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国际奢侈品牌Prada官宣导演、演员贾玲正式成为品牌代言人。
宣传视频中,贾玲踩着高跟鞋拍摄,“不跟风,就做自己。”
同时,贾玲发文表示:镜头与色彩,故事与轮廓,与@Prada普拉达 一起共塑非凡。
随后,#贾玲Prada#迅速冲上热搜第一。
网友评论都好评一片。
这是1个月内,贾玲斩获的第二个代言。
5月15日,蒙牛乳业官宣贾玲成为新的品牌代言人。
这次,贾玲跟Prada的合作没有考察期,是直接代言。
作为代言人来讲,贾玲独一份的导演赛道,国民度和商业价值不可限量,这组官宣的大片也很惊艳。
此前,贾玲为拍摄电影《热辣滚烫》减重100斤。今年春节档,电影上映之后热度极高。
资料显示,《热辣滚烫》于4月10日结束公映,累计总票房34.60亿,夺得2024年春节档票房冠军、观影人次冠军,打破中国影史春节档剧情片档期票房纪录。
另据灯塔专业版,贾玲主演电影票房突破100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第4个票房百亿女演员。
如果《芭比》照进现实,这回应该是贾玲的模样。
并不是说《热辣滚烫》有多女性主义,而是说贾玲和芭比一样,正在亲手打破与自己紧紧捆绑的符号和标签。
正如她所说,《热辣滚烫》本身是一个关于寻找自我、学会爱自己的故事,减肥甚至不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围绕“贾玲瘦了”这件事,很多网友在互联网上一直吵到今天,贾玲越红吵得越凶。
早在电影上映前,就有无数看似“逻辑满分”的差评涌现。
导演本人和这部作品,每时每刻都能遭遇到新的批评。
贾玲若不出现,就是把减肥当成一种营销手段,贾玲若出现了,更是把减肥当成一种营销手段。
贾玲胖了,说她胖得不健康,贾玲瘦了,又说她瘦得不健康。
贾玲搞笑了,就质疑她只会讨巧,贾玲不搞笑了,又怀念起她的幽默......
在《热辣滚烫》的宣传期结束后,贾玲就“消失”了。
随后,有网友爆料称贾玲在洛杉矶工作,疑为索尼影业购买《热辣滚烫》全球发行权事宜。
据媒体报道,索尼影业曾官宣购买贾玲导演新片《热辣滚烫》全球发行权。
此前,索尼影业获得了《你好,李焕英》的英文版翻拍权。
《热辣滚烫》是索尼影业在中国大陆首部未参与出品而购买全球发行权的电影,同时是索尼影业时隔9年再次全球发行的国产影片。
这也是索尼影业与贾玲的二度合作。
关于贾玲《热辣滚烫》幕后的纪录片《我只活一次》前不久也终于上线。
为什么是终于?
因为,纪录片原定2月22日上线,目的不难猜到,为电影票房再添一把火,但或许碍于当时过分汹涌的舆论环境,推迟至今。
口碑依然分裂。
评论区里,性别对立,又在减肥上逼逼赖赖,等老质疑依然存在。
这让人再度好奇。
这些争议究竟是怎么产生?它为什么会发生在贾玲身上?对她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我记得安妮·埃尔诺早在《一个女孩的记忆》里给出回应:
每一天,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群男人围着一个女人,随时准备好向她扔石头。
谁能想到,以一己之力改变中国电影格局的导演,竟然是贾玲。
那段时间,《热辣滚烫》这部预定了春节档票房冠军的电影,连带着导演贾玲,已被踩得一无是处。
网友评论:中国电影甚至因此迎来“至暗时刻”——《热辣滚烫》能爆是中国电影的悲哀。
仿佛,贾玲票房的成功,是整个电影史上的耻辱,贾玲将中国电影拉入深渊。
网友大面积破防。
有人写长文做视频,从营销、内容,到贾玲的演技、能力,细数了《热辣滚烫》的七宗罪。
甚至不惜吹捧郭敬明的《小时代》,只为盖章贾玲拍了一部影响中国电影走向的大烂片。
后来,他们断定贾玲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要是所有导演都学贾玲,电影不好好拍,只搞营销和男女对立,迎合女观众买单冲票房,中国电影就完了。
抄袭《百元之恋》,是他们扔向贾玲的另一块石头。
说了是翻拍,不听。
原作的导演编剧出来祝贺贾玲,也不看。
总之,他们口中的《热辣滚烫》,营销、抄袭、捞钱、稀烂,应该钉上耻辱柱。
给《飞驰人生2》打出9.6分的虎扑网友,给《热辣滚烫》打了3.5。
还有催婚催生的声音,虽迟但到。
42岁的贾玲,深受虎扑网友关心,“她瘦了也漂亮了,可以结婚生小孩了”,“最好生男孩”。
一直以来,围绕着贾玲360度无死角的judge,看得人大受震撼。
电影是烂透的,票房是虚高的,减肥是造假的......
