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老将冯胜无罪赐死,朱元璋:为了皇太孙,我也无奈

菜鸟富贵 2025-02-24 10:48:47

在1395年的时候,有一位年已70岁的老将名叫冯胜。这位冯胜可是经历了诸多风雨啊,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竟将他无罪赐死了。这一下,他的子孙后代也就没办法承袭那“宋国公”的爵位啦。不过呢,好在生活方面还算过得去,最起码衣食无忧,温饱问题是不用担心的。冯胜虽然不在了,可他这边还有个侄子叫冯诚呢。冯诚继续承担着重要职责,担任都指挥使一职,带着兵去镇守西南地区了,在那边协助西平王一同治理边陲之地,也算是为守护边疆贡献着力量。说到这儿,还得提一下近代的一位风云人物,那就是“直系”的主帅冯国璋啦。您知道吗?他,正是冯胜的后裔呢,也算是有着不凡的家族渊源。

咱们来说说冯胜啊,他都已经到了垂垂老矣的年纪了,都70岁啦。可最后呢,竟然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而且还是“无罪赐死”,这事儿怎么说呢,其实也只能说是朱元璋的一种无奈之举咯。要知道冯胜那可是战功相当显赫的人物呐,在诸多功臣里那可是位列“勋臣第三”的呢,就因为他功劳太大,能力又强,所以朱元璋心里对他一直就放心不下。后来呢,朱标去世了,这一变故可不得了哦。原本朱元璋是为太子精心打造了一套“文武班底”的,可朱标这一走,这套班底也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啦。再往后呢,皇位继承人变成了皇太孙朱允炆。朱元璋心里就琢磨着,为了能让朱允炆以后能稳稳当当地坐在皇位上,不受到那些可能存在的威胁,于是呢,就把冯胜给赐死了,在这种情况下,甚至都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啦。

在1351年的时候,“红巾起义”这场大规模的起义运动爆发了。就在这样的局势下,冯国用和冯国胜这两兄弟组织起了一支“团练”队伍。他们还积极修筑寨堡,这么做的目的呢,就是为了能够抵御元军的侵袭,同时也防范那些四处劫掠的盗贼,从而保护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时间来到1355年,这时候朱元璋带领着兵马来渡过长江了。而冯国胜兄弟二人听闻这个消息后,就果断地选择追随朱元璋。他们率领着数千人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前来投奔朱元璋,之后便和朱元璋一同开启了建功立业的征程。

话说在那个时候,冯国胜来到了朱元璋的身边,这可让朱元璋心里特别高兴。朱元璋还特意把冯国胜的名字给改成了冯胜呢,为啥要这么改?就是希望他以后每次遇到战事都能够取得胜利,这“冯胜”的名字可是饱含着这么个美好的寓意哟。不过呢,让人惋惜的是,冯国用早早地就因为生病去世了。这对朱元璋来说,那可真是一件极其伤心的事儿。想当初在明朝刚刚开始创业打天下的阶段,冯国用的地位可是相当高的呢,仅仅排在徐达之后,比邵荣的地位都还要高一些呢。从这些情况咱们就能够看得出来,朱元璋对冯氏兄弟那可真是极为看重的,完全是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心腹亲信一样看待呢。

冯胜这个人啊,那可是有着“逢战必胜”的厉害本事呢。他打起仗来不仅勇猛无比,而且还特别有谋略,在他的作战经历里,就从来没有过失败的情况。就说那龙湾之战、高邮之战、北伐之战、定西之战、庆阳之战、永清沙漠之战,还有辽东之战吧,每一场战斗当中,冯胜那都是把对手狠狠压制着打,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敌军只要一听说是冯胜来了,立马就吓得不行,对他那可真是闻风丧胆呐。不过呢,冯胜这人也有让人头疼的地方,他老是会犯下一些所谓的“小错”。就因为这些,没少被朱元璋责罚。到后来啊,朱元璋为了朱允炆考虑,干脆就把冯胜给处死了,想想也挺让人感慨的。

在1364年的时候,徐达带领着军队去攻打高邮这个地方。当时呢,张士诚所建立的“大周”军队,在和徐达所率的“明军”交战过程中,那是一场接一场地吃败仗。不过呢,高邮的守将也是拼了命地严防死守着要塞,所以,徐达这边的“明军”在攻打过程中损失也挺大的。打完这一阵儿后呢,徐达又接到命令要去攻打宜兴,目的就是为了把高邮的外围给清理清理,让高邮彻底孤立起来。这么一来呢,他就把主持高邮军务的事儿交给了冯胜。可谁能想到呢,这冯胜在负责高邮军务期间犯下了大错,啥错呢?就是太轻敌啦。就因为他的这个轻敌,结果导致了一位非常勇猛的将领康泰在战斗中不幸阵亡了。

