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采邑制度——分封制的前身

六六六谈过去 2024-07-29 03:05:39

西周的采邑制,是一种对社会资源的分配制度,如果上溯历史,其源头可能在母系氏族社会。

“采”字的演化如图,其意是上面一只手,下面是一株植物,植物的枝丫上有果实或叶片,这个字会意用手采摘植株上的果实或者叶片。

所以《公羊传》解释说;“所谓采也,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租税尔。”最开始的“采邑”与汉朝的“食邑”类似,食邑产生的财富归食邑主,但食邑的行政,司法,军事权归“统治者”,食邑主不得干涉。

西周最初的“采邑”是类似与食邑的,比如《史记 ·鲁周公世家》 的首句为 “周公旦者 ,周武王弟也。”后人注解,“谯周曰:‘以太王所居周地为其采邑,故谓周公。”’

《燕召公世家》的 “召公爽与周同姓,姓姬氏”,《集解》 引文则为“谯周曰: ‘周之支族 ,食邑于召,谓之召公。”’

周公与召公得名,就是他们的“采邑”为周邑与召邑,而且二人得名的时间在“周朝代商朝”之前。

简单而言之,“采邑”这种制度在“周部”没成为周朝之前便已形成。

周部(朝)实行“采邑制”的理由也很简单——生产力落后。

周代处于比较落后的农业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条件均非常低下,早期的国家政权还没有形成聚集社会财富的赋税制度,更没有成熟的货币体系和商品经济,王朝就不可能有俸禄薪水及其他方法来供养不断增加的王族成员,以及提供用以维持国家机器运行的机构中官吏、贵族的生活、享用之需。

除了这些贵族外,依附于其主人的所谓臣妾 、奴仆类人员,同样需要赖以生存资源的需要。

而要想养活这些“不生产”的贵族,周朝的统治者必须将权力下放,即给贵族一片土地以及相应的劳动生产人员,这片土地上生产的“果实”就是你的俸禄。

西周采邑的特点

以各诸侯国为例,说一说“采邑”的特点;

其一;严格控制大夫采邑的规模——“本大末小”。

晋国“曲沃代翼”,前745年(昭侯元年),晋昭侯封其叔父成师于曲沃,史称曲沃桓叔。晋国大夫师服就说过;“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还有郑国郑庄公分封弟共叔段居大邑时,大夫祭仲就反对,并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其二,以官爵高低分配采邑。

西周关于爵位的等级,《周礼》;“王之三公八命,其卿六命,其大夫四命,及其出封,皆加一等……公之孤四命,以皮帛,眡小国之君。其卿三命,其大夫再命,其士壹命,……侯伯之聊、大夫、士,亦如之。子男之卿再命,其大夫壹命,其士不命。”

这里的“命”即等级,王畿内三公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小国之卿三命,大夫二命,士一命。这种“命”等级,也即是《春秋》说的“大国之卿当小国之君”。

其三,大夫采邑并不一定必须“世袭”。

《礼记》载;“大夫不世爵”,意思是大夫不能世代继承它的爵位与采邑,比如齐国晏子,“晏子相景公,老辞邑。公曰:“自吾先君定公至今,用世多矣,齐大夫未有老辞邑者矣。今夫子独辞之,是毁国之故,弃寡人也。不可!”

晏子年老,辞职不干了,想把自己得到的采邑还回去,齐景公没有同意。也就是说国君是有权收回大夫的采邑的(但国君一般不会这样干),这与西方的采邑制不相同。

除此之外,“三监之乱”时,剥夺蔡叔管叔的采邑,也就是有“犯罪”有情况下,周王也是会收回采邑的。

以上算是西周“采邑”原本的几个特点。但是周代商后,这些采邑特点要随之发生改变。

周代商后,周从一个地区性家族政权转变成天下的周朝,摆在周朝统治者面前有二个问题;

其一,周朝是一个“天下”式政权,里面不只有姬姓,还有姜姓,子姓(投降周朝的商人),还有周朝的盟友等等。一个天下式的政权,不能只考虑同族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异族的利益。

其二,周部是一个地区型政权,领土少,资源少,军权可以全部集中在周王手中,并灵活调动。但周朝比周部大无数倍,军权集中在周王手中,治理成本太高,得下放军权,即给分出去的诸侯相当大的权力。

简单地说,让盟友放弃武装力量,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

为此周朝学习商朝的内外服制,将全天下分为五个等级。

为便于管理天下,周朝更加开放了采邑制的一些限制,比如说军权,采邑主(诸侯国)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族兵。

周朝分封诸侯的一大核心目的是“屏藩周室”,所以允许诸侯国拥有“族兵”。古代军队初以血族为单位,平日种田,战时御敌,这些人大多生活在一起,同辱与共,战斗力相当强,所以“族”是贵族最强的武装力量。

“族”往下就是“旅”了,如下图中的“旅”,作旗帜下集结人。这是不同血源部族,在同一面旗帜下作战,集结如此多的军队,必然是异地开战,所以“旅”有他乡之意。

可以这么说,诸侯拥有“族兵”,而周王拥有“旅兵”,典型的就是“西六师与殷八师”。

在采邑基础上发展演化出来诸侯国,是西周王朝统治边远地区的重要形式。其初虽与王畿采邑类似,但处在王畿之外,分封时多已获得较大的自主权便是最大的区别,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反之,王畿内的采邑被王权限制住了,即使是进入王权衰微的东周,王畿内的采邑也没发展出“陪臣执国政”的情况。

0 阅读:470
评论列表
  • 2024-08-15 20:37

    也就是国界嘛!也就是吃喝拉撒的界限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