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流的人才,骂是骂不回来的,想引凤凰归巢,我们得先把梧桐种好

过去捌卦阵 2023-07-06 12:47:53

在舆论圈出现指责批评清华北大的声音之后,有不少官媒表态反对,齐齐守护清北。

批评的人说,清华北大两所中国最顶尖的高校,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资源,但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出国留学,有很多都是一去不回的。

下场守护清北的舆论,说清华北大每年也有大量毕业生进入中国的各行各业,是中国的头部人才。每年也有不少留学归来的海归,其中有不少都成了中国科研各领域的领头人。

要我说,两种说法都只是说了一部分的事实,合起来大概就是这件事儿的完整全貌。

清华北大话题的核心问题是人才吸引力的问题。我们怎么做才能尽可能的留住中国的顶尖人才?我们怎么做才能吸引外籍的头部人才?

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在人才外流的问题上,我们中国相比其他国家,肯定是不算好的。看看美国、英国还有一些其他欧洲科技强国的课堂就知道了。他们大学里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团队,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留学生,比例上是远超其他外籍学生的。

论科研实力,中国本土高校和美国、英国的大学,差距真有这么大吗?差距是肯定有的,但并不是那么大。国际顶级期刊的论文数量,中国都数一数二了,与此同时,待在美英硕博研究团队里的中国留学生的比例却还是那么高,两者一对比,这就不能不说显得有些讽刺了。

中国顶尖人才的留学比例是如此之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想应该要归结于利益驱动。

仔细想想,这其实并不奇怪。大家伙瞧瞧我们身边的企业,虽说现在海归的在就业市场上已经远不如以前那么吃香了,但两份学历摆在一起,除非你是985、211的毕业生,否则的话,有国外留学经验的还是更容易被招聘,薪水也能谈得更高。而且不只是我们,这种情况在日本也有,韩国甚至比我们还要严重得多。

说难听点,这其实就是经年累月的惨烈内卷与自我矮化的就业歧视共同作用下所结出的畸形果实。

企业如此,高校里头也不例外。

过去这么些年,我们国家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资源,鼓励人在异国的中国科学家回国发展。对此,我们这些中国老百姓也都非常支持。

而要提到申请科研经费、任命项目领导人,不得不说,洋博士那可比土博士吃香多了。

我知道有人会说,洋博士的见识广、经验足、功力深,就是比土博士更容易出成绩。可问题是,洋博士的见识再广、经验再足、功力再深,他们的人数相对而言也是极其有限的,最终要挑起大梁的还是人数众多的土博士。那么多人的前进方向,不能总靠一小撮人来引领,大家都是科研精英,凭什么我们就要默认土的就是要比洋的矮一截呢?

我们国家的科技突破不可能永远指望有国外留学经历的头部人才来完成。那要是别人不让你去他们家留学了怎么办?卡脖子的苦头,我们这几代人这么多年来难道还没吃够吗?

而且,以上这两种情况,说的还是大多数愿意回国发展的头部人才。虽然我们的社会确实为此付出了更多的经济代价,但也收获了国外先进的经验。总的来说,应该还算是赚的。

真正的问题,是那些一去不回的中国顶尖人才。

二、头部人才不回国,他们的痛点在哪里?

那些嚷嚷着所谓的“理念”或“信仰”润出去的人就不说了,三观问题实在没什么好说的,说了也白说。这些人就不是我们能够争取的对象。所以我在这里只重点说说一类人,那就是我们可以争取的、也应该去争取的海外人才。

他们之所以直到现在还不愿意回来,个中原因,我想大概有这么几个。

首先,是确定性和稳定性问题。

很多一去不回的中国头部人才,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好要留在国外的。有很多都是受到利益驱动,想着去留学镀层金,回国以后路会更宽。

但人生道路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它往往都不会按照你规划的来走,哪怕你规划得再好也白搭。

人在国外,学得不错。毕业的时候,一边是国外大厂发来的录用通知,另一边是回国之后还要重新找工作。

这两项选择摆在你的面前,换了你会怎么选?不用说,多数人肯定会选前者。所以,在面临抉择的时候,很多中国的顶尖人才,就从原先的只是在外留学3年试试看,转眼就变成了人在国外安家置业了。

我们能改善这种局面吗?这需要我们中国的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多想想办法。当然,我们的政府也得多想想办法,远的就不说了,至少官方和民间合作的顶尖人才跟踪计划总要有吧?

