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儿孙满堂和多子多福一直是家庭幸福的象征。
然而,近20年来,随着时代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人却开始对子女生娃不再有期盼。
很多70后甚至也不想抱孙子了,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大众深思。
1. 社会观念翻天覆地,上一代话语权丧失
与过去相比,现代中国社会的主流观念已经从传统的传宗接代转向了顺其自然。
过去,很多老人期盼着儿孙满堂,认为这是家庭的福气和延续。而如今,越来越多的老人开始尊重年轻夫妻的生育选择。
这不是因为老人不喜欢孩子,而是传统的家族模式在城镇化进程中逐渐分崩离析。
一项2019年的调查显示,97%的年轻人(18-35岁)承认在大城市生活时感到孤独,超过60%的人表示希望能花更多时间与家人团聚,以缓解这种孤独感。
但是,工作和生活的忙碌常常使他们不得不在节假日以外减少与家人的相处时间。
还有一项研究表明,中国的年轻人每年花在回家陪伴家人的时间明显减少。
一方面真的是工作忙碌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年轻人见了世面,对老人已经不再迷信和崇拜。
年轻人在大城市的灯红酒绿中逐渐失去了对长辈的尊重与敬畏。
从小到大一直不得不听话的孩子一旦翅膀硬了,自然而然就有逆反心理。就是要跟老人对着干。但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接下来我们继续看。
2. 家庭的核心转移,进一步弱化了老人的影响力
现代中国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父母与子女)为主,较少几代同堂的大家庭。
在高度城镇化的大城市里,还能看到几个家庭四世同堂?
即便是有,这个家庭也大概率有其他的子女去外地开枝散叶。
经济独立和个人自由增多,婚姻、生育观念更加多元化。相比古代的家族式生活,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依赖性减少。
古代的家族集中式生存模式被淘汰,传宗接代、孝道与宗族责任,逐步成为末流。
家庭的核心就是成年的父母,老人对生育决策影响力显著下降。
举个例子,张三的父母原本希望儿媳再生一个孩子,但由于张三和妻子组成了独立的核心家庭,生育决定权完全在他们自己手中。老人想要多要小孩?
也不是不行,但老人必须承担代价,这就不得不说第三个原因。
3. 经济压力与现实考量,绝大多数老人都无能为力
根据2022年中国人口统计学家团队的数据显示,抚养一个孩子至18岁平均需要485,00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接近中国人均GDP的6.9倍。
注意,这是一个平均数字。
2023年中国的0-17岁儿童总数约为2.98亿,其中留守儿童大约有6693万名,占比超过22%。
也就是说,许多小孩仍然生活在农村地区,培养成本相比城市中的小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数据,上海和北京,抚养孩子至18岁分别需要超过100万和96.9万元。
18年,2个孩子就需要200万,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大多数普通家庭的负担。
在经济压力面前,老人无能为力,自然就没法开口要求子女多生小孩。
即便是没有身体疾病的老人,也只能给子女分担下培养孩子的陪伴压力。问题是,现在已经超过50岁的70后老人,有了更多的追求。
4. 老人生活观念变化,更加注重自我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老人也是如此。老人的个人兴趣、性格以及家庭背景也影响着他们对二胎的态度。
受过教育、思想独立的老人,随着年龄增长,愈发在乎自己本人的生活质量。
2023年一项对 2000 名 50 岁以上老人的民意调查发现,47% 的人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62% 的人比以前更热衷于接受新事物。
53% 的受访者坚信“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因此类似写书、滑雪和征服一座山峰都列入了他们的愿望清单中。掌握一门新语言、跑一场马拉松以及最终学会一种一直想演奏的乐器等等兴趣爱好成为了追求。
超过一半(52%)的人认为有志向很重要,其中三成的人在人生的后期更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原因包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62%)、退休(43%)以及家里不再有孩子(37%)。
比如,赵燕是一位刚刚退休的老人,她性格独立,不喜欢家里太吵闹,甚至希望子女都能够出去闯荡。因此,她并没有对儿媳生二胎表现出特别的期待,反而对现有的孩子都很困扰,因为不得不帮助子女带孩子。
小结:老人对子女生二胎和抱孙子不再抱有强烈兴趣,是社会变迁和家庭结构变化的必然结果。
正如英国作家乔治·萧伯纳所说:“进步是不可避免的,聪明的人会适应变化,而愚蠢的人则会被抛弃。”
当老人不再对子女生孩子有期待,也不怎么想抱孙子,必然会导致育儿成本高昂的年轻父母降低了生育愿望。
一年比一年低的新生儿数量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把这些文章也发到霉国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