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险!6车相撞,特斯拉被撞入货车底部,已报废,一家4人全部生还

小阿蔓的梦游记 2025-04-03 12:09:28

3月27日,上海申嘉湖高速上演了现实版死神来了。

一辆特斯拉Model 3被后方大货车追尾,卷入相邻车道另一辆卡车的底部。

重达8吨的卡车底盘切进特斯拉车顶,车厢被碾成废铁,全车玻璃爆裂。

在这样惨烈的状况下,四口之家竟从死神指缝中全身而退!

特斯塔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生死一瞬间

2025年3月26日中午12点45分,上海申嘉湖高速往浙江方向同三立交路段,左侧车道因为施工被锥形桶封得严严实实,所有车都挤在右边两条道缓慢行驶。

这时候一辆厢式大货车从后方冲过来,司机也许没注意到前面堵成停车场,反应过来猛踩刹车已经来不及,直接撞上了前面的特斯拉Model 3。

特斯拉被撞得直接横飞出去,车头卡进右边车道集装箱大货车的车轮位置。

车顶被撕开个大口子,后挡风玻璃碎成渣,车尾更是挤得缩进后排座椅,右后轮都爆了胎。

车里一家四口竟然从车里活着爬了出来,2岁娃坐在安全座椅上,擦破点皮,大人里伤最重的也就是轻微骨折,简直是奇迹!

我居然还活着!这是车主爬出车来的第一反应。

特斯拉安全感满满的黑科技

事故中,车主之所以能够安然无恙,和特斯拉的安全设计密不可分。

特斯拉的车身结构采用了钢铝混合设计,在发生碰撞时,它能够迅速吸收外部的冲击力,并将它分散到车身的非核心部位。

这样一来能够最重要的乘员舱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尤其是车身的A柱和B柱,它们采用的是超高强度的钢材,抗压能力让人吃惊。

在这一事故中,正是这些硬核材料的使用,让特斯拉在面对重型货车撞击时,依旧保住了车内的安全空间。

更厉害的是特斯拉的能量吸收区设计。

这些区域是专门用来分散碰撞时产生的巨大能量的,它们可以有效减缓撞击的冲击力。

这种铁笼设计,像是一层层防护网,牢牢将车内人员保护在一个安全的空间里。

不过每一项技术都有其优缺点,特斯拉的安全系统也并非无懈可击。

气囊的触发条件非常严格,只有在特定的撞击角度和力度下,气囊才会弹出。

万一角度不对了,就是撞击再严重,气囊也可能不会发挥作用。

事故的发生,让特斯拉的安全性再次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支持者和反对者的声音此起彼伏,争论激烈。

支持者毫不犹豫地表示:特斯拉完全值得信赖。

他们对特斯拉车身的设计深信不疑,认为即使面对极端事故,特斯拉的结构也能最大程度保护乘客。

湖北高速交警近期发布了一段监控视频,记录了一起特斯拉Model Y的交通事故。

在杭瑞高速的一个分岔路口,一辆Model Y以高速撞上分流带的三角护栏,导致车辆腾空翻转两圈,多次与地面和路边设施碰撞后停在高速隔离带中。

而车主在事故中毫发无伤,甚至能自行离开车辆。

这些例子都让大家对特斯拉的安全性充满信心。

但还有些网友提到,特斯拉虽然在车身安全设计上很强,但在刹车系统和自动驾驶方面却暴露出不少问题。

特别是在自动驾驶的背景下,特斯拉的技术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过度宣传。

自动驾驶引发的事故的确需要我们注意。

2016年1月20日,一位车主驾驶着的特斯拉Model S,在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邯郸段行驶。

当时的车速达到110公里/小时,车辆前方有一辆静止的道路清扫车。

根据事故发生后的分析,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并未能够及时识别静止的清扫车,导致了车辆直接撞上了清扫车,导致车主丧生。

根据事后的调查,高雅宁当时依赖自动驾驶系统,未能在车辆接近障碍物时进行干预。

而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在该情况下并未能够有效避免事故。

如何在安全与营销之间找到平衡?

从特斯拉的种种争议中,汽车行业得到了许多启示。

车企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提供先进的技术,更要关注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培养。

毕竟,无论技术多么先进,驾驶员的反应能力和判断力依旧是保障安全的关键。

这次事故的幸存者感慨:“如果没有这辆车,我今天就不在了。”

特斯拉用它的设计和技术保护了车主的生命,但也给我们上了一堂深刻的安全教育课。

无论我们多么依赖高科技,作为驾驶者的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自己在安全中的责任。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

新浪财经:2024-11-24《报告称特斯拉汽车致命事故率高,后者高管驳斥》

快科技:2024-12-22《Model X发生事故翻下山无人受伤 车主又买了一辆特斯拉》

环球网:2016-09-15《国内首起特斯拉自动驾驶致死事故曝光 经销商成被告》

每日经济新闻:2023-11-01《“潮州特斯拉撞人事故”致2死3伤,法院判自媒体赔3万元,道歉声明要挂30天》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