原来一个女性的成功,赢来的远不止鲜花和掌声,还有更多石头和质疑。
2014年,金鹰节会后的采访现场。
媒体们都架好了摄影机,可该来的嘉宾没来,举办方只能把贾玲推出去,好歹能让媒体多少报道点啥。
可当贾玲站在台上,一切很“安静”。
面对数十根冷静的话筒和摄像头——
她喊了一句:“都没有问题要问?我已经不火成这样吗?就没有绯闻要问问吗?”
这“先砍自己一刀”的救场没有得到回应,场面一度很尴尬。
为了活跃气氛,贾玲只好“再砍一刀”。
“我自爆吧,我三十二岁,没有男朋友,摄像大哥,你有对象吗?”
这造成一段时间内,凡是她所到之处的采访,记者都会让她表演一个“征婚”。
但,还是没用。最后,贾玲几乎是求着记者问问题:
问两个问两个,不然姐下不来台。
对贾玲而言,这就是她刚进入圈子的常态——我要让周围人高兴。
她是柳岩在婚礼上,不被推进水里的最后防线。
也是鹿晗公布女友后,节目里,护在关晓彤面前的挡箭牌。
贾玲说,这种能接梗的能力,是因为很多时候处于零距离状态,不管是记者还是观众,都会把对方当成朋友。
这是她的天赋?不,其实是她不得已的生存法则。
贾玲本来就长得可爱,讨喜,又是说相声的,后来越来越胖,那就更“好笑了”。
《百变大咖秀》的节目组找到贾玲,让她模仿火风,需要贴个假头套,粘个胡子,扮成一个糙老爷们。
贾玲接到电话时第一反应就是,我可能做不到吧。
可,想了想,为了节目效果,她还是去了。
贾玲的爸爸刚开始看这个节目,看贾玲模仿阿宝,还觉得可爱,是个娱乐玩笑。
后面到火风,她爸才觉得,“哎呀,这个不行啊”。
到了零点乐队的周晓鸥时,贾玲爸爸也绷不住了,“钱,少挣点没关系。”
在做完尹相杰的仿妆后,贾玲跟记者自嘲——
“刚上春晚那会,觉得自己就是个‘花瓶’,现在都一去不复返了,有衣服就行了。”
有衣服就行,像是她给自己留下了最后一条遮羞布。
但到了模仿刘欢时,这条布又扯下一点。
“当时我怕我自己不像,刚化妆画了两笔,戴上假发,发现我好像啊,那个心真的有点酸了。”
在纪录片《只能活一次》里,贾玲回忆说,我是很怕别人知道我是一个老好人。
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贾玲”这个名字和她的形象,早已成为一个非常、非常、非常根深蒂固的符号。
一张富有喜感、亲和力且足够安全的脸。
你知道她一登场就可以精准地扮演喜剧人的角色,也破例“允许”她和言承旭等一众男星组CP。
而贾玲的形象甚至没有任何代餐,这让她在各大综艺、晚会、喜剧片里游刃有余。
没人知道,如果抛弃这个符号可能会损失什么。
那些年,贾玲用幽默治愈大家,背后是无数个不眠日夜的创作。
喜剧的底色是悲凉的,可喜剧人的苦绝不可以显露一丝一毫。
毕竟,如果被大众看穿,喜剧人的人设便会坍塌。
贾玲形单影只,非常孤独。
她的国民度越来越高,却没那么快乐。
贾玲觉得自己越成功,越失落,因为这一切,妈妈都看不到了。
2001年的九月收割季,家里的爸爸开着拖拉机拉稻草回家,当时贾玲的妈妈李焕英坐在稻草上。
在距离家还有五分钟的路程时,坐在稻草堆的李焕英突然从拖拉机上摔了下来,磕到了脑袋。
送到医院后,李焕英抢救无效去世,当时贾玲才上大学还不到一个月。
正在专心上课的贾玲,突然接到家里的电话,是姐夫打来的。
在回家的火车上,贾玲跪下了。
向车厢里的每个人逐个磕头哀求:“哪位大哥大姐好心,借手机打个电话回家,求求你们了。”
哭到泪流满面终于有位好心人愿意借手机给她,电话那头的堂哥告诉她:“人已经没了。”
母亲李焕英去世两年后,贾玲在北京首届相声大赛中一鸣惊人。
