣契,他本是舜的臣子,后来舜让位给大禹后,遇上了千年难见的大洪水。

于是他跟着大禹奔波在三川五岳之间,帮助天下百姓治理洪水。

洪水治理好后,契深受天下百姓的崇拜,而大禹也十分佩服他,能跟着自己奔波这么多年,却没有任何怨言。

传闻他是母亲吞下神鸟的卵籽所生,所以就赐他“子”姓。

可能有人会说,之所以后人不知道“子姓”,那是因为子姓的后人太普通啦。

如果像姬姓,姜姓那么出名,大家也就不会感到陌生了。

但历史上的“子姓”根本不普通,因为契有一个后人叫“子履”。

而这个子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汤。

看到这里,有人已经猜到了八分了,没错,这个“汤”就是建立了商朝的“商汤”。

最著名的“纣王”,原名就是叫“子受”。

子姓可是建立了历史上第二个王朝的姓氏,还有人感觉普通吗?

孔子出世

只是纣王实在昏庸,最后被周朝夺去了天下,子姓就此没落了。

商朝分崩离析后,其子孙后代也逐渐摒弃这个姓,随后衍生出多种姓氏,比如殷、宋、祖等一种氏。

而孔氏就是从子姓演变而来的。

商朝灭亡后,孔子这一支的子姓流落到宋国,也就是现在河南安徽一带,属于中原地带。

虽然子姓王朝已经没了,但他们依旧靠着才学成为周朝的士大夫。

当时有一个叫“子嘉”的士大夫,深受国君喜爱,并成为托孤大臣。

但是没想到,后来被奸臣所害,其后人担心受到牵连,只好逃往鲁国,这也是为什么子嘉的后人全部出生在鲁国的原因。

因为我们姓氏是从母系社会传承下来的,所以一般称呼男子时,并不称呼姓,而是以氏称呼。

而子嘉的氏为孔,所以后人常称他为“孔父嘉”。

孔父嘉的后人来到鲁国后,靠着才学依旧受到重用,并且成为鲁国大臣。

孔子父亲叫叔梁纥,文能治国,武能征战,还娶了很多妻妾,可谓是人生赢家。

但他却有一个遗憾,那就是妻妾所生的都是女儿,只有一个腿脚有残疾的儿子。

这让他耿耿于怀,一直到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在野外的山丘上遇到一名貌美少女,并且和其发生关系。

虽然两人已经有了夫妻之实,但因其年龄差距太大,少女颜氏一直不被孔氏家族接纳。

没过多久,颜氏竟然怀孕了,并且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这便是后来的孔子。

因为母亲颜氏在山丘上怀孕,所以后世常称他为孔丘。

又因为他是孔父的第二个儿子,也被叫做仲尼。

孔子出生没多久,孔父就因年迈而终。

没了父亲撑腰,他们母子二人被赶出了孔府,只能四处奔波求生,日子过得非常贫苦。

虽然日子过得苦,但母亲依旧勤苦工作,让孔子读书写字,接受教育。

小时候,孔子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等到颜氏去世前,才告诉他真实的身世。

而孔子知道后,带着母亲的棺椁回到鲁国,将父母合葬在一起。

这件事被当时鲁国权贵知道了,纷纷想见识一下叔梁纥的后人,便邀请孔子前来赴宴。

虽然鲁国权贵名义上邀请他赴宴,其实也有刁难他的意思。

因为古代父母死后,需要披麻戴孝,为父母守孝一年多,期间绝对不能脱掉孝服。

但是想进王宫,就要脱掉孝服。

脱掉孝服来赴宴,那孔子就是不孝;穿着孝服不来赴宴,那孔子就是不忠。

无论孔子如何做,都将受到世人的指责,自古是忠孝难两全,他又该如何做呢?

一代圣贤

宴席当天,鲁国王宫中升起了篝火,烹茶煮酒,杀鸡宰牛,文武百官皆在,好不热闹。

比起丰盛的宴席,他们更想看孔子出洋相。

毕竟当年孔父作为鲁国大将重臣,很多人都在其手下吃过亏。

结果左等右等,孔子一直没有出现。

众人纷纷嘲笑他是个胆小鬼,为了所谓的忠孝虚名,竟然违背鲁王旨意,不来赴宴,一会儿便请鲁王治他违逆之罪。

这时候,只见穿着一身白色孝服,身裹麻绳的孔子缓步走来,脸上满是悲痛之色。

这一幕让众大臣哗然,因为还没人敢穿着孝服走进王宫。

只见孔子跪拜在王侯殿下,高声道:“臣下母亲去世不久,不能脱掉孝服,但又不敢违背王意,只好穿着孝服前来赴宴。”

这让众大臣纷纷为之赞叹,果然有当年叔梁纥的胆识和魄力。

只是穿着孝服上殿不合体统,于是便让侍卫将其赶走,等到一年之后再进行录用。

果不其然,一年之后,孔子踏上仕途,成为鲁国臣子。

成为臣子后,他深知底层百姓贫苦,于是积极上谏,让鲁国兴建学校和减少赋税。

随后,他为了解其他诸侯国的情况,于是申请出国游历,希望归来之时能为鲁国改革贡献一份力量。

而鲁王也被他的勇气感动,就给了他一笔钱,让他出访其他几个国家。

在游历各国期间,孔子受到各国王侯的接待,并且有很多君主希望他能留下来,为其出谋划策。

孔子终究没有接受,并且继续游历,随时准备回到鲁国。

但是没想到,正在他游历之时,鲁国发生了内乱,连国王都逃走了。

孔子急忙带着弟子,去保护逃走的鲁王。

在随后的几年里,鲁国接连遭遇战乱,并且国王也不思社稷,权臣也只顾自己享受,这让他十分痛心。

在彻底心灰意冷后,孔子选择离开鲁国,继续自己的周游之旅。

这段时期,孔子的名声越来越大,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文人谋士的欢迎,有时候还会受到王侯的接见。

同时,他身边的弟子也越来越多,他的学识也被众弟子传播到天下各地。

在孔子年迈之后,他又选择回到鲁国。

晚年的孔子,一边整理自己一生的见识,一边为鲁国出谋划策,可惜他游历之地太多,一时难以整理完善,而鲁国也积重难返。

最后,孔子病重缠身,死在泗水旁边。

虽然他已然身死,但其一生的学识,却让他活在了后世之人的心中。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