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场大戏,有人唱主角,有人当配角。"这句老话在最近央视的电视剧排兵布阵中得到了完美诠释。
当《六姊妹》的烟火气还在观众心头萦绕时,运河边的百年故事《北上》已经划着桨橹漂到眼前。
不过最让人坐不住的,还是张艺谋带着他的秦腔大戏《主角》要来炸场子了——这波操作,简直就是电视剧界的"爷青回"套餐啊!
要说最近电视剧圈的顶流,非央视剧场莫属。
《六姊妹》刚把观众哭湿三包纸巾,转眼《北上》就端着运河水的咸鲜味儿登场。
前者用50年的锅碗瓢盆交响曲,把中国式家庭的酸甜苦辣炖得入味三分;
后者则像本活的历史课本,用大运河当书脊,把两岸人家的百年故事装订成册。这俩剧的接力赛跑,活脱脱就是电视剧版的"速度与激情"。
但真正让剧迷们搬好小板凳的,还得数今晚要接档的《主角》。
这剧名起得霸气侧漏,就像在电视剧江湖里扔了个深水炸弹——毕竟原著可是顶着茅盾文学奖光环,改编团队又是张艺谋领军的"国师级"班底。
要说期待值,那必须是拉满的节奏。
故事要从1976年说起,陕西某县剧团来了个叫易秦娥的"生瓜蛋子"。
这姑娘初来乍到就像误入狼群的羊羔,不是被老油条们当人肉背景,就是被使唤得团团转。
但人家硬是凭着股子倔劲儿,把秦腔的唱念做打练成了肌肉记忆。
有场戏特绝:寒冬腊月里,易秦娥对着结了冰碴子的水缸练嗓,愣是把冰碴子震得直打颤——这画面,简直比现在选秀节目里那些"努力人设"真实百倍。
说到秦腔这门艺术,那可是西北老铁们的"精神二锅头"。
始于元明的古老剧种,靠着一代代陕西商帮走南闯北的吆喝,愣是在中原大地扎下了根。
现在成了非遗,倒像是给这门"土味摇滚"颁了个终身成就奖。不过要说真能把这门艺术演活的,还得看演员的硬功夫。
导演张艺谋这次玩的是"回忆杀+新势力"组合拳。男主张嘉益,那可是能把小人物演成教科书的"戏精本精"。
从《白鹿原》里抽旱烟的老农民,到《装台》里扛活的糙汉子,他往那一站就是活脱脱的陕西名片。这次要演老艺人,估计又要贡献几个表情包级别的神演技。
女主刘浩存倒是让人捏把汗。虽说有谋女郎光环加身,舞蹈功底也能给秦腔的身段加分,但要让观众忘记她之前的"小白花"形象,怕是要脱层皮。
不过听说为了这个角色,她硬是在陕西乡下泡了三个月,连臊子面都能吃出地道的油泼辣子味儿了。
倒是之前呼声高的赵丽颖,虽说演技在线,但要让30+的女星演十几岁的学徒,确实容易让人出戏——这波选角,张导算是走了步险棋。
配角阵容堪称"老戏骨开会"。秦海璐往那一站,不用开口就是角儿的气场,毕竟人家是正经学过京剧的。
之前在《花少》里都能见缝插针地普及戏曲知识,这次遇上秦腔,怕是要把文化输出的KPI直接拉满。
翟子路和窦骁这对"谋男郎"组合也够有意思,一个像陈年老酒越品越香,一个像新开坛的桂花酿清爽宜人。
要说央视大剧为啥总能戳中观众嗨点,秘诀就仨字:接地气。
要么像《六姊妹》那样把家长里短拍成连续剧版《清明上河图》,要么像《北上》这样把运河拍成流动的时光机。
这次《主角》更绝,直接把秦腔这门"活化石"艺术搬上荧幕,这是要跟短视频抢年轻观众的节奏啊!
但你可别以为这就是老古董们的自嗨。现在的年轻人追剧,既要看颜又要看内涵。
《主角》这波操作,相当于给传统文化做了个"美颜滤镜"——既有张艺谋电影级的画面质感,又有流量演员的话题度,顺便还把秦腔的"文化带货"给办了。这波文化输出的姿势,比直播带货的"OMG买它"可高级多了。
原著党们早就把《主角》的小说盘出包浆了,陈彦笔下那个从烧火丫头到秦腔皇后的逆袭故事,简直就是古代版《创造101》。
现在加上张艺谋的镜头魔法,估计要把书里的油墨香变成4D环绕的秦腔梆子声。
演员阵容更是"王炸带四个二"的配置。
张嘉益和刘浩存的师徒线,光是脑补就够上头——一个是能把皱纹都演成戏的老戏骨,一个是亟待转型的谋女郎,这化学反应怕是比实验室的镁条燃烧还剧烈。
再加上秦海璐这种"戏曲专业八级"选手坐镇,估计剧里的秦腔片段能直接当教学视频用。
最重要的是,这剧踩中了文化自信的风口。现在的观众早就不满足于傻白甜恋爱剧了,大家既要嗑糖又要涨知识。
《主角》这波操作,相当于给观众端了盘"知识蛋糕",上面还插着娱乐的小蜡烛——吃着甜,还能补脑,这谁顶得住?
听说剧组为了还原秦腔戏台,愣是搭了个1:1的仿古剧场。有场夜戏拍完,群演们都说听见了老辈艺人的叫好声——这事要搁短视频平台,估计能冲上热搜榜前三。
不过张艺谋倒是淡定:"秦腔唱了六百年,戏台子早沾了魂儿了。"
所以啊,今晚八点记得锁定央视。要是看完前两集还没入坑,算我输!
顺便问句,您觉得刘浩存这次能靠秦腔打个漂亮的翻身仗吗?评论区等着看各位预言家的神准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