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何写成《两论》?它为何震撼人心,普通人又如何运用它?

清风明月说历史 2025-02-23 15:06:29

青年毛泽东,在风雨飘摇的岳麓山上,艰难攀登。他并非欣赏风景,而是为了切身体会《尚书》中“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意境。狂风暴雨丝毫没有动摇他求索真理的决心,这股韧劲,恰恰是他日后撰写《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的底色。这两篇文章,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他数十年人生经历和思想沉淀的结晶。

湖南,自古以来便有着“经世致用”的学术传统。明代王阳明的心学在此落地生根,影响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一批经世济民的能臣干吏。这种务实的学风,也深刻地影响了在湖南求学的毛泽东。1914年,他考入湖南第一师范,遇到了两位对他影响至深的老师——杨昌济和徐特立。杨昌济慧眼识珠,看出毛泽东的不凡之处,常以“欲栽大木柱长天”来激励他。他将胡林翼的名言“天下事只在人力作为,到山穷水尽时,自有路走,只要切实去做”转告给毛泽东,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毛泽东,他甚至将自己的表字改为“润之”,以此明志。

徐特立则以“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教诲,培养了毛泽东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五年半的师范学习中,毛泽东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单单《伦理学原理》一书,笔记就多达1.2万字。他并非被动地记录,而是在阅读中积极思考,批判性地吸收知识,并在批注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更磨砺了他的思维,为他日后的思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从中国传统文化到西方哲学,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学,几乎无所不包。他深知,仅仅读书是不够的,还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杨昌济鼓励他探寻宇宙的“大原则”,1917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要“向大本大原处探讨”,这表明他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将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为了真正理解书中的道理,他常常做出一些“疯狂”的举动,例如在暴风雨中攀登岳麓山,只为体会《尚书》中的一句话。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

1925年起,毛泽东开始深入农村开展社会调查。他走访了湖南的许多村庄,与农民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疾苦,并撰写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地主买办、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和流民无产者六个阶级,这种基于实践的阶级划分,比书本上的理论更加贴近中国实际。他认识到,农民才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并开始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毛泽东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他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将其运用到革命实践中。通过调查研究,他不仅对国情民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提升了自身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从一个书生逐渐成长为一个革命家,而这一切,都源于他“真知须躬行”的信念。

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洗礼,毛泽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思想。1936年底,他完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对自己的军事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1937年,他创作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文章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上升到了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高度。

《实践论》指出,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从实践出发,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矛盾论》则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强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解决问题,就要抓住主要矛盾,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方法进行分析。

《两论》的诞生,是毛泽东数十年经验和思考的结晶。它既是他个人思想的升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体现。这两篇文章,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两论》的智慧,并非曲高和寡,而是可以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它告诉我们,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要善于分析问题,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两论》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

就像当年在风雨中攀登岳麓山的青年毛泽东一样,《两论》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始终保持学习和思考的热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勇往直前,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它提醒我们,真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我们脚踏实地的实践中。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