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开始,鼓励大家换车的声音,逐渐升高。出于职业习惯,我在友人中挨个问,截止目前,只找到一位。他的车,原本是吉利帝豪EV450,前些日子,刚刚换成特斯拉Model 3。本文记录的,是他从买车到换车的全过程。

他在10多年前,来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留京。当时北京已经开始摇号限购,参与了几年,没中,便改为申请电动车指标,2018年4月获批,随后买了一辆吉利帝豪EV450,指导价23.83万元,补贴后约15.58万元,由于免购置税,只有保险等为数不多的花费,16.2万元就落地了。

2025年2月,他决定换车,以3.2万元的价格,把车卖给与特斯拉合作的二手车经销商——所谓置换,其实是把车卖给二手车经销商,然后再从新车经销商手里买车。
这辆吉利帝豪一买一卖,差价13万元整。

从2018年5月到2025年3月,以周岁而论,差2个月7年,在这期间,共行驶9.09万公里。平均每公里车价折旧1.43元。按时间折旧的话,每年约为1.86万元。

吉利帝豪EV450是一款紧凑型车,轴距2650毫米,非独立悬架,自重接近1.6吨,单电机前置前驱,由三元锂电池供电,电池容量52千瓦时,百公里耗电13.6千瓦时,NEDC续航400公里。

接下来,汇总一下他对这辆车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
满意之一:电池没有明显衰减。
在春秋季节,北京市区、日常使用状态下,充满电后,基本能开350-360公里,与400公里的标定相比,续航达成率还算不错。当然,冬季就不行了,原因之一是没有热泵空调,暖气耗电量极高,续航打5折——充满电只能开200公里左右。
夏天开冷气,对续航影响很小,他认为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时隔7年,他没发现续航缩短,也就是说,电池似乎没有明显衰减。

满意之二:都是实体键,操作便捷。
因为这是2018年的车,眼下各个汽车制造厂减配的热潮,当时还没普及,所以,这辆车的操作,全部是实体键,触感清晰,操作便捷,甭管什么样的需求,连看都不用看,只需伸一下手,最多1秒钟,就能解决。

尤其是电动车特有的能量回收,选择键触手可及,可以根据路况,随时更改,既方便、又安全、还节能。

挡位操作、空调操作和多媒体操作,也都是实体键,相当好用。

满意之三:非常舒服。
他认为,该车座椅很舒适,油门踏板的设计也很好,即使长时间驾驶,也不觉得累。

满意之四:细节设计很好。
后排座椅可以分段折叠,因而加大了它的实用价值。比如在宜家买了个书架,1.8米长,放倒后排座椅,就能自己运回家去,用不着再花钱雇车。

事实上,该车有多处细节,都处理得很贴心。比如,尾门内饰板上,有个逃生拉手,假如被困车内,拉一下它,便能从里面打开尾门。这种设计,许多进口车都有,可相当一部分,国产后省略了。

满意之五:行驶成本非常低。
因为单位的院里,有充电桩,充电极为便利,且价格低廉,故行驶成本非常低。当然,这也是所有电动车都具备的优势。只要充电方便,这个优势就能充分显现。

不满意之一:自驾游比较麻烦。
因为最初是想买燃油车,迫于限购政策才改成电动车,自驾游的需求因而受到限制。购车后,最远只到过青岛,其余都在北京周边,比如天津、北戴河等。
开电动车跑长途,时不时就得进服务区充电,且价格也贵了许多,有时甚至出现服务费高过电费的情况。
据他说,这几年去的最多的,是北戴河,一上高速就开着巡航,设在120公里,他当然知道如果设100公里能省电,但他认为那样做不合适,会妨碍到别人。而电动车以120公里的速度跑,电耗增加,所以,从家到北戴河虽然才310公里,可路上需要充电2次。

不满意之二:品质一般。
在7年当中,小毛病出现过好几次,最麻烦的一回,是暖气故障。
那是在2021年年底,暖风失效,经4S店检查,得知加热器损坏,需更换。加热器本身售价约3000元,加上工时费等,总费用在4000元左右。

他觉得太贵,便四处查询,终于找到一家4S店,加热器2834元,冷却液2瓶86元,工时费200元,合计3120元。

他掐指一算,平均每个冬季的“取暖费”是1000块钱,车内连3平方米都不到,这个价格,恐怕比全国最贵的住宅取暖还要贵。

除此之外,还出现过转向异响,经4S店检查认为是某个螺丝松了,拧紧后,异响确实变小,可没久又恢复了,每次打轮时都会出现,虽然很轻微,可令人不爽。
再有就是温度传感器也损坏过,路边店连工带料700元,4S店翻倍,大致在1500元上下。

不满意之三:空间一般。
他认为,该车的后排不舒服。装上儿童座椅后,孩子与妈妈坐在后排,一是感觉很压抑,二是太热,因为后排没有空调出风口,经常是前排凉爽,后排接近中暑。

导致换车的几个原因:
对品质和后排的不满,是他决定换车的主要原因,同时,还有3个原因,一是该车8年质保即将结束,他担心出保后维修费用太贵;二是曾经磕过一次底盘,对安全有些担忧;三是政府为促销新车而发放的补贴。

