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翅膀:40多年前的运10,竟然比C919体积更大、飞得更远!

玉龙吟雪韵天成 2025-01-09 14:43:56

近些年,我国的航空工业,走过了曲折的历史,有辉煌也有遗憾。尤其是国产大飞机的研发,更是充满了挑战与坚持。

今天,我们聊一聊一个有点“遗憾”的故事——它是我国航空工业的一段历史,也是国产大飞机发展的一个警钟——运10的故事。

虽然如今C919、C929等大飞机逐步走向世界,成为国人骄傲,但别忘了,四十多年前,我们的运10曾经以更大的体积、更快的速度和更远的航程,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运10,这款中国完全自主研发的大飞机,曾是我国航空工业的骄傲。回顾那段历史,大家都知道,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访,当时的波音707让中国领导层震撼。那个时候,我们连一架足够气派的专机都没有,只能让尼克松乘坐苏联的伊尔-18。

这样一件事,让当时的领导人深感自责,也激发了我国发展自己大型客机的决心。于是,运10的研制工作在1972年正式启动,目标明确:要打造属于中国的大型民航客机,彻底打破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提升国家航空实力。

从1972年到1984年,国家为运10投入了5.377亿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让运10能顺利研发,国家动用了全国的力量,聚集了大量的科研人才。运10的研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从设计到制造,再到试飞,经历了无数的挑战。

1975年,运10的设计图纸完成,1976年,样机制造出来,1980年完成首飞,随后的试飞成功表明,运10的各项技术已经具备了国际先进水平。其航程达7000公里,巡航速度900公里/小时,完全可以和当时的波音707媲美。

不过,尽管运10在技术上表现优秀,它的命运却没有那么顺利。虽然当时的技术和理念没有问题,但我国在材料、动力系统和商业化应用等方面,与欧美的技术差距依然存在。尤其是运10无法与波音、空客等国际航空巨头竞争,其技术瓶颈让运10的前景变得充满变数。

最令人痛心的是,运10项目并没有得到持续的资金支持。到1985年,运10由于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虽然上海市曾多次上报请求继续推进,但最终依然未能得到国家的支持。

运10的失败并非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和资金的断裂。运10最终停产,遗憾地被弃置在上海大场机场,遭遇日晒雨淋,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么优秀的飞机被放弃了?其实,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急需低成本、高效率的民航飞机,然而运10的设计过于复杂,且与西方的飞机相比,仍然存在技术差距。

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倾向于与外国航空公司进行合作,认为通过引进技术和外部合作能够更快速地补上技术短板,进而缩短与国际先进航空工业的差距。然而,这种依赖外国技术的思路,也让我国航空工业错失了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

尤其是与波音、麦道的合作,虽一度看似希望,但最终未能收获实际的技术突破,反而让运10的研发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运10的下马给中国航空工业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过于依赖外部合作的方式,虽然一时看似能够获得技术补充,但却容易被外部因素所左右。

而“自力更生”的真正含义,正是在于坚持自主创新,不断积累经验,推动技术自立。在此之后,中国的航空工业渐渐意识到,只有长期坚持自主研发,才能真正突破技术瓶颈,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这也是为何今天的C919、C929和即将到来的C939,能够在技术上和国际航空巨头一较高下。如今的中国,不仅有了更加成熟的技术储备,也积累了更丰富的航空研发经验。

C919作为中国的首款国产干线飞机,虽然在某些方面仍依赖外国技术,但其研发进程和国内航空产业的整体发展,已经走向了更为独立的道路。

未来的C929,将是完全自主的洲际飞机,国产发动机CJ-2000的应用,将让中国航空工业迈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运10的历史教训下,今天的中国航空工业再也不可能走回头路。运10虽然没能走向商业化,但它为中国大飞机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今天的C919、C929,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在前辈们的奋斗精神和技术积淀上,逐渐走向世界的舞台。

我们今天回顾运10的历史,是为了铭记那些曾经为航空工业默默奉献的科研工作者,他们是中国航空事业的“最可爱的人”。

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今天的成就并非唾手可得,而是靠着前人的无数牺牲和努力积累出来的。那么,面对未来,中国能否依靠自主创新打破国际航空巨头的垄断,真正走向全球航空市场的巅峰?

