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思想的僵局,是怎样形成的?

泽帆静水 2024-02-27 11:04:40

作者|朱迪丝·N. 施克莱(Judith N. Shklar,1928—1992)美国政治理论家,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历任美国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协会主席、美国政治科学协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研究员等。

为什么要谈政治?毕竟,浪漫主义和社会神学本身主要不是政治哲学。如果启蒙运动的这些对手无法让人接受,如果启蒙运动本身已经衰落了,为什么不直接转向某些完全不同的领域?事实是,在思想层面,政治是无法避开的。浪漫主义最初的动机当然不是政治性的,但最终,它也不得不关注政治问题,即便它只是利用政治或对其悲叹。事实上,对无所不在的政治活动的厌恶是浪漫主义最大的诱因。此外,基督教宿命论为那些不满意任何能想见的历史情形的人所支持。在这两种情形中,政治都导致了与整个社会世界的疏离,以及随之而来的,对作为一个整体的欧洲文化的未来的厌恶和忧虑。这就是为什么这是个政治问题,即使下面这一点十分明显,即浪漫主义者当中能够且确实流行的是一种非政治的心态,而基督徒中能够且确实流行的只是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指向的关切。有人很可能会说,他们被政治困住了。但这些看法如今都是作为政治境况而存在的。浪漫主义者受困于政治幽闭恐惧症。社会神学家已经允许其信仰被政治和文化上的关切所裹挟。由于它们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并兴起于政治环境中,它们就必然研究某种更全面(甚至必定更满腔热忱)的政治哲学。然而,这样的理论革新似乎根本不可能。对绝望的准政治(the quasi-politics of despair)的回应将是对某种文化上有价值、思想上必然的政治形式的新的证成。然而,这样的事情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即便在基督教宿命论和浪漫主义的绝望——这两种对普遍观念最极端的表达——的无数失败被证实之后也是如此。矛盾的是,事实仍然是,许多人永远无法满足于绝望或对末日灾难的悲观思考。在很大程度上,这些看法之所以胜利,是由于缺乏一种令人满意的世俗社会哲学。

无论多么理性,怀疑主义往往都是一种期望的态度;最不济,它会导向苦恼意识。但当我们在哲学上停滞不前时,还可能有什么其他的思想状态?目前,我们知道得太少,无法相信文化上的绝望是正当的。对浪漫主义和基督教宿命论的考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我们又知道得太多,以至于甚至无法陷入最轻微的乌托邦主义,而如果没有一丁点无根据的乐观主义的话,我们是无法建构真正的政治理论的。然而,使公民希望精神落空的不仅仅是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经验以及近几年发生的事件。心理学的教诲、有关政治制度运作的大量经验数据,以及如知识社会学这样的理论在我们所有人身上所培养的自我意识,都阻碍着激进希望的复兴。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即使最有限的一般化也是空洞的。每个人都在内省自己的偏见。太多曾沉溺于极端激进主义的人在吃过苦头之后退却了。

传统上,政治理论不断游走于两个极端,即权力观念和正义观念之间。对各种权力结构和正义观念的纯经验研究当然能够存在,且确实大量存在,但这些经验研究并不能构成一幅理论图景。谈论正义在思想层面已经变得有危害性了。我们的历史经验和分析上的诚实所导致的拘束感是压倒性的。并且,正是政治正义这一观念隐含着一个道德命令——而它本身是一个超越已知存在的目的。除非我们承认这种观念是无意义的,否则即便是对正义的考量,至少也需要些许的乌托邦主义,而正如我们所充分看到的,这种乌托邦主义如今是缺失的。我们缺乏自信,因此只能说相信它要比不相信好——在宏大的传统中,这几乎称不上是一个政治理论。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揭露”的时代,这些都使所有人丧失了书写正义的思想环境。整个时代的情绪都是反对它的。然而,最近历史的痛苦进程已经使廉价的愤世嫉俗不再流行。一方面,用道德术语来讨论政治的渴望很强烈;另一方面,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政治评论的洞见压制了这种愿望。这同样是因为知道得太多而变得不敢谈。

将自己完全局限于政治理论的另一个主题,即权力中,把它作为唯一关注的问题既脱离现实,在道德上也不太有吸引力。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将权力单挑出来作为政治行为的唯一动机是不可能的。简言之,只专注于权力根本就是脱离现实。并且,极权主义意识形态和实践已经使纯粹权力理论的趋向暴露无遗,即它们令所有人心神不安,除了那些最为迟钝之人。无论如何,在纯粹政治层面上,能像霍布斯那样确定权力的性质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了。非极权主义社会中权力的来源也难以辨别。必然性理论和历史“力量”理论对大部分思想家的影响足以使确定社会权力的来源变得近不可能。同样,这也是知识导致不确定性的一种情形。

因此,起始于柏拉图的政治理论的宏大传统被搁置了。因此,一种有根有据的怀疑主义是目前最明智的看法。因为,即使是怀疑主义也比文化上的绝望和宿命论在政治上更为可靠,且在经验上更无可非议。因为,无论是逻辑还是历史都与这些不一致,即便没有更达观的哲学盛行,情况也是如此。

—End—

本文选编自《乌托邦之后》,注释从略,题目为编者所拟。特别推荐阅读。该文只做推荐作者相关研究的内容参考,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版权归原出版机构所有。

哲学132

平常之恶2

个人2

公共2

人性14

0 阅读:1

泽帆静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