其次,是国内的就业环境问题。

我前面也说过,要论在国际顶级科学期刊上发布的论文数量,中国在这一块已经数一数二了,但要说起转化率来,我们还是和人家差得老远。就拿材料、能源和网络信息这三块来说,美国的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率分别为17.8%、19.5%和30%。而我们中国这边呢?则分别只有可怜的1.9%、1.7%和0.1%。

“差得老远”这话说出来都算客气的了。有些人总吐槽我一谈起国内话题就只挑好的说,说我为了吃红饭就对那些摆在眼前的问题视而不见。但其实不是的,我也曾经在体制内待过很多年,我看过的八股文比很多人写的小作文都多,我们的身上存在哪些问题我心里很清楚。

我之所以不都拎出来说,是因为很多我觉得真正重要的问题,并都不是现在的同志和朋友们所关心。现在在舆论场上整天霸占着热搜的那些话题,不是明星八卦就是男女对立,它已经吸引走了大多数人的眼球。至于我觉得真正重要的问题,比如研究成果和产业转化率之间的关系,这种东西费尽心力做出来那就是暴死的面相。要不是因为最近北清留学生的话题被人带火了,我大概也不会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伙把话说开。说回产学研融合的问题。要是没有研究成果最后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项目产出,那么研发者们就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去把他们的事业坚持下去,这个专业的学生也就看不到未来和希望。说得朴素一点,你得让学这个专业的人,搞这个研究的人看到起码的钱景,这日子才有奔头。连起码的奔头都没有,我们中国的顶尖科研人才又怎么可能不流失呢?

不光学界,业界也一样。现在中国的GDP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了,14亿人口的消费市场,这么大个盘子,愿意认真投入科研创新的企业有几家?吹牛买下苹果的有,这种人我这些年见多了,可真正愿意像苹果一样,每年舍得资金去研发新技术的企业,全中国有几家?

我虽然没在大厂干过,但是我认识不少在大厂里摸爬滚打的同志和朋友,35岁这条死线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它们不仅存在于那些中国互联网大厂的圈子里,也存在于其他享有盛名的中国民营企业里。这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我倒希望它是危言耸听,可遗憾的是,它就是我们当下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我觉得我们现在是时候认真思考一下改善国内就业环境这个实际问题了。我们的社会在快速地老龄化,我们的人口红利已经快吃到头了,人才资源将会是中国最重要的资源。面对这样的大趋势,如何才能吸引那些人在海外的中国头部人才回国工作生活,这将是我们今后不得不去好好研究的问题。

至于社会整体环境、美国世界第一带来的磁吸效应等等,那就是更宽泛和宏大的话题了。吸引头部人才,这事儿多少有点像是体育竞技,它也遵循着二八定律。冠军拿走80%以上的大头,剩下的就只能为了争夺那20%的小头打得头破血流。这话说出来很残酷,但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残酷的世界里。

结语、想要吸引凤凰归巢,我们得先把梧桐种好

在今天这个话题的最后,我想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关于北清留学生的这个话题,除了“是不是”和“该不该”之外,我觉得我们更应思考它背后的“为什么”。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我们的尖刀应该留着去戳敌人的肺管子,而不是用来膈应我们自己人。我们更应该讨论的是问题的核心本质,是如何才能更好地吸引我们自己的人才回流。

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要让所谓立场的音量盖过了问题本身的音量,给自己人扣帽子算什么本事?窝里横就能让虽然人在国外、但是却依然心向国内的中国头部人才回来吗?不会的,闹多了只会让人家觉得心灰意冷,结果就是更不想回来。这就相当于反向帮助了那些现在就盼着我们吃瘪的西方国家,这就叫搞不清主次矛盾。

我们中国要继续高速发展,不光要尽可能地实现人才回流,在未来我们还要想办法吸引外籍的顶尖人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对的,但激进到闭关锁国肯定是错误的。

这两年我们被美国在技术上卡脖子卡的有点难受,这对我们是个挑战,但逆向思考,美国卡我们脖子,也给了我们一次深层思考人才战略的机会。在这种事关国家未来长远大计的人民内部矛盾上,我衷心希望大家不要只是批评,更不要单纯只是为了宣泄而发脾气,我相信很多现在人在国外的中国人才是渴望回来的,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个可以让人才健康进行双向循环的环境。不要把人家骂回来,也不要把人家逼回来,更不要把人家绑回来。

因为那不是真的希望人家回来,而是以盼归之名,行逐客之实。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这段话取自于李斯在2000多年前写给嬴政的《谏逐客书》,但哪怕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听来,先人的智慧依然振聋发聩。

当年的大秦,距离成就千秋伟业只有一步之遥了。李斯不希望眼睁睁地看着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因为嬴氏宗族的一纸《逐客令》就这么白白葬送了,所以他才冒着身首异处的巨大风险,为嬴政呈上了这么一篇《谏逐客书》。

我也不希望,所以我今天才写了这篇白话文版的《谏逐客书》。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不要总埋怨从山沟沟里飞出去的凤凰现如今高高在上,这没有意义。真想要吸引翱翔在万米高空之上的凤凰归巢,那就让我们先把自己眼前的梧桐树给种好吧。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