59 阅读:27335
评论列表
  • 木木 147
    2025-03-11 19:40

    是让美国人忽悠没了

    富民文和 回复:
    沙特,卡塔尔有钱怎么不搞。根本原因是当年我国工业太差。说不好听的70年代我国工业水平比不上美国40年代
    启力 回复:
    麦道公司
  • 2025-03-11 21:18

    狗屁!是因为美国忽悠的,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和美国忽悠加拿大是一样的套路!

    用户59xxx88 回复:
    如果你说的有些人指的是那些研究人员就很偏颇了。一方面是咱们当时的工业能力确实不行,一方面是买办们宣传的造不如买的论调很有市场。工业能力就不多说了,真是不行。材料方面欠账太多,这不是一天两天一点钱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点从毛子解体后咱们从毛子各个单位收回来的以吨为单位“废纸”就能看出来。加工能力也不行,忘了咱自己拍的电影里战斗机是怎么装翅膀的了?大榔头直接敲焊接点啊,可怕不?装原子弹还是氢弹来着,全国都找不出合格的接头。那时不是现在,真的是不行。造不如买的论调就不多说了,明白的都明白。搞科研需要用对的人、足够的资金和时间,不能因为一小撮的垃圾而苛责大多数的科研人员!
    不知所谓 回复: 用户59xxx88
    造不如买的,后面发现一旦你超过我,我就不卖你。
  • 2025-03-12 14:41

    当是没有大型锻压机,运十是焊接的,只有200小时的飞行寿命。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处处要花钱,少开销一分钱都是好的,当时没有生存还谈什么以后发展?这是一个极端痛苦的决定,是壮士断腕走先生存后发展道路的决心,不要用现在的技术水平衡量当时的决定。

    用户14xxx58 回复:
    别扯了,就是被美国忽悠瘸了
    砚石 回复:
    按你这逻辑两弹一星更不能搞
  • 2025-03-11 17:52

    就是技术的问题,那时候底子太薄了,复合材料太少,飞机太重,又没发动机,全靠买买买,油耗经济性太差,根本就没有市场潜力。民航业跟军用是两个概念。没有竞争力就不可能有市场,做出来也是卖不掉。而且安全性也是一个考验。

    再梦周公 回复:
    整体结构和布局都仿波音707,4发构型老旧,即使成功也被后面的737和320打掉牙。发动机是民航买的美国产的备用发动机,机体大梁国内没大型加工机床质量不过关,飞拉萨回来后已经变形报废
    用户10xxx38 回复:
    当时真有国产发动机吗?我一点都不信
  • 2025-03-12 14:27

    运10当年到最后就差三千万就可以完成高原和剩余的的机体验证,可惜被一群买办给否了

  • 2025-03-12 04:22

    我一直以为运十跟波音707一般大,直到我进入运十内部参观,才知道运十比波音737还要宽敞[点赞][点赞][点赞]

    富民文和 回复:
    本来是按707设计,但是材料不过关只能加厚。
  • 木鱼 45
    2025-03-12 08:06

    各种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内外勾结,葬送了国内飞机产业,如果把飞机当做重要产业对待类似原子弹卫星等,不断档,就可以活下来

  • 2025-03-11 22:00

    美国佬的嘴,骗人去死的鬼[滑稽笑]

  • 胖舅 39
    2025-03-11 19:17

    现在都只能919,还不完全自主,运10想想就知道!

