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坚决遏制“数字上的腐败”,真正消除统计数据造假乱象,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山东省政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孙述涛表示: “为了提拔,为了追求政绩,GDP突然弄那么高,这个我是很后悔的”。 图/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文 | 王钟的 “数字很好看,干部提拔快。”1月8日晚央视播出的《反腐为了人民》第四集《以案促改促治》,披露了孙述涛任山东威海市委书记期间统计造假案相关细节。 专案组调取资料发现,2012年之前,威海GDP增速在全省各地市中始终排在靠后的位置,而孙述涛一担任市委书记,2013年排名就陡升到了第7名,到2015年又跃升到第2名,2016年、2017年都保持在第3名。2018年,孙述涛调离了威海市,次年排名就回落到了第13名。 事出反常必有“妖”,威海市GDP的大起大落,背后是孙述涛推动的一系列“注水”动作。片中曝光,威海市GDP增速的指标定多高,很大程度取决于孙述涛的个人意见。他把压力传导给下级,下级又把压力传导给企业,最终导致虚假数据的上报。 一旦“注水”的阀门开启,不仅“覆水难收”,还会导致恶性循环。面对已经“注水”的不真实数据,下一年在制定指标时还会继续加码,只能进一步“注水”。年复一年,虚假的雪球越滚越大。 “统计造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统计造假给公共利益造成的巨大危害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虚假数据可能导致错误决策,产生政策制定实施与社会需求的偏离;另一方面,虚假数据离群众的实际感受脱节,也侵害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但这些孙述涛并不在意,就像他在忏悔中所表明的,授意并主导统计造假,目的是捞取个人政绩,关心的是自己能不能驶入仕途“快车道”。可见,孙述涛治下的GDP造假,源于扭曲政绩观。 统计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统计的一项基本职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准确数据的支撑。 实施数据造假,就好像考试作弊,表面上提高了成绩,实际上不仅破坏了地方竞争的公平和透明,也导致地方政治生态的恶化。领导干部不靠真抓实干出成绩,却凭借虚妄的造假“能力”博出位,迟早会有栽跟头的一天。 作为地级市的党委“一把手”,孙述涛的统计造假并非自己“亲力亲为”,而是以各种方式施压,让下级和企业配合造假。专题片披露,在每季度的经济调度会上,他会对完成不理想的区县干部点名批评。这种涉嫌“打击报复”的行为,无疑进一步导致造假风气。 现实中,统计造假与官员经济腐败也是一体两面的。很难指望一个有错误政绩观的领导干部,能在个人廉洁上有多严格的自我约束。经查,孙述涛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职务调整等方面谋利,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近年来,防治统计造假刚性制度不断健全完善。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对进行统计造假以及对统计造假失察行为的处分规定,为追究党员干部统计造假纪律责任提供了直接依据,为防惩统计造假问题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印发了《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提出建立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问责统计违纪违法行为。 只有坚决遏制“数字上的腐败”,真正消除统计数据造假乱象,才能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 / 王钟的(媒体人) 编辑 / 徐秋颖 迟道华 校对 / 李立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