话说在高邮那儿,有守将玩起了诈降的把戏。这守将派人给冯胜送去一封信,信里的意思是让冯胜来接管高邮这座城池,还说要确保城里民众的性命安全。冯胜呢,心里琢磨着,高邮都被围困好几个月啦,想来那城里肯定早就粮草断绝了,在这种情况下,守军支撑不下去选择投降,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事儿呢。于是,冯胜就安排康泰带着一百多人进高邮城,想着让他们去和守将好好谈谈接收城池之类的具体事宜。可谁能想到呢,这一去就出了大问题,康泰他们这一百多人竟然全都被守将给处死了。这事儿可把朱元璋给惹恼了,当下就下令让冯胜赶紧回到京城,要他好好把这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呢。

话说朱元璋在一番考量之后,待回到南京,便对冯胜做出了惩处之举。他命人对冯胜施以杖责,这一顿打可不轻,足足有几十板子呢。打完之后,还让冯胜靠步行的方式返回高邮,并且要求他继续去完成攻城的任务。这冯胜啊,心里那叫一个窝火,同时又深感惭愧。毕竟遭受了这样的对待,任谁心里都不好受。就这样,冯胜一路步行回到了高邮。到了地方之后,他憋着一股劲儿,下令对高邮城展开强攻。一番激战之后,还真就成功破城而入了。这时候,冯胜心里憋着的那股火还没消呢,竟想着要屠戮城里的居民来发泄一番。好在关键时刻,徐达赶了回来。徐达深知此举不妥,赶忙对冯胜进行了劝阻,这才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悲剧。据史料记载啊,当时的情况是“太祖怒,召胜决大杖十,令步诣高邮。胜惭愤,攻甚力。达亦自宜兴还,益兵攻克之,遂取淮安。”从这记载里,咱们也能大概了解到这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咯。

在平定张士诚的那场战役当中啊,冯胜那可是战功相当显赫的,在诸多将领里,他的功劳仅仅排在徐达和常遇春之后呢。可谁能想到啊,就因为一点儿所谓的“小错”,竟然就被朱元璋给责罚了,这事儿搁谁身上心里恐怕都不好受。时间来到1367年,徐达和常遇春带领着多达25万的大军开始北伐啦,这时候冯胜也跟着一起去了。这一路那可真是厉害,大军所到之处,直接就横扫那些蒙古骑兵了。这里面冯胜的表现尤为突出呢,他成功夺取了潼关这个重要的地方。这潼关一被拿下,可就阻断了元朝“关中四将”向东进军的道路啦,这对于整个北伐战局来说意义重大。正是因为有了冯胜这关键的一步,徐达后续才能更加顺利地去夺取燕京,并且在和扩廓帖木儿的对战中取得胜利,冯胜在这当中那可真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呢。

冯胜这个人呐,那功劳可是相当大的。不过呢,他有个毛病,就是不长记性,居然又犯下了所谓的“小错”。就说在1369年的时候吧,徐达和冯胜一起率领着兵马来西征陕甘地区。这一路上啊,冯胜那可真是厉害,简直是所向披靡。他成功地让李思齐归降了,这一下子就得到了十多万人呢。随后呢,冯胜又出兵前往原州,在那儿和王保保展开了对战,结果把王保保给击败了。就这么着,明军顺顺利利地夺取了庆阳,至此,整个陕西地区也就全部都被平定下来啦。

当时西北军务可是相当重要的,而且那个王保保还一直在塞外频繁活动呢。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安排冯胜留在庆阳驻守,而让徐达带领军队班师回朝了。徐达顺利回到了南京,可这时候冯胜心里就不踏实了,觉得自己立下的功劳可不小,没能跟着回京城去接受那份应得的封赏,心里头别提多不甘心啦。于是呢,冯胜也不等朱元璋下旨意,就自作主张地回到京城了。这一下可就惹出事儿啦,再次受到了处罚呢。据史书上记载的情况是这样的:“冯胜觉得关中和陕西这边已经平定稳定下来了,就直接带着兵返回京城了。皇帝朱元璋知道这事儿后特别生气,狠狠地斥责了他。不过呢,考虑到他之前确实立下了挺大的功劳,最后还是赦免了他,没有对他进一步治罪。只是呢,赏赐给他的金币之类的财物,还不到大将军所得到赏赐的一半呢。”