    和风 回复:
    然后拿到适航证了?
    纯色 回复: 和风
    C919,已经获得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俄罗斯、东盟适航证。欧盟的适航证,2月份完成最关键的“合规性演示”,只剩最后“技术收尾”。美国的适航证,仍在走程序。
  • 2025-03-12 04:26

    无知的人真多,美国放屁在他们脑子里都是香的。

  • 2025-03-12 05:25

    运10下马遗憾吗?首先试飞前因为涡扇8不过关,换装美国发动机。其次飞机控制使用连杆传动,牛逼吧!当年主流试液压传动。仅仅这两项,就宣判只能玩单机。失去的总是最好的,有遗憾,但是没必要留恋

  • 朋友 33
    2025-03-12 06:02

    C10是用锒头敲出来的,只有政治意义,没有经济前途

  • 2025-03-12 16:16

    如果没被美国忽悠没了,即便最后因为没钱造不出来,那也会积累大量的经验。

  • 2025-03-12 22:16

    那可是天上飞的飞机,可不是解放牌大卡车,花了天文数字手工敲出来的飞机谁敢坐,性价比在哪里。汽车坏路上我们下车换一辆继续走,飞机坏天上那可是真的上天了。[笑着哭]

    东海碧泉 回复:
    所以说那个时代,波音都有些问题。不过现在是问题更多了[呲牙笑]
  • 厨神 15
    2025-03-12 22:21

    都是汉奸搞的鬼

  • 2025-03-12 22:37

    当时还在上中学,电视上看到为麦道82,生产水平尾翼质量得外国的好评,感觉将来可能不会有自己独立的民航客机了,心里不是滋味。长大了知道把当时的研究团队解散了太可惜了,经验和技术没有进行积累。

  • 2025-03-14 02:48

    是当时西方美国吧同款飞机的两倍重载客只有他的一半,你说有商业价值吗 当然可惜的是没有坚持下去,可以先给军队用啊,保持设计师队伍保持。生产线也就是说民航生产的,技术的工人全留下来

  • PPT图纸好画,实际制造问题太多了,技术问题,工艺问题,材料问题,哪哪都是限制,关键还没钱解决这些问题。当然要先借鸡生蛋了。

  • 2025-03-13 07:52

    运十就算再花20年也不可能商业运行。机体强度不行,重量超标,最关键的是发动机没有。运十试验机的发动机是从巴基斯坦买的三太707旧发动机。国内根本不可能通过发动机。

    老虎飞啊飞 回复:
    按照你的论调中国这二十年就没有发展了?现在连连空军六代机都上天了当时中国空军是几代机?
  • 王民 10
    2025-03-14 07:33

    还是当时的技术水平不行,顷国力打造一两架样机可以,大规模量产不可能,没有商业价值,只是可惜了那只研发团队,没有传承下来,技术都荒废了。

  • 2025-03-12 14:50

    当时有当时的考虑,勉强做出来也是个傻大粗的玩意,油耗跟故障率高的离谱,没必要拿人命去填,只能先做技术积累跟材料创新。

  • 2025-03-12 09:33

    以现在我们制造业大国的段位,再加上高精密高科技材料,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风洞,最大的液压机,最快的计算机,搞个C919还那么困难。我是不相信当时能造成功,实际情况就是飞一趟拉萨回来,机身就变型报废了。没有大型的锻压机做机身大梁,没有大型的钛合金打印机,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市场竞争力会被淘汰。

    富民文和 回复:
    关键是发动机没有。当时的发动机是从巴基斯坦买的旧的707发动机。
  • 2025-03-12 11:44

    只可惜运10首'飞后又硬生生放弃了。

  • 2025-03-13 10:34

    说明白点,如果把C919的发动机安在运十上,它马上就可以运营,它已经是一个完全体。

  • 2025-03-17 07:28

    运棋10的悲剧见证了当时国人的短视

  • 2025-03-12 07:49

    运10奠定了什么基础?人才基础还是技术理论?我看就只是吃一堑长一智而已。

  • 2025-03-12 09:58

    崛起的过程,哪能没有心酸,哪能没有教训,有了心酸才会咬牙,有了教训才会后师,所以我们崛起了!

  • 2025-03-12 22:17

    事情都没搞清楚就瞎编,运10是西飞做的验证机,上海买办要引进麦道技术,所以运10下马了,还上海多次请求?不是这帮买办,早就飞起来了,西飞做了两次都半途而废

  • 2025-03-15 18:12

    中国的大飞机是三代航空人白手起家、呕心沥血,一步一步建起来的,为大飞机打造的工业基础无一不是大国重器。可以忽略大飞机的建造知识,但不要忽略三代航空人的智慧和意志!

