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火车站的站名,字写“错”了七十多年,竟然没人改。

兰州火车站,这个西北交通枢纽,见证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辉煌历史。
可它的站名牌却一直让人疑惑。字上方的横画长短不对,最后一笔还加了个勾,看上去就像是两个“错别字”。
这事儿可不是今天才被发现,几十年来,不少旅客举报,但官方始终没动静,甚至还“理直气壮”地保留着。这到底是疏忽,还是刻意为之?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这是艺术家的执念,错中带“对”

兰州站的站名是由甘肃著名书法家张邦彦题写的,这位书法大师在书法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的字体设计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他故意把字的结构改得与众不同,比如“兰”字的上横拉长、下横缩短,破坏了规整,却让字体显得更有张力;“州”字最后一笔的小勾,更是点睛之笔,象征着兰州人坚韧不拔的精神。
说白了,这不是错别字,而是大师的艺术表达。但问题是,这种艺术表达放在了公共场所,很多人一看就觉得“怪”,甚至怀疑是不是当年写错了没改。
这种争议,恐怕张邦彦自己也没想到。

2. 文化传承的“另类符号”

当年的兰州火车站是西北铁路发展的重要节点。
站名牌的字不仅仅是个名字,更是城市文化的象征。兰州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镇,东西文化交融,包容多样。
张邦彦的字体设计,实际上是想体现这一点——“兰”字上横拉长,象征宽广包容;“州”字的小钩,象征坚韧不拔。这两个字的布局还特意设计成一种不对称的美感,暗合古丝绸之路“东西交融”的特质。
换句话说,这种“错别字”设计背后,其实是兰州城市精神的浓缩。但对于普通旅客这种“深意”不容易看出来,反而成了槽点。

3. 历史遗留,改了反而失去了意义

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两个“错别字”早已超越了它们的功能性,变成了一种历史遗产。它们见证了兰州火车站从1952年的“兰州东站”到1957年更名为“兰州站”的整个发展历程。
经过时间的沉淀,站名牌已经成为兰州独特的文化符号。你要是现在改成“正确”的写法,反而破坏了它的历史价值。
再说,这点“错别字”反而成了兰州的一个宣传亮点,吸引了不少游客特地来“打卡”。对于地方政府何乐而不为呢?

不管是艺术家的执念,还是文化传承的符号,兰州火车站的“错别字”都不是偶然。
它们是历史的沉淀,也是文化的象征。改不改这个“错”,早已不再是文字规范的问题,而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