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亨衍:一首抒情诗,道尽解脱,人生路上疲惫前行谁不想轻松而过

志勇评情感生活 2024-10-27 04:24:14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重游灵光寺》

清·朱亨衍

深花密叶隐鸣蝉,霁影明霞媚远天。

忙里久忘身是客,闲中翻讶日如年。

野云岭外离还合,飞鸟枝头去复还。

解脱莫论参大觉,暂时物外已悠然。

在现实中,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使得很多人都觉得前行艰难,都想着能有一处解脱之所,安放疲惫不堪的身心。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旅行的缘由吧?在美好的风景中可以暂时忘却烦忧,给自己以清净和平静。

不过,旅行也并非总是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它更像是一位智慧的老者,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在旅途中,每一次与陌生人的微笑交流,每一场不期而遇的小雨,甚至是那偶尔错过的班车,都在不经意间教会人们接纳与放下。学会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慢下来的勇气,在喧嚣的世界里寻觅内心的宁静。

有人说,旅行是灵魂的洗礼,它能让人们在行走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的确,当站在高山之巅,俯瞰云海翻腾,那份震撼与渺小感会让人瞬间释怀许多;漫步于古镇小巷,触摸那些被岁月雕琢的砖瓦,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提醒自己应该珍惜当下,感恩拥有。

更重要的是,旅行让人们意识到,无论身处何方,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它鼓励人们带着一颗探索的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哪怕是最平凡的日子,也有其独特的风景。

当再次回到熟悉的环境中,面对那些曾以为无法逾越的困难,发现心中已多了几分从容与坚韧。因为,已学会了如何在旅途中成长,如何将那份从远方带来的宁静与力量,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让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清朝诗人朱亨衍也在重游宁夏华南山灵光寺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重游灵光寺》,借山寺风景,抒发自己内心那份放飞的心情。

02

灵光寺,在国内有很多座。而诗中所描写的灵光寺,位于宁夏中南部的海原县境内的南华山西麓,在从海原前往西吉的县道十五里处。

它是海原县境内的一处名寺!虽然说原寺已经被毁,但是,名气依旧很大!

它始建于公元1042年,西夏李元昊途经此地,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遂修建避暑行宫。在行宫不远处修建寺院一座。

这座寺院有些神奇,就是山中每遇山火,天上必定电闪雷鸣,随后大雨倾泻而下将火浇灭,屡次灵验,于是寺院得名“灵光寺”。

可是它存在不久。公元1081年,灵光寺在宋夏交战中,被宋将李宪烧毁。后来成了遗迹,并被记载在诸多史料中。比如:

《光绪海城县志》中有载:“寺名灵光,在县西南十五里,系华山西南隅,独居群山之胜,奇花异木,浑不能名。传寺成之日,山成莲花,人称灵异。”

早一些的《乾隆盐茶厅志》中记载:“莲花山在海城南一十五里,南北长三十里,横亘四十余里。峰峦秀拔。中有沃壤,水草肥美。相传山似莲花,故得名焉。”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盐茶厅志》的主纂就是这首诗的作者朱亨衍。他是出于写县志需要而重游灵光寺。之前他还写了好几首和灵光寺有关的诗,比如《古寺天花》,《灵光寺花》。

这两首诗的着力点在于描述灵光寺的“灵异”。说的是灵光寺四周长满奇花异草,犹如天女散花,呈现出祥瑞,意思就是有佛光普照,才得如此“灵异”。

03

在新修的《海原县志》中,则是把“灵光寺”作为“遗存遗址来描述的:“灵光寺,位于南华山西北角,建于宋夏时期,面积2000平方米,现寺庙已毁,遗迹尚存。灵光寺周围为天然次生林区,风景秀丽,为本县旅游观光胜地。”

这里突出的是南华山灵光寺以文旅项目的面貌来出现。

因为,如今的灵光寺遗址,位于海原县天然森林保护区内,并且经过多年的开发保护,景区内风景宜人,已成为人们探秘宋夏历史,感受生态旅游,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一个绝好去处,每年还是有很多人前去观光游览的。

