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竟然留了一手,苏-57隐身战斗机刚从珠海航展回国,就对外公布换装“产品30”发动机,配备了二元矢量喷管。俄罗斯国营电视台“第一频道”,对外展示了换装AL-51-F1涡扇发动机(“产品30”)的苏-57战斗机。这台AL-51-F1涡扇发动机配备了一款前所未有的二元矢量喷管。
按照早年计划,苏-57在第一阶段内,会使用由土星科研设计局研制的AL-41-F1发动机,该型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达147千牛,且采用有俯仰式轴对称矢量喷管。相较在AL-41-F1上所采用的俯仰式轴对称矢量喷管,苏057深度改进型将采用AL-51-F1发动机,上面配备了独特的二元矢量喷管,将会对苏-57的隐身性能有所提升。
俯仰式轴对称矢量喷管也被称为“留里卡式”喷管,即出自留里卡设计局之手。“留里卡式”喷管相当于是“整体运动”,是指一个喷口运动幅度为上下15度,移动速度约30度/秒。使得AL-41-F1备三维活动能力,且这种喷管最大的特征就是构造简单,能够快速实用化,但缺陷也很明显,那就是对苏-57的后向隐身能力造成了致命影响。
尽管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但俄军工联合体只能听之任之,原因在于二元矢量喷管当时尚处在研制中,距离实用化还有一大段路要走。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更有趣。那就是据留里卡-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的研究发现(上世纪80年代),当时还被称为YF-22所采用的扁平喷口,会使发动机推力减少14%~17%,待相关技术进步后,动力损耗也会降至5%~7%左右。换句话说,苏-57采用“留里卡式”喷管的另一个原因,也与不想受此拖累有关,但这明显就是利用二元矢量喷管先天缺陷在进行找补,属于是托词。
据悉,苏-57第二阶段,将会装备由俄罗斯联合发动机制造集团承制的“产品30”。按照俄罗斯说法称,这型发动机不仅采用了全新结构,而且还大量使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最大加力推力超过176千牛,相比第一阶段发动机推力提高近20%,推力质量比达10∶1以上,同时耗油率和全生命周期成本也得到大幅降低。
在此基础上,“产品30”还应用了近期亮相的二元矢量喷管,其用意非常简单,那就是提高苏-57的糟糕的后向隐身性能,使之相对较高的红外特征信号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从这个角度来看,俄军工联合体此举,与当年的洛·马公司的做法是一个路子,不过问题在于,仅靠二元矢量喷管就想让苏-57实现“咸鱼翻身”,目前来说还远远不够,充其量算作是补课而已。
当配备二元矢量喷管发动机的苏-57现身后,有国内网友提问,为啥歼-20不会采用此类技术呢?
有人就给出说法,称我国在推力矢量技术方面,与美俄相比仍有不足,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性,但我国已经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了相应突破。公开资料显示,我国对矢量喷管的研究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例如在“七五”期间,国内科研院所便结合某“进发匹配课题”进行了矢量喷管地面试验。
紧接着在“八五”期间,611所又进行了推力矢量对战斗机性能影响分析和吹风试验工作。在此之后,相关研究更是如火如荼般展开,由此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当然最经典的,莫过于在第12届珠海航展上,配装先进的轴对称推力矢量发动机的歼-10B验证机,向与会各界先后展示了包括“眼镜蛇”、“大迎角360弗滚转”、“榔头”、“赫伯斯特”、“落叶飘”等5种,国际公认的典型过失速机动飞行。
由此便标志着我国在推力矢量战斗机设计技术上,攻克了长期以来的技术瓶颈,达到了工程应用的水平,从而为后续开展一系列的战术使用,甚至是先进平台概念的研发,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歼-20总师杨伟也在早年间的采访中表示说,首先是我国已经拥有了推力矢量发动机,其次是当某型战机有所需求时,那么推力矢量发动机便会迅速投入运用。
综上所述,歼-20现阶段对二元矢量喷管说“不”的原因,在于其还没有相关需求,即在隐身性能及机动性能上,不需要借助二元矢量喷管来达到目标。反过来讲,歼-20已将隐身设计做到了极致,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态势感知能力层面,所以就没有这个必要。此外进一步讲,未来当歼-20对二元矢量喷管发出召唤时,那么其现身的速度,绝不会像如今的苏-57这般拖拖拉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