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自己的最快方式:多巴胺戒断

鹿桃桃 2024-10-04 20:29:42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海伦·布朗,开展过一次调研。

受邀参与调研的都是华尔街众多金融公司的精英。

他们日常工作强度极大,同时还要面临形形色色的竞争压力。

所以只要一有空闲,他们不是沉迷电子游戏,就是疯狂购物,或者前往各类娱乐场所释放压力。

但布朗却要求他们,在调研期间停止这些消遣行为。

结果没过多久,精英们都产生了情绪低落和工作效率降低的状况。

每次做项目做到中途,他们就开始分心;阅读文件也是看了几页,就无法集中精力。独自工作时更是会觉得无端烦躁,整个人都变得心神不宁。

布朗表示: “高强度的娱乐方式会促使内啡肽大量分泌,让你一直保持情绪上的兴奋。可一旦失去这些带来兴奋感的事物,你就会非常不自在,从而感到沮丧和无聊。” 布朗所说的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内啡肽缺失反应”。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警惕内啡肽缺失?

让我给你讲述一个我自身的经历。 有回在朋友家小聚。

朋友那8岁的女儿,正对着平板电脑玩消除游戏。

那游戏画面简单,音效单调,游戏模式也毫无新意。我好奇地凑过去,想知道这么缺乏创意的游戏,怎么会让孩子玩得如此投入。

没想到刚一坐下,我就仿佛被吸进去了一样。整个上午,我们连续玩了3个关卡包、近百个小关卡。

直到朋友叫我们吃午饭,我还紧握着发热的平板电脑恋恋不舍。 经过这件事,我再也不想碰这种消除游戏了。每个关卡的设计,都是对轻松感的巧妙营造,不但使你迅速上手,而且循序渐进,一玩就难以停下。

其实,又何止是消除游戏。 五花八门的短视频,不用思考内涵,滑动就能看,十几秒给你一个笑点,几十秒让你看到一个新奇事物;

千篇一律的爽文漫画,一页一个奇遇,三页一个小惊喜,而且常常是连载几百话,足够你消磨一整天;

还有软件根据你的浏览记录推送的热门视频,网站按照你的搜索习惯推送的热门话题。 有谁觉得自己肯定不会沉迷,网络就有无数种手段让谁深陷其中。

学者刘启铭在做调查时,发现过这样一个现象。 一个班级的同学,很少有共同研究同一门学术课题或是探讨同一篇深度论文的,却常常有追同一部动漫,刷同一种短视频的。

只因为学术课题和深度论文需要深入探究,而且一旦基础知识不足,就很可能理解不了。

与之相比,动漫和短视频没有任何理解障碍,大家都能够沉浸其中。 心理学家海伦·克拉克曾说: “世界上如果存在操控所有人的指令,那必定就是内啡肽的指令。 让你的大脑不断得到满足感,我们就能用很低的成本,让你去从事特定的活动。”

消遣至上的时代,许多人早已陷入内啡肽的圈套,只是自己还全然不觉。

著名动画制作公司SA,曾以每年10万美元的高薪,聘请动画品鉴师。

公司提供超高清的显示设备,惬意的工作空间,以及可口的工作点心。

而品鉴师只需做一件事,那就是看各种动画作品。 微博上有人发问:为什么不干脆让自己的员工看,这样还能节约不少钱呢?

评论区里一位业内人士的答复,让我牢记至今: “动画创作者的目标,是让观看的人入迷,而不是自己。”

其他娱乐形式的创作者又何尝不是如此。

特斯拉和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严格限制自己孩子玩电子游戏的时长; 比尔·盖茨的子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被允许无节制地使用社交软件;

知名悬疑小说家@蔡骏,对通俗小说的阅读仅占他总阅读量的10%。 他们这么做的原因,正是透彻地了解这些产品的沉迷性。

而普通人一旦开始接触,就极容易深陷其中,变得不思进取,怠于探索。 即便生活存在许多不顺心,也鲜少有去做出改变的决心。

忆起曾经在自习室经常碰到的一位考公男生。 男生的桌上摆满了备考资料,平板电脑里正播放着行测讲解课程。

但他总是学不了多久,就拿起旁边的平板,一玩就是好一会儿。 有时我路过他的座位,看到他不是在刷短视频,就是在玩休闲小游戏。

后来我们在校园里偶然相遇,我随口问了他考公的结果怎样。

结果男生支支吾吾了许久,最后说自己没怎么用心准备,所以就没去参加考试。

罗翔曾说:“高雅的愉悦往往需要你付出诸多努力,但低俗的愉悦却会轻易地将你想要的给予你。”

躺着追剧、吃垃圾食品、沉迷社交网络的快乐近在咫尺,然而它们都已悄悄设定好了代价。

爬几层楼就累得不行,做20分钟的运动就疲惫不堪,学习起来心不在焉。

虚胖的体态、薄弱的意志力、迟钝的思维能力,都在堂而皇之地夺走你的斗志和梦想。

一个人一旦成为内啡肽缺失的受害者,就必然被碌碌无为的人生束缚一世。

你是否也有这般体会: 要是清晨醒来,先去做感兴趣的事,例如看短视频、玩纸牌,那整个上午多半会被虚度。

反之,如果先去做必须做的事,像是晨练、背单词,虽然刚开始会觉得很痛苦,可一旦完成就会觉得特别充实,时光仿佛也突然变得充足起来。

那些让你轻易获取欢乐的事物,并非生活的馈赠,而是生活的羁绊。

挣脱内啡肽陷阱的束缚,才能够切实改变自身,重获对生活的掌控力。 画家李明刚接触绘画时,专门给自己的画室装了一道门禁。

每次他进入画室,就会让助手把门禁锁上。

狭小简陋的画室里,没有电视,没有游戏机。 唯一的电子设备,是用来绘图的数位板,并且还没有娱乐功能。

最初他感觉待在画室里的每一刻都是折磨。

有时他甚至想要像猴子一样,用东西去砸门。 但是助手严格遵循他的指示,除非他画完一幅画,否则绝不给他开门。

他于是只好克制内心的烦躁,强迫自己把精力放在绘画上。

如此过了一阵子,他发觉自己的效率有了显著提高。 原本要画一整天才能完成的一幅画,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三四个小时就能画好。

也正因为这样,他仅仅用了5个月的时间,就举办了自己的首次画展。 远离内啡肽缺失的毅力,不是靠熬出来的,而是靠逼出来的。

做不到不刷短视频,就在学习的时候把平板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做不到不看网络小说,就在工作的时候屏蔽相关网页。

没有人能彻底抵御内啡肽的吸引,但我们可以为自己营造一个隔绝低级趣味的空间。 当你熬过远离初期的痛苦,终会体会到努力过后的回报。

非常认可这样一句话:“世上不会有纯粹的愉悦。”

任何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都要冲破阻力。 而内啡肽远离,就是让一个习惯向下滑落的人向高处攀登。

起步的每一步都很艰难。 但唯有这样,才能够最终使人生迈向更高的境界。

3 阅读: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