  • 2025-03-12 16:34

    运十是仿的波音707,本就是落后机型,涡扇八性能差,机体可靠性差还超重,民航局拒不订货,实在是没有经济可行性。

  • 2025-03-13 23:30

    运10死于买办之手

  • 2025-03-12 21:36

    麦道

    白天不懂夜的黑 回复:
    是的,被骗了,然后什么都没了
  • 2025-03-13 22:16

    买办们

  • 2025-03-13 20:12

    汉奸走狗

  • 2025-03-16 08:02

    美国和欧洲的政府及资本家应该给力主下马运十和解散运十团队的人颁发英雄勋章,因为它们成功让中国失去了大飞机发展的黄金时期。

  • 2025-03-15 12:01

    空有壳子,发动机,飞控,铝合金全部都没有!

  • 2025-03-15 11:52

    内鬼太多

  • 2025-03-12 17:10

    标题党。油耗了?经济性能指标?民用飞机是经济决定市场的

  • 2025-03-13 20:59

    没有经济性

  • 2025-03-15 18:01

    很多人都不清楚大飞机有多高的要求。这里普及一下 1973年,西南铝厂投产中国一重生产的3万吨压机,这个不足以支撑当时的运10。2024年3月11日,中国一重承担的西南铝3万吨立式模锻水压机升级改造项目竣工复产。 2012年,昆仑重工投产了一台3万吨。 2012年,三角航空投产一台4万吨,其采用了清华大学的设计,液压系统和控制系统整体从美国进口。该液压机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缸精密模锻液压机。 2021年,三角防务建造了世界最大3万吨等温模锻液压机,用于航发叶片等高端锻件的等温锻造成形。 2022年,中国一重为湖南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公司设计制造万吨油压机。在该设备上实现了新型号航天火箭的锻造工艺。 中航工业牵头建设的16万吨的模锻液压机,已通过我国04专项。 2007年批准二重8万吨压机投资15.17亿元,2013年投产,德阳二重的8万吨模锻液压机有15层楼高,总重量达2.2万吨,最大压制力达10万吨。

  • 2025-03-19 09:55

    当时放弃运10是正确的,有工业基础,很多难题都是迎刃而解,没有工业基础,造个自行车都费劲,先发展各种低端产业,再进军中高端,不仅资金技术有保障,难度更低,对持续发展也更好。

  • 2025-03-18 23:54

    这是当时穷,衡量之下项目砍掉了,集中到导弹方面的,没办法的事

  • 2025-03-20 02:07

    就像近十年的各种PPT电池一样,不代表真的造得出来。[汗][汗][汗]

  • 2025-03-12 17:53

    好好查查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问题

  • sun 1
    2025-03-12 20:34

    妖言惑众

  • 2025-03-14 18:28

    运10没有自己的发动机

  • 2025-03-12 18:44

    那时候只是画了个饼而已,完全没有独立自主生产能力,

  • 2025-03-12 15:06

    运10外表机型比现在的CXX好看多了,威武霸气。现在CXX象什么东西。

    邓煜华 回复:
    用世界上最好的风洞验证出来的外形,就是最好的机型。
  • Dino 1
    2025-03-14 19:40

    运十确实首飞成功了,但是机身强度不足导致变形,没人敢第二次飞行,只能下马,非常遗憾,只能说是时代的眼泪吧

  • 2025-03-15 23:12

    有个人,叫沈图。。。哎

  • 2025-03-17 16:26

    当时的运十可以说集全国之力打造,成本太高,质量不好,国内用不起,造不起,有历史遗憾,好在我们现在有了大飞机,将来会更好

  • 2025-03-30 10:29

    主要是缺少发动机,造出飞机也没法飞。

  • 2025-03-16 13:53

    运十起步高,工业基础太差,基本都是手搓,主要的部件都是进口

  • 2025-04-01 08:13

    现在有钱了,以前的资料拿不出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