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
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是贞观二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口对史官所述,被唐代的史官们亲笔写在了《贞观政要》之中的。说了什么呢?说的就是隋文帝末年时期,隋朝的粮仓储量可供天下五六十年食用。
但即使是这样,隋朝的粮食储备量也确实是很大了。而这也代表了隋朝其实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朝代隋文帝这位皇帝也是个严重被低估的皇帝,最近《独孤天下》这个电视剧很火,看过的对这个名字应该都很熟悉。,为什么这么说呢,就看粮食储量呀。
要知道,就算是到了唐朝的贞观十三年(639),人口也不过是三百多万户。武则天当政时期的神龙元年(705),人口也仅有600多万户。由此可见,隋文帝当真是治国小能手。
而在全国这么多的人口张着嘴要吃粮食的情况下,隋文帝反而还在全国兴建起了粮仓。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粮仓之中都储满了粮食,当今洛阳房发现的中国最大粮仓“含嘉仓”就是隋文帝那时候兴建的。
在古代只要到了饥荒年景,为了活下去,拿什么时候的粮食也是能饱腹的。在《隋书·食货志》中有记载说开皇五年(586)关中地区遭水灾,开始闹饥荒。然后官员们就:“发故城中周代旧粟,贱粜与人”。
但后面为何会灭国呢?其实李世民在后面还加了一句话,叫做“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隋文帝末年的时候积攒的粮食本来可以供应整个国家好好运转个五六十年没有问题。
仅在大业八年征服高句丽的那一战就征了近三千多万人的丁役,后面修建隋唐大运河死了多少人就不说了。大量的劳动力非正常死亡,大量的土地因此荒制。再加上天灾人祸的,还非得打仗。隋文帝留的老本,很快就被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