决定换车后,先后看过5款车:
自从决定换车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先后看了5款电动车——别克E5、奥迪Q4 e-tron、奔驰EQB260、宝马i3、特斯拉Model 3。
第1款,别克E5,性价比很高,可谓物美价廉,但听说小毛病多,可能需要经常去4S店解决,比较费心。实在不想给自己添麻烦,放弃。
第2款,奥迪Q4 e-tron,对这个品牌挺有好感,可惜Q4定位紧凑型,感觉有点儿小,放弃。
第3款,奔驰EQB260,刚看了一回,就决定放弃了,原因是它貌似有许多自燃事件,虽然从总体看可能是小概率事件,可心里还是有点儿担忧。
第4款,宝马i3,这是他最有可能买的车,从品牌到外观,从内饰到配置,都挺满意,除了后排中间的鼓包,不过这个问题可以承受,毕竟只是一家三口,而且优惠力度非常大,非常诱人。
正要决定购买时,发现店家有许多条条框框,一是必须贷款,贷款利率很高,光利息大概就要4万块钱;二是必须在店内买保险,报价1.2万元,貌似比自己买贵一些;三是杂七杂八的费用让人摸不着头脑,像什么装潢费、上牌费,等等,算总金额的话,反而更贵。放弃。
第5款,特斯拉Model 3,它的销售模式很新颖,首先在商厦里的展厅看车和试驾,接着在网上下单,然后在交付中心取车,车价和选装都是固定的,用不着讨价还价,透明的消费,让他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

通过一番了解,他认为特斯拉Model 3还不错,起码在空间方面,可能胜过宝马i3,因为宝马i3行李厢容积只有410升,而特斯拉Model 3是682升。
其次是车机,特斯拉Model 3的车机内容很丰富,有点儿超出之前的想象。相比之下,宝马i3的车机令他很不满意,当时之所以妥协,是想用手机替代——他虽然很年轻,但也没把车机看得很重,他甚至认为车里的液晶屏,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在他看来,车只是个交通工具,超出这个范围的任何配置,都很多余。
第三是续航,特斯拉Model 3是634公里,虽然冬天可能也会打折,但他认为特斯拉的三电技术更值得信任。
第四是安全,查了查各项测评,特斯拉的成绩似乎还不错。

就这样,最终决定,买特斯拉。
他是在2月中旬下的单,几天后,收到特斯拉预约提车的通知,因为家里有事儿,将提车时间延至3月中旬。

北京一共有2个交付中心,不管在网上下定单,还是在门店下定单,最后都得在交付中心取车。
一进门,屋里摆满了车,大概有六七十辆,绝大多数都是灰色,因为这种颜色无需另外付钱。

由于在网上已经办完相关手续,进门后,稍加核对,再办好临时牌照,就完事了。

按照工作人员所说的停放位置,全家人终于看见了自己要买的车。

这辆新车,与已经开了7年的吉利帝豪完全不同——实体键极为稀少,就连挡把都没有,几乎所有的设定和操作,都被集成在液晶屏里。

等了一会儿,有个专门负责讲解的工作人员走过来,介绍了一些基础操作的程序。

另一个和吉利帝豪不一样的,是买车后并没完事,每月还得花钱——订阅服务。比如想听音乐,就得买娱乐包,分成两种,比较基础的是每月9.9元,另一个是爱奇艺黄金VIP会员版,每月34.99元。

至于驾驶辅助,也分成2种,需单独购买。第一个叫EAP,售价3.2万元,第二个叫FSD,售价6.4万元。他的驾驶技术还不错,原本不想为此花钱,可人家送了3个月的EAP,据说随后还有可能送1年的FSD。看来,特斯拉的销售压力已经增大了。

拿到车后,我问他,不满意的地方有哪些?
他说主要是内饰,过于毛坯了,显然是为了节省成本。
其次是缺乏实体键,全靠屏幕操作,显然也是为了省钱,但给消费者带来麻烦,相比之下,他还是喜欢实体键。
但是,为了续航和安全,上述不满,只好妥协。

车身颜色方面,他也不满意,尤其是小女儿,喜欢淡蓝色,可惜特斯拉的选装项目里没有,于是决定,买车后贴膜改色。

拿到车的当天,就把它送去改装店,2天后取回,并在车管所办理了改色手续。在改装店的花费是,车身贴膜6800元,车窗贴膜4500元。虽然不便宜,可为了让女儿开心,当爹的他,心甘情愿。


他的换车经历,或许值得某些厂家思考:特约经销商的模式,是否应该改一改?
多年前,当我还在纸媒供职时,就曾做过一期选题,探讨汽车销售模式的变革。因为,我对买车阶段的价格不透明,非常反感。可惜,10多年过去,一切照旧,只有为数不多的厂家,在销量下滑的压力下,弄了个一口价。但在车贷、保险、选装3个方面,还是留有缝隙。
展厅看车+试驾体验+网络下单+交付中心,这种销售方式,不仅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减少人工,还能做到明码标价,透明消费。

他选择特斯拉,是因为透明,换成我,我恐怕也会这么做,虽然我不可能买特斯拉。事实上,如果埃隆•马斯克早几天发表他的言论,他也不会买——这是本次采访中,他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