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输,就是赢;不是胜,就是败;不是被打成散沙,就是改朝换代。不可能不输不赢不胜不败地长期保持原有状态。
水泊梁山,按照《水浒传》中的设定,位于山东地区。而北宋的首都东京汴梁,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梁山与大宋都城,不过是几百里地的距离。它不像暹罗国万里之遥,可以容得下李俊等人去做“化外”之主、“化外官职”。
梁山虽说是“八百里水泊”,其实规模有限,不足以成为一股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势力。作为大宋境内的“肘腋之患”,宋政府一定会派兵剿灭。打败高俅一次算不了什么,再打三个五个胜仗也很容易,但是宋军一定会屡败屡战,不断追加人马。而梁山一旦落败,就是灭顶之灾——可以参加《西游记》里天庭对花果山的屡次围剿。
如果不想被剿灭,梁山唯一的出路就是发展壮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个讨饭的和尚还能建立一个二百多年的王朝呢,起点很重要,但关键在于自身的不断进步。
问题是,梁山想壮大,有外部条件吗?如果大宋治下的百姓都安居乐业,有几个人愿意提着脑袋造反?朱元璋遇到的是元末灾荒,民不聊生;李自成遇到的是明末灾荒,民不聊生;北宋末年,有这样大规模的灾荒吗?梁山好汉,哪一个是因为吃不上饭、饿着肚子才造反的?
他们遇到的是贪官污吏。那的确是个黑暗的社会,黑暗的官场,黑暗的市井。
但,也要注意到,黑暗并不是那个社会的全部。王进不是在老种经略相公处得到了“安身立命”之所吗?开封府尹不是仗义执言、在高俅面前“再三”替林冲分辩吗?武松不是遇到了“平生正真,禀性贤明”的陈府尹,才免于死罪吗?
当社会还是光明的一面时,造反行为就很难得到广泛认同,造反队伍的规模就很难发展壮大——梁山到被招安之时,也不过是数万人的规模,再发展也有限了。
宋江是个投机分子,人品并不高贵。但,如果他的造反事业有成功的机会,他干嘛放着皇帝不当、宁可做个小官小吏?
正是看到了梁山事业的局限性,宋江才会坚持走招安之路,为众好汉谋个“封妻荫子”的前程。
招安之路,从结果来看,不算成功;但如果不招安,坚持反抗,也未必有更好的结果。
再怎么洗,也洗不白宋江害死这么多兄弟的事实。
本就是草莽或看透官场的一群人,不招安,至少可以无拘无束潇洒的过段无悔的人生,随后怎样又有什么好纠结的,招安就是过早的自我断送未来
只要拖几年宋朝就撑不住了,那时才是真正的机会
还是有愚忠的 不然方腊都提议联合抗宋 成功了江山平分 要是跟方腊联合还是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