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珪曰:“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卷八·辩兴亡》
大家对于隋朝最大的印象,应当就是隋炀帝杨广的保证苛刻,征服劳役等等,似乎隋朝就是这样一个堕落的国家。但大家知道为何历史上,总是会将“隋唐”放在一起吗?因为他们二者,都算是我国最强盛的王朝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是贞观二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亲口对史官所述,被唐代的史官们亲笔写在了《贞观政要》之中的。说了什么呢?说的就是隋文帝末年时期,隋朝的粮仓储量可供天下五六十年食用。
在后世人看来,隋文帝时期的粮食真的就可以供天下百姓吃五六十年了。但实际上他所谓的“天下”,其实指的仅是长安和洛阳附近的皇室公卿,官吏贵族,军队等非农业人口的日常需求,及再加上各种军事行动的粮饷需求等。但即使是这样,隋朝的粮食储备量也确实是很大了。而这也代表了隋朝其实是一个严重被低估的朝代隋文帝这位皇帝也是个严重被低估的皇帝,最近《独孤天下》这个电视剧很火,看过的对这个名字应该都很熟悉。,为什么这么说呢,就看粮食储量呀。
粮食是随着人口走的,最直观的考证就是在开皇初年(581)的时候,全国人口只有462万户。但开皇九年(590)再查人口就有700多万户了。而后一直到公元604年的时候,人口峰值就已经达到了870万户。要知道,就算是到了唐朝的贞观十三年(639),人口也不过是三百多万户。武则天当政时期的神龙元年(705),人口也仅有600多万户。由此可见,隋文帝当真是治国小能手。
而在全国这么多的人口张着嘴要吃粮食的情况下,隋文帝反而还在全国兴建起了粮仓。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粮仓之中都储满了粮食,当今洛阳房发现的中国最大粮仓“含嘉仓”就是隋文帝那时候兴建的。
关于粮食的储存问题也并不用担心,虽说现在的粮食仅能放五年多。那是因为害怕粮食腐败,注重食品安全。要知道含嘉仓出土的时候,有农学院的将种子带回去,还种了出来呢。即使过去了千年,人家还能发芽呢。在古代只要到了饥荒年景,为了活下去,拿什么时候的粮食也是能饱腹的。在《隋书·食货志》中有记载说开皇五年(586)关中地区遭水灾,开始闹饥荒。然后官员们就:“发故城中周代旧粟,贱粜与人”。
都是前朝的粮食了,他们也会拿来吃,能活命就行。所以说这隋文帝在全国四处设立粮仓,那是一点毛病都没有。也救了许多人的命,至少各地谁又饥荒了,就可以就地调粮。而那么些粮食也许没有李世民说的能活天下五十年那么夸张,二十年应该也是有的。但后面为何会灭国呢?其实李世民在后面还加了一句话,叫做“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隋文帝末年的时候积攒的粮食本来可以供应整个国家好好运转个五六十年没有问题。
但“崽卖爷田不心疼”,隋炀帝就仗着他爹给他留下了那老些个粮食,所以就随便霍霍,很快就把隋文帝积攒了这么久的粮食给霍霍完了。隋炀帝动辄就召集百万人开始霍霍粮食。仅在大业八年征服高句丽的那一战就征了近三千多万人的丁役,后面修建隋唐大运河死了多少人就不说了。大量的劳动力非正常死亡,大量的土地因此荒制。再加上天灾人祸的,还非得打仗。隋文帝留的老本,很快就被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