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作为乡村领导者,本应受人尊重,但取消村干部的呼声却越来越高,其职业被 “黑化” 现象严重。
一方面,权力集中与监督缺失是导致村干部被 “黑化” 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农村地区,村干部在土地分配、资源管理、财政支配等方面拥有较大权力。然而,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使得一些村干部滥用职权、腐败贪污。例如,有报道指出部分地区在扶贫工作中,村干部存在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情况,真正的贫困户未被评选上,而有关系的人却成为贫困户领取补贴。这种行为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利益,也破坏了村干部在村民心中的形象。
另一方面,利益驱动与诱惑也是一个关键因素。村庄资源的分配和利益争夺使得一些村干部为谋取私利,进行权钱交易、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一些村干部工资低但掌握着发放补助等重要权力,在心理不平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贪污念头。比如某县扶贫方面的微腐败占到农村问题的 1/3,而村支书和村主任的工资仅有1600 - 1800 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利益驱动下村干部可能出现的问题。
此外,教育与素质问题也不可忽视。一些村干部缺乏法律法规意识,对职责和权力的认知不足,导致滥用职权、违法乱纪。同时,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的缺失也使得他们背离为民众服务的初心。社会环境和舆论压力对村干部的行为也有影响,部分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容忍甚至纵容一些不良行为,而负面报道则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
二、被 “黑化” 的主要原因(一)名声受损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今天,个别村干部的贪赃枉法、欺压村民等负面行为一经曝光,便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比如四川披露的一村官为凑赌资侵蚀百万公款,每局麻将输赢数万元,这样的案例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人们往往会以偏概全,将个别村干部的不良行为扩大到整个群体,使得整个村干部群体的名声变臭。
(二)脱离农民
随着村干部全职化的推进,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部分村干部搬进城市居住,仅在工作时回到村里。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维护上级关系上,而不是深入了解农民的需求和问题。例如,一些村干部整天忙于开会,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对于村务了解甚少。村里的路况差需要修理、危房需要改造等问题一问三不知,却对乡镇领导是谁、县长书记是哪个、乡镇科室的人员关系门清。这种脱离农民群体的行为,让村民觉得村干部不再是为他们服务的代表,而是只向上负责的 “官”,进一步加深了村民对村干部的不满。
(三)于村民无利
在很多村民看来,多数村干部未能带领乡村实现真正的发展,让村民富裕起来。他们觉得村干部的作用不大,可有可无。一些村庄长期面貌没有变化,村民看着别的村公益事业红红火火,生活越来越好,而自己的村子却停滞不前,心中自然对村干部产生不满。例如,有的村在产业发展方面毫无头绪,村民的收入没有明显提高,而村干部却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
(四)权力集中与监督缺失
村支书在一些农村地区确实拥有较大的权力,如土地分配、资源管理等方面。然而,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贪污。以山西一村干部为例,其弄虚作假套取集体资金 225 万余元,长达 13 年未被发现。这充分说明在一些地方,对村干部尤其是村支书的权力监督存在严重缺失,使得他们能够为所欲为,损害集体和村民的利益。
(五)利益驱动与诱惑
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村支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权钱交易等不法行为。他们为了谋取私利,不惜沦为黑暗势力的代言人。比如在一些村庄的工程项目中,村支书与商人老板勾结,通过虚开发票等方式套取财政资金,然后将其中一部分占为己有。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农村的政治生态和经济秩序。
(六)教育与素质问题
一些村支书缺乏法律法规意识,对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认知不足,导致违法乱纪行为时有发生。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或者明知违法却心存侥幸。同时,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的缺失也使得他们背离为民众服务的初心。例如,有的村支书在处理村务时,不公正、不透明,优亲厚友,严重损害了其他村民的利益。
(七)社会环境与舆论压力
地方政府在一些情况下监管不力,对村干部的不良行为容忍甚至纵容,这给了一些村干部可乘之机。而网络等媒体的负面报道多,使得村支书的黑暗行为得以曝光,进一步影响了整个群体的形象。当村民看到这些负面新闻时,会对自己身边的村干部也产生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加剧了村干部被 “黑化” 的程度。
三、结论及思考村干部职业被 “黑化” 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监督、提高素质、强化舆论监督等。
首先,加强监督是关键。一方面,要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村干部权力运行的制约体系。从制度层面明确村干部的职责权限,规范权力行使流程,防止权力滥用。例如,可以通过建立 “镇纪委 + 村务监督委员会” 立体式监督网络,紧扣 “四议两公开”“小微权力” 运行、“三资” 管理、工程项目等工作情况开展监督检查,实现村级权力运行工作规范、执行有序、监督有据。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发现的村干部贪腐、涉黑等问题,坚决依法严惩,绝不姑息迁就。如石家庄市公安局出动 140 余名警力一举将涉黑村主任裴某及其团伙成员全部抓获,相关违法违纪线索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彰显了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的决心。
其次,提高村干部素质至关重要。要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法律法规意识、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 等形式对村干部进行时事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农村工作的方法,增强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本领。同时,要注重选拔任用素质高、能力强、有担当的干部,把好入口关。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加大从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退役军人、返乡高校毕业生中的培养选拔力度,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最后,强化舆论监督不可或缺。媒体应客观公正地报道村干部的工作,既要曝光不良行为,也要宣传优秀典型。通过正面引导和负面警示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一些为了博眼球而把村干部说得一无是处的博主,要加以引导和规范,避免以偏概全。同时,村民也应增强监督意识,积极参与村务管理,对村干部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
总之,解决村干部被 “黑化” 问题需要政府、社会、村民等各方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监督、提高素质、强化舆论监督等多方面措施,才能重塑村干部的良好形象,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