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过是谁?一个几乎被历史遗忘的名字,却改变了中国两千年的农业命运。
公元前89年,汉武帝已经年老,战争耗尽了国库,巫蛊之祸更让整个朝廷风声鹤唳。
民间呢?死人饿殍遍地,粮仓空空如也。
这时候,汉武帝下了一道命令,让一个叫赵过的人担任“搜粟都尉”,专门负责粮食问题。
听起来,这就是一个普通公务员的任命,但谁能想到,这个不起眼的官职和赵过的“代田法”,竟然让中原大地多养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汉武帝的强迫症:太能折腾,折腾完了没粮吃
汉武帝的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折腾”。
这一会儿北击匈奴,那一会儿西征西域,等他折腾够了,国库也空了,粮食也没了。
就连老百姓都被折腾得心力交瘁,开始闹起了小规模造反。
汉武帝这才意识到,问题出在粮食上。
如果人连饭都吃不上,再强的军队也打不了仗。
这时候,赵过登场了。
汉武帝让他负责粮食问题,就是希望他能拿出点“不折腾”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赵过也不负众望,直接甩出了“代田法”,让亩产量提高了25%。
这对于一个连年打仗、饿得半死的国家简直就是救命稻草。
2. 赵过的脑回路:不改种子改种法,硬生生提高了产量
赵过的贡献,不是搞出了什么新作物,也不是发明了先进的工具,而是改了种地的方法。
“代田法”说白了,就是把垄和圳(高地和低地)互换使用。
一开始种在低地,等作物长出来了,再把高地的土填过去,形成新的低地。
这种方法听起来简单,但效果却非常惊人。
一亩地多出了一斛粮食,也就是50到60斤。
要知道,当时的亩产也就两百斤左右,这相当于直接提升了25%的产量。
更重要的是,“代田法”还能保护地力,防止土地因为过度耕种而耗竭。
对于当时的汉朝这就是“黑科技”级别的发明。
3. 推广难度:技术好,但太累人
不过,赵过的“代田法”虽然好,却有一个大问题——太费力了。
普通种地,只需要种下种子,浇水施肥就行了。
但用代田法种地,地里的土要一遍遍翻,垄和圳还要彻底换一遍,劳动量直接翻倍。
而且,这种方法虽然增产了四分之一,但并没有让农民富裕起来。
很多人觉得,干这么多活,却只能多收一点粮食,完全划不来。
所以,代田法一开始推行得很困难。
为了推广,汉朝政府不得不引入耕牛和铁制农具,进一步降低劳动强度。
这才让代田法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开来。
赵过和他的代田法,虽然没有被历史大书特书,但却是汉朝能够挺过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没有粮食,农民就会造反;没有农民,国家就会崩溃。
赵过虽然没有司马迁的名气,也没有卫青的战功,但他的贡献,却直接影响了中国农业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