在1372年的时候,明朝军队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北伐行动,而且是兵分三路来进行的哦。先来说说徐达这一路吧,他率领着足足5万人的军队,从雁门关出发啦。他的主要目的呢,就是要吸引当时的王保保带领军队南下,从而和明军展开一场决战。再看李文忠这边,他同样也率领着5万的骑兵呢。这一路可是相当厉害,他们进行的是长途奔袭作战,一路奔袭过去,那气势可不得了,最后一直打到了科布多那个地方哦。还有冯胜这一路呢,他带领的军队是由步兵和骑兵组成的,加起来总共也是5万人哦。他们的作战方向是西征甘肃,相对来说算是偏师啦。可没想到的是,在这一场北伐之战当中,冯胜的表现那可真是太突出啦,可以说是“傲视群雄”呢。他这一路战果辉煌,竟然俘虏了十几万人之多,而且还缴获了数十万的牲畜呢。和徐达、李文忠比起来,冯胜在这场战役中的表现那可真是更加耀眼夺目。

冯胜这人啊,也不知道是不是记性太差了,居然又犯了个所谓的“小错”。啥错呢?就是他私自藏了一些在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这里面尤其把那些品质优良的马匹都给藏起来了。这事儿可把朱元璋给惹得十分恼火。据史书上记载呢,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就只有冯胜带领的军队斩获的敌人特别多,而且还能全军完整地归来,本来这是很不错的战绩。可谁知道呢,这时候就有人传言说他偷偷地藏匿了骆驼和马匹这些战利品,结果呢,原本该得到的赏赐也就没了他的份儿啦。”说起来啊,冯胜那确实是有本事的,在战场上挺厉害的,可就是这爱贪点小便宜的毛病,最后可把自己给坑得不轻。

在1387年的时候,冯胜被任命为主帅,挑起了出征的重担呢。当时傅友德、蓝玉以及赵庸这几位将领也紧紧追随在他身后,就这样,一支多达25万的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辽东开始了北伐之旅。在这场北伐战役当中,他们的行动十分顺利,成功地擒拿了纳哈出,而且还俘虏了多达三十余万人。经过这一场辽东之战,冯胜可以说是战功赫赫,达到了他军事生涯中的一个极点呢。这场战役的影响那可是相当深远的哦。因为它的胜利,直接导致元朝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就此瓦解了。对于明军来说呢,更是意义重大,从此之后,他们在奔袭漠北的时候,就再也没有了来自辽东方面的后顾之忧啦。

话说冯胜带领军队成功班师回朝了,这可让朱元璋心里十分高兴,当下就打算好好赏赐那些在此次战事中立下功劳的将士们呢。可谁能想到,这事儿很快就出现了变故。朱元璋居然一下子就把之前准备赏赐的命令给收回去了,不仅如此,还直接解除了冯胜的兵权,并且让冯胜前往凤阳去居住。而那些参与了辽东之战的将士们呢,也都没能得到任何的封赏,甚至一个个都被狠狠地责骂了一顿。其实,这次大战明明是获胜了的,可朱元璋却不进行赏赐,究其主要原因呢,还是出在冯胜身上,是他犯了过错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冯胜这人干了好些让朱元璋生气的事儿呢。他私自藏了良马,这马在古代可是很重要的资源,一般得按规矩来处理,他却私自留下了。而且他还砍伤了纳哈出,这事儿闹得可不小。还有哦,他和自己的女婿常茂,也就是常遇春的儿子,居然也吵起架来,家庭关系都没处理好。更过分的是,他向元朝的妃子去索要金银,甚至还把元朝的后妃给收纳了起来。就冯胜做的这些事儿,朱元璋哪能不恼火?《明史》里面就记载了这件事的后续呢。朱元璋特别生气,直接就把冯胜的大将军印给收回去了,还命令他回到凤阳的家里待着,只是让他按照规矩来参加朝会活动就行了。那些跟着冯胜的将士们呢,也都没得到什么赏赐。从这以后,冯胜就再也没办法统领大兵去打仗啦。

大家知道吗,有个叫冯胜的人,他,和唐朝的名将侯君集有个相似的毛病,就是喜欢私自藏匿在战场上获得的战利品,这还不算完呢,他甚至还会向那些被俘虏的人索要财物。这些行为说起来其实算是些“小错”,不过这错说大也能大,说小也能小啦。当时的皇帝朱元璋知道这些事儿后,心里那叫一个生气,可即便如此,朱元璋一开始还是能够容忍、原谅他的这些过错呢。然而,后来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太子朱标去世了。这事儿的影响可太大了,它不光改变了朱元璋的很多想法和做法,而且也让很多将领、功臣的命运发生了改变,这其中就包括冯胜呢。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若论及太子所拥有的权力以及地位的稳固程度,朱标当属首屈一指。他的存在,就如同定海神针一般,使得其他皇子即便心中或许存有某些想法,也丝毫不敢对储君之位有觊觎之心。而且呢,不管是皇帝,还是朝中的大臣们,那可都是对朱标极为放心并且大力拥戴的呢。就拿明朝来说吧,开国时期的那些个文武大臣,基本上都可以算作是朱标的“老师”呢。朱元璋那可是很早就有了安排,特意让朱标去和这些开国“元勋”们多多接触,跟着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本领以及为人处世之道。也正因如此,朱标和这些大臣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处得那叫一个好,十分融洽和谐呢。