不过对于外地人来说,它显得小众而少为人知。就像威记,要不是阴差阳错走了一趟西吉到海原县城穿越南华山的县道,都不知道这里竟然有一座灵光寺。

04

写这首《重游灵光寺》的诗人朱亨衍,知道的人更少。

他是广西桂林人,清朝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中举,然后进入仕途,为官多在西北,历人直隶甘肃知县、固原州事、平凉府盐茶同知等职,有“良吏”之称。

其实他对海原县城的贡献很大!因为他虽然升任平凉府盐茶同知后,却仍驻固原,曾奏请迁驻所到海喇都,营建城廓廨署,方便百姓办事;同时又曾冒险劝诫军士,平息兵变,为人称道。

简单来说,现在海原县城的轮廓范围就是在他建设的范围内增扩的!

其实,在明清时期,南华山灵光寺就已经是人们常去的一处旅游之地了。

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诗篇,比如说任职的官员和文人。

读这首诗,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心中的那一份疲倦和游山所带来的那一份暂时的解脱和释放。

“深花密叶隐鸣蝉”,在这悠然自得的心境中,我漫步于林间小径,脚下的落叶轻轻作响,仿佛是自然界的低语,与我内心的宁静相呼应。四周,深花密叶间,偶尔传来几声蝉鸣,它们似乎也在享受这份不被打扰的宁静,声音里带着几分闲适与惬意。

“霁影明霞媚远天”,阳光透过云层的缝隙,斑驳地洒在身上,带来一丝丝温暖而不刺眼的光芒,与远处那抹渐渐淡去的晚霞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面。我不禁停下脚步,闭上眼睛,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这份宁静与美好深深烙印在心底。

“忙里久忘身是客,闲中翻讶日如年。野云岭外离还合,飞鸟枝头去复还。”忙碌的生活曾让我忘却了自己不过是个匆匆过客,而在这片刻的闲暇里,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日变得如年般漫长,让人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野外的云朵在岭外自由飘散,又悄然聚合,如同人生的聚散离合,而枝头的飞鸟,飞去飞来,似乎在诉说着归途与启程的故事。

“解脱莫论参大觉,暂时物外已悠然。”此刻,我无需去深究那些高深的佛理,也不必刻意寻求心灵的解脱,只需沉浸在这片刻的物外之境,便已足够悠然自得。心灵在这份宁静中得到了真正的释放,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享受着生命最纯粹、最质朴的美好。

05

朱亨衍这首《重游灵光寺》抒情诗,也道尽解脱,人生路上疲惫前行,有谁不想轻松而过。

在纷扰的尘世中,人们常常被名利所困,被琐事所累,心灵渴望一片宁静的栖息地。而灵光寺,仿佛就是那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每一次的重游,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自我的重新审视。

诗中的每一行,都透露着朱亨衍对过往的释怀与对未来的期许。他漫步在古木参天的林间小道上,听着溪水潺潺,闻着花香袭人,心中的烦恼似乎都随着这清风明月消散而去。他站在灵光寺前,望着那庄严的佛像,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敬畏与感动。或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它让人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顿中看到希望。

在诗中,仿佛看见,在灵光寺的钟声里,朱亨衍似乎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那声音告诉他,无论人生路上有多少坎坷与波折,只要心中有光,就有前行的力量。他感受着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也感受着灵光寺带给他的宁静与安详。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身上,他踏上了归途。心境已经与来时截然不同,他变得更加坚定与从容。因为他知道,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漫长与艰辛,只要心中有灵光寺的那份宁静与信仰,他就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轻松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06

没想到南华山还有这样的人文历史,有时间的话,不妨到南华山灵光寺游览一番吧?

它还有很多历史的秘密有待发现和挖掘!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0 阅读:5

志勇评情感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