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理科高考状元符月华的悲剧,父母都该反思我们的教育和爱

哎呦喂育儿 2025-02-14 17:01:01

哈喽大家好,我是哎呀妈。

今天想聊的这个话题,憋在我心里两天了,也难过很长一段时间。

从热搜开始爆出百色县理科状元符月华自杀去世的悲剧故事后,我就一直有关注相关的动态,越来越确定,她的死,就是翻版的房思琪事件。

2016年,漂亮优秀的她,以全县初中第一的成绩考进百色祈福高中。

可到了高二,她成绩突然出现滑铁卢,情绪也变得古怪,还有当着全班面自杀自残的举动。

父亲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自从他和月华的母亲离婚后,他对女儿的态度一向小心翼翼。

女儿不说,他不敢问。

可女儿的情况一直没好转,不仅学会吸烟、喝酒,还有玩游戏。

甚至在高考前一天,撕掉准考证,不参加高考。

虽然第二年符月华复读,以628的高分成为县理科高考状元,被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录取了。

但,成为大家眼里的超级学霸,她没有变得更好,反而更差。

先是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后还多次跳江、自杀,直到今年1月17日,她在跟妈妈同住的出租房里烧炭,终结了自己如花似玉的一生。

如果不是父母收拾她遗物,发现她的日记本,到死都不知道,原来她上高中那会,遇到改写自己人生的禽兽老师。

对方叫唐毓文,是学校出了名的一级教师,优秀指导老师,优秀班主任……

可就是这样一位表面看上去特别斯文,彬彬有礼的男老师,在符月华懵懂无知的时候,以“爱”的名义,骗她发生关系,甚至还告诉她“我一直喜欢你”、“和老婆相比更爱你”……

年少无知的符月华,根本辨别不了老师的兽行和爱的区别,当老师威胁她“你得听我的,不听我的话,结果你懂的”。

害怕被别人知道,她只能一边说服自己那是爱,一边又陷入无尽的痛苦、绝望和割裂中。

毕竟这是一段见不得光的事,她无法跟身边任何认识的人诉说,求助,只能把所有的委屈、割裂放在心里,自己疯狂地消化……

结果,哪怕考上名校,远离恶魔,但高中这段噩梦般的经历,早就深入她的人生里,把她的未来撕得稀巴烂,最后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来对抗早就被毁掉的命运。

看完她的故事,我心里一直揪痛,这么美好的女孩,就这么没了。

作为父母,尤其是家有女孩的父母,究竟得如何避免自己的孩子发生这种意外,避开这种悲剧呢?

这不禁让我深深反思,父母的教育和爱。

1、信任的桥梁,需要每天用细节浇筑

太多父母误以为"供孩子吃穿上学"就是尽到责任,却忽略了最关键的"情感基建"。

为什么孩子遇到困难,陷入困境,却还不愿意向父母开口说出真相?

是否,她曾经说过,却被忽视了?

她第一次说"数学题好难",父母是否用"别人都会怎么就你不行"堵住了她的嘴?

当她试探着说"班主任总让我单独留堂",父母是否用"老师是为你好"掐灭了她的不安?

建立信任不是靠某次郑重其事的谈心,而是每天15分钟放下手机的专注倾听。

是发现孩子情绪低落时那句"你看起来有心事,需要我陪你说说话吗",是孩子犯错时先说的"别怕,我们一起想办法"。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随时准备审判的法官,而是永远接住她的安全网。

2、爱的存在感,比家庭结构完整更重要

有人把符月华遇到悲剧的原因,归结为出身单亲,所以没办法求助父母。

但其中,单亲家庭不是原罪,问题更多是出在父母跟孩子的"情感失联"。

很多父母离婚后陷入两种极端:

要么把孩子当情感垃圾桶倾诉怨恨,要么用物质补偿来掩盖愧疚。

其实孩子最需要的,是明确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生活,但对你的爱永远在场"。

如果因为某种原因,没办法长留在孩子身边,也一定要:

每周固定三次视频通话,每次开头不说"作业写完了吗",而是问"这周有没有开心的事想分享";每月一次"特别约会日",让孩子选择想和父母单独做的活动;在房间显眼处放个"心情温度计",让孩子每天转动指针表达情绪。

这些具体可操作的动作,比说一百遍"爸爸妈妈都爱你"更有力量。

要让孩子从骨子里相信:无论发生什么,都有人会为她托底。

3、性教育不是禁忌课,而是保命符

这些年,我看到不少类似的性悲剧,发现,大多都源于三个认知误区:

以为性教育就是生理知识科普,以为等孩子"长大了自然懂",以为强调自我保护就是"教坏孩子"。

真正的性教育,是从3岁就开始的价值观启蒙。

教孩子认识"身体自主权",理解"成年人的越界行为",建立"即使犯错也有求助资格"的认知。

家有女儿,学龄前用绘本教"泳衣覆盖部位不许别人碰";小学阶段通过新闻事件讨论"如果老师让你单独去办公室怎么办";青春期明确告知"任何让你不舒服的亲密接触都要立即反抗并告诉家人"。

一定要记得传递这两个核心观念:受到伤害不是你的错、父母永远站在你这边。

就像给孩子接种心理疫苗,这些谈话或许尴尬,但能救命。

写在结尾:

弗洛伊德说过:"人的一生都在弥补童年。"

可怜的符月华们,却没有重来的机会。

真正的教育,从不是培养完美小孩,而是让不完美的我们,成为孩子最坚定的退路。

教育不是雕刻完美作品,而是用足够的爱和智慧,让孩子在遭遇黑暗时,能摸到父母亲手系在她心上的那根安全绳。

愿所有父母都能听懂孩子沉默背后的呼救,愿每个女孩都能在受伤时毫不犹豫地扑进父母的怀抱,勇敢地,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捍卫自己。

不知道今天的话题,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评论区分享。

我是哎呀妈,各大平台签约作者,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爱写作,爱看书,爱看电影电视剧。育儿这条路,我们一起携手同行,遇见更好的自己❤

注:图片来源网络截图,侵权联删。

0 阅读:288
评论列表
  • 2025-02-16 14:53

    专家你要枪毙这个老师先枪毙我

哎呦喂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