2003年,在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上,21岁的贾玲与比她大9岁的郭德纲狭路相逢。
彼时的德云社还没有太大的起色,郭德纲拉着搭档于谦参赛好赚点生活费。
结果,只拿了个第三名。
那时候的贾玲体重百斤出头,梳着高马尾活力无限,表演相声《怎么了》。
凭着出色的表演,打败了郭德纲和于谦的《你好,北京》,把奖杯给抱回了家。
即便赢了郭德纲,贾玲事业也没什么太大起色。
为了在北京生存下去,贾玲干过很多工作。
兼职当主持人、给艺人当临时助理、到剧组里跑龙套等,她都做过。
好在后来在师父冯巩的指点、鼓励和帮助下,2010年,贾玲与白凯南如愿登上春晚,这次的机遇也让这两位相声界的新人崭露头角。
随着事业的水涨船高,2016年,贾玲干了一件大事:开公司自己当老板。
公司取名:大碗娱乐。
天眼查App显示,大碗娱乐的最大股东就是贾玲,持股比例为65%,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公司董事长是贾玲的父亲贾文田,二股东正是《热辣滚烫》出品方之一的三亚文艺小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三亚文艺小红文化,在2021年接手了北京文化持有的大碗娱乐股份,后者当初是《你好,李焕英》的第一出品方。
在2016年出资1000万元与贾玲、张广辉、孙集斌共同投资创立大碗娱乐。
大碗娱乐的创建,称得上贾玲人生的分水岭,代表着她从演员转型为老板的开端。
公开资料显示,大碗团队有近30名员工,分为综艺、网剧、电视剧、电影四个部门,进行内容创作、影视制作投资、IP研发和艺人管理。
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公司成立后,贾玲立马签下一个曾与自己共患难的女演员——张小斐。
排的第一个小品作品就是《你好,李焕英》。
故事情节改编自贾玲母亲的真实经历,李焕英由张小斐出演,感动了无数观众。
小品的排演过程中,贾玲常常崩溃,她感觉把失去母亲的感受又重复了一遍。
贾玲原本以为哭到心疼是一种描述,到后来她才发现,原来人真的会哭到心脏疼。
舞台上的灯光逐渐暗下来,只剩贾玲一人在那束光下泪眼模糊。
心有执念的贾玲创作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还是《你好,李焕英》。
2021年,贾玲自编自导自演这部电影,讲述穿越时空与去世的母亲李焕英重逢的故事。
拍摄时,她得到众多好友支持,有张小斐、沈腾、陈赫,也有她的恩师冯巩。
贾玲让张小斐演自己的母亲,是因为在她的脸上,看见了与李焕英相似的温暖笑容。
没人比张小斐更清楚,这部电影对于贾玲而言,意味着什么。
影片中,李焕英穿的那件绿色皮大衣,是贾玲一直想给母亲买的那件。
还有那句“妈,我想让你高兴”同样是她执着的事情。
为了让母亲过上更好的一生,贾玲宁愿自己从未出生,也要极力撮合母亲与厂长的儿子在一起。
但母亲李焕英说:“你怎么不相信呢?我那一辈子,过得很好。”
戏中人贾玲,通过角色之口,完成一些释怀。
戏外的观众,几乎都哭着走出了电影院,想要回家拥抱自己的母亲。
贾玲不是一个全能的优等生,她更像是一个特长生,善于从自己的真实经历中取材,用真诚的那一部分打动观众:
她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最初是一部试图弥补自己与母亲遗憾的作品,却意外创造了54亿元的票房成绩。