在朱标长大成人之后,就开始协助他的父亲朱元璋一同处理繁杂的政务了。那时候,有许多呈上来的奏折呢,都是直接交给朱标去进行批阅的,而朱元璋看过之后,并没有做任何的改动,就认可了朱标的处理意见,可见对他是十分信任。朱标这个人呢,着实是非常优秀的。他的能力相当出众,面对各种政务难题,都能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他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处理得特别好,和身边的人相处得都很融洽,大家都对他很是敬重呢。更为难得的是,朱标还拥有忠厚仁慈的品性,对待他人总是怀着一颗善良宽容的心。综合这些方面来看,他真的可以说是一位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也就是储君啦。朱元璋呢,心里一直有着长远的打算。他一心想着要让朱标日后能够顺顺利利地接管整个大明江山,并且,还期望朱标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肃清北方草原上可能存在的威胁。于是呢,朱元璋就特意为朱标精心打造了一个极为强大的文武班底,希望这个班底能够在各个方面全力辅佐朱标,助他成就一番大业呢。

在明朝初期啊,有这么一批被称作“淮西勋贵”的人,像冯胜、傅友德、蓝玉、王弼、赵庸、唐胜宗、陆仲亨、费聚、叶升等等这些名将,原本可都是朱元璋打算留给太子朱标的班底呢。这里面尤其要说说大将蓝玉,那时候他正值壮年,精力充沛,而且他和朱标之间还有一层特殊的亲属关系,他可是朱标的舅舅,所以他俩的关系那是相当的好。蓝玉这个人呢,性格上有点嚣张跋扈,行事风格比较张扬。不过呢,他对朱标却是忠心耿耿,没有二心。也正是因为他这份对朱标的忠心,才成了朱元璋能够容忍、“原谅”他那些张狂做派的关键因素。

在1392年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朱标因病去世了。这一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可不小,它不仅仅改变了朱元璋接下来的一些安排和想法,同时也使得“淮西旧臣”的命运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当时被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年仅14岁,要知道,他既不是朱标的嫡长子,也不是“常妃”所生的孩子,所以和蓝玉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紧密的亲属关联。可即便如此,朱元璋心里还是对朱允炆能否顺利继承皇位等诸多事宜放心不下。于是呢,到了1393年,朱元璋就开始采取行动了。他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自己已经离世的皇太子清理可能存在的障碍。这其中就引发了著名的“蓝玉案”,这案子可不得了,前前后后牵扯进去的人多达一万五千人呐。而蓝玉本人的结局更是凄惨,他被处以剥皮的极刑,之后还把莎草填充到剥下来的皮里面,就这么制作成了一个类似标本的东西,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话说在明朝时期,蓝玉这位大将被处以死刑,而傅友德、冯胜等一批大将同样没能逃脱厄运。尽管处死他们所给出的理由并不是那么充分,可最终还是都遭遇了这样的劫难。就拿冯胜来说吧,在1393年的时候,他被召回了南京。之后过了两年,竟然在无罪的情况下就被赐死了。据史书上记载:“当时太祖年事已高,变得很多疑猜忌。冯胜可是功劳极多的人呐,然而却多次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就失去了太祖的欢心。就在蓝玉被诛杀的那个月,冯胜就被召回京城了。又过了两年,便被赐死了,而且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没办法继承他的爵位等相关权益。”

冯胜其实只是犯了些小过错,而且他还持有免死铁券呢,按道理来说,这样的情况罪是不至于被处死的。可世事难料啊,朱标突然病逝了,这一变故影响可不小,毕竟朱标是朱元璋着重培养的接班人。之后呢,继位的朱允炆年纪又太小,朱元璋心里就开始担忧了,他担心自己百年之后,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们会成为皇太孙统治的阻碍。所以呢,哪怕冯胜有免死铁券,朱元璋也没办法再留他,只能提前对这些将领们动手,为皇太孙清理掉可能存在的障碍啦。说起来,要是当初朱元璋能把皇位直接传给朱棣就好了。朱棣本身就才能出众,在军中也颇有威望。要是他能继位,那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将领们,估计大概率都能平平安安地度过晚年,不用遭受后来那样的命运了呢。

所参考的书目为《明史》。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