她坦言,在拍电影时尽了最大的努力,所以不会有任何遗憾。
一部由新人导演拍出的亲情故事,曾创下女导演获得的最高票房纪录,还成功让大众开始关注女儿与母亲之间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而这只是个开始。
在201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百元之恋》中,被视为“中年loser”的女子试图通过拳击来直面生活的重击、渴望获得哪怕一次的胜利,尽管最后她并没有赢。
贾玲说:“(当时)这个故事的结尾触动了我。人生的常态就是输,但整个过程只要你问心无愧,只要你拼尽全力,我觉得就已经赢了。”
于是,便有了《热辣滚烫》。
《热辣滚烫》中的杜乐莹,一个开局loser、通过拳击顺势减重、最后还找到人生意义的人。
看起来简直是为贾玲量身定制的角色。
也正因此,她想让“喜剧人贾玲”离戏中的自己远一点。
“创造这个角色,是为了让大家看到一个人开始‘爱自己’的样子”。
因为自己的形象过于讨喜、没有“loser”的沉重感,贾玲其实是先增重了三四十斤,达到观众看了都有点陌生的200斤状态,才开始讲杜乐莹的故事。
片中并未刻意堆砌一些取笑身材的包袱,故事也没有聚焦在减肥上。
杜乐莹之所以健身减脂,是因为如果想参加拳击比赛,就必须达到规定的体重。
最后她出场时的样子也并非干瘦,而是一身具有锻炼痕迹的腱子肉。
拍摄比赛中第二场的长镜头时,贾玲为了让画面能有足够的真实感,主动选择在现场与拳击冠军进行拳拳到肉的真打。
只有在她轻描淡写的讲述中,你才能听到那个熟悉的幽默口吻:
“我当时心想,如果我能扛得住打的话,就能拥有第二场长镜头;如果第二场镜头是真打的话,那我第一场就得是真打,这样观众才能觉得是真打;那我的第三场就(也)不能是假打,哈哈哈。”
放在春节档上映,观众唯一担忧的就是会不会有“合家欢大结局”,所幸这次“打脸”了。
最先为杜乐莹“灌鸡汤”“打鸡血”的男主,很快在现实压力下放弃了自己的目标,开始看不惯“有梦想的人”。
在最后的拳击比赛结束后,他似乎回心转意,找到杜乐莹,提议去吃牛蛙。
但这一次,后者不再为了照顾别人的心情,而给出符合对方预期的回答:“我其实一直不喜欢吃牛蛙。”
那什么时候再约?“看心情。”
杜乐莹迈下台阶,独自在黑暗中走了几步停下来,开始挥起自己熟悉的拳法,又飞扬着往前方跑去了。
在电影院看到这样的结局,相信大家会长舒一口气。
但实际上,从她走上赛场的那一刻,观众的眼泪就止不住了。
这是一个关于蜕变的故事,而贾玲的蜕变本身就与之构成了互文。
她不仅抛弃了过往被视为标志性符号的脸、打破了属于自己的喜剧人形象。
也在身体力行地告诉着我们“YOLO”的意义,让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
接着,贾玲开始变了。
在第12季《鲁豫有约一日行》中,鲁豫问贾玲,“为了拍这部电影减重100斤,好了不起,再来一次,还来不来。”
贾玲想都没想,下意识地回答:“凭什么”。
她用一种非常防御,非常抵抗的态度,回答了这一个问题。
鲁豫说,为了电影。贾玲说,那我得想想,我不敢确定。
过了一会,她又说,会,会吧。
为什么犹豫?直白地说。
她在前两部电影,几乎是向观众“献祭”了自己的前半生。
以一种最简单,最粗暴的方法,去换取观众的肯定。
但吊诡的也来了。
面对一次次真诚地掏空自己的贾玲,却被越来越多人看作“敌人”。
这个豆瓣短评是典型。
“一个比99%都有钱的人,富态胖再怎么减,也没法还原丧人生的感觉,偏偏她还想试图感动我们,再赚一波?”
以前的贾玲,对于观众来说,是一个小品演员,一个女胖子。
她在台上不断地扮丑,不断地自嘲,引发观众哈哈一笑的同时。
带来的,其实是一种“人畜无害”的亲近及认同感。
现在?
《你好,李焕英》和《热辣滚烫》电影票房破百亿。
这些惊人的数字背后,最大的受益者是一个名字:贾玲。
并且,这样的成绩也让贾玲位列中国导演票房榜TOP10,且是榜单中唯一一位女导演。
在这样与普通人悬殊的财富差别和地位差别下。
很多人不再对贾玲报予怜爱。
在东亚特有的耻感文化中,我们对人性的过分拔高,常常让我们同时拥有两种情绪——压抑与焦虑。
而如果一个东亚男人毕生最压抑焦虑的是“我不够强”,那一个东亚女人,还得加上一个限制——别太强。
说句玩笑话,过去的贾玲是被观众的目光注视着,评价着,今天的贾玲,则是被所有看和没看过她作品的人审判着。
她想去掉自己身上这个“小丑”“谐星”的身份,让大家去看到一个不再掩饰自己的贾玲。
有野心,有痛苦,更有资格不必像过去一样处处妥协 。
都在说,贾玲变了。
的确,与之前的采访相比,你也许会发现,贾玲没有那么搞笑,她也不再想要去活跃气氛。
她除了活泼、热闹,还有安静、内敛、深沉,以及还是一个决策者,一个创作者。
这些年来的贾玲,在这几乎不能立足的环境中,身为女性,没有家庭背景支撑,没有天降福星相助。
她只靠自己,走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组团队,拉投资,掌握话语权,用绝对的执行力重塑身体、拍完电影、收获票房,一度成为全球单片票房最高的女导演,且第二部作品继续大卖。
如果这还不值得赞美,不值得说一句“了不起”,反而得到360度无死角的诋毁。
我就真的不知道女性所谓的“成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了。
而且,我们也该相信,鼓励更多女性创作者出现,绝对是利大于弊。
市场一再证明,我们需要女性的语言和视角。
至于中国电影毁在贾玲手里,完全是无稽之谈。
类似的幽默还有“张伟丽打不过普通男性”“哈佛女博士被网络考哥在线出考题”...
举了这么多,其实抑制女性力量的底层逻辑,是源于男性恐惧。
旧秩序看似坚固,其实出奇的虚弱,他们害怕被看穿“原来女的也能做”。
因为一旦一个女性做到了,就会有千千万万个女性前来。
因为贾玲,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女人们在上演属于她们自己的《热辣滚烫》。
但就这一点,贾玲就值得称赞,她就是不应被贬低、被抹去的女性存在。
如果关于女性榜样的记忆被埋葬,那就是将每一代妇女陷于孤单,让每一代后来者都以为自己要独自承担从头开始的负担。
我们决不允许再次走进这样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