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天圣三年春,汴梁城南的云溪别院早已荒废多年。残垣断壁上爬满了野蔷薇,院中杂草丛生,唯有那棵老桑树依旧挺立,枝桠如苍龙探爪,桑葚熟得发黑,偶尔“啪嗒”一声掉在青石板上,溅出紫红色的汁液。

楚枫推开吱呀作响的楠木门,惊起一群白颈鸦。他仰头望着那棵老桑树,心中感慨万千。这别院曾是云溪书院的旧址,三十年前因一场大火化为废墟,如今只剩这棵桑树依旧生机勃勃。
“好树!”楚枫轻叹一声,拂开蜘蛛网,在树根处清出一块空地。忽然,青砖缝里滚出一颗金钮扣。他拾起细看,扣面上刻着“崇文”二字——这是当年云溪书院学子的遗物。楚枫握紧钮扣,心中隐隐觉得,这别院中似乎藏着什么秘密。
半月后,桑叶渐渐泛黄。这夜,楚枫正在灯下抄写《孟子》,忽听风中传来一阵女子的呜咽声。他举着桐油灯循声而去,见桑树根部的泥土簌簌滑落,露出半截鼠尾。
“谁在哭?”楚枫低声问道,将灯罩取下,火苗照亮了树干的裂痕。树影晃动,传出一个少女颤抖的声音:“公子莫怕……我本是受仙露点化的桑灵……”
楚枫大着胆子摸向树疤,触手竟是温热的。他心中一惊,问道:“姑娘为何现形?”
桑灵泣声更急:“山鼠啃我根脉三日了!东南方第三根树瘤下,公子且看!”
楚枫扒开腐叶,腥臭扑鼻。七八个鼠洞盘根错节,最大的洞口还粘着一撮灰毛。他想起幼时见农户熏獾,便冲回灶房抱来半湿的艾草。
“姑娘忍片刻。”他将艾草塞进鼠洞,用蒲扇猛扇。浓烟灌入地穴,地下传来吱吱的惨叫声。突然,一只半尺长的鼠王窜出,利齿直扑楚枫咽喉!
千钧一发之际,桑树抖落一片黄叶。那叶刃凌空削断鼠尾,恶鼠惨叫着逃窜。楚枫瘫坐在地,见桑树渗出琥珀色的汁液,渐渐凝成一位绿裙少女。
“小女桑漓,谢公子救命之恩。”少女脚踝缠着绷带,发间别着一枚桑葚钗。楚枫怔怔望着她裙摆上的叶脉纹,喃喃道:“你真是桑树所化?”
桑漓微微一笑,指尖绽出一片嫩芽:“百年前,吕仙长醉卧于此,仙酒洒落让我生了灵智……”
第二章 蟾宫折桂自那日后,楚枫与桑漓日日相伴。桑漓不仅生得眉目清秀、身段婀娜,谈吐也清雅不凡。她常在楚枫读书时为他煮茶,偶尔与他谈论古今,言语间透着智慧与灵性。楚枫虽心中喜悦,却并未沉溺于儿女私情,依然勤学苦读,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会试。

ai想象图
会试前夜,桑漓剪下一绺青丝,递给楚枫轻笑道:“公子将此发丝藏入笔管,自有妙用。”
楚枫嗅到发间淡淡的桑葚香,心中一动,却正色道:“科考岂能舞弊?”
桑漓摇头:“非也。这是助公子灵台清明。”她将发丝浸入墨汁,墨汁忽泛起金星。楚枫提笔蘸墨,脑中竟映出《盐铁论》的批注——正是他往日读过的笔记!
楚枫虽心中疑惑,却仍将发丝嵌入笔管中。此后,他日日不离此笔,总觉神清气爽,平日所学皆历历在目。
会试当日,五更天未亮,楚枫便提着考篮进了贡院。邻座一位胖考生姗姗来迟,热得直喘:“这鬼天气,砚台都要晒裂了!”
楚枫摸出一颗冰晶般的桑葚,凉气漫开,惊动了巡考官。那官员凑近嗅了嗅,惊讶道:“此为何物?可是宝物玉髓?这可是贡品!”
楚枫淡然一笑:“大人说笑了,不过是家传的腌果子。”他掰开桑葚,紫红汁水滴在考卷上,竟晕出“平准”二字——正是《盐铁论》的关键。楚枫挥毫泼墨,洋洋洒洒,很快写完了治世要略的文章。
数日后,楚枫收到差役的喜报:他的文章深得考官赏识,已呈御览,要他即日参加殿试!
第三章 御案清光殿试之日,楚枫穿着桑漓亲手织的金丝襕衫。仁宗皇帝盯着他衣襟上的清光,问道:“楚卿衣裳怎会泛着清光?”
楚枫从容答道:“此乃蚕神宝衣,遇明君则现桑纹。”他指向日光,金丝随动作流转,龙案上竟漫起桑叶清香。

一旁的枢密使冷笑道:“怕是妖物!”
楚枫突然扯开衣襟,露出胸口一块烫疤:“下官七岁为救火中的《孝经》烙下此印,可算得妖?”
满殿寂静,仁宗感觉这楚枫定然不凡,准备留给太子使用,叹道:“真忠良也!”
果然,楚枫殿试得中状元,留在京城担任太子伴读,深得太子信任。几年后,他外放为官,赴任途中,心中暗下决心:定要以清正廉明造福一方。
第四章 仙踪归隐楚枫在任期间,清理积案、鼓励农桑,设立商肆,使当地成为全国闻名的富足之地。然而,官场险恶,他屡遭贪官污吏陷害。幸得桑漓暗中相助,化险为夷,也渐渐萌生退隐之意。
多年后,楚母病逝于云溪书院。临终前,床帐绽开七朵白色花朵:“枫儿就托付给仙子了……”丧仪毕,老桑树轰然倒地,树心空腔中竟藏着一艘柏木舟,舱底整整齐齐码着楚母纳的千层底——鞋帮上绣着桑叶脉络。

楚枫与桑漓乘舟归隐,行至洞庭湖时,风浪大作。桑漓抛叶入水,百丈青藤缚住惊涛。楚枫见藤上结出桑葚,摘下一尝,竟是楚母酿的桂花蜜味。
十年后,终南山樵夫传言,某对仙侣的草庐会涌酒泉。贪官取水得苦胆,清官饮之见桑影。有次县令强闯草庐,泉水忽化青蛇追出三里,惊魂未定之际,发现官帽上还缠着一根桑枝。此后,再也没人敢来草庐骚扰。
尾声政和五年,汴梁书铺悄然出现《桑官录》。书生们争相传阅其中“艾草熏鼠法”,却不知真正秘术写在末页:“治世之鼠不在穴,在朱门;驱邪之艾不在野,在人心。”
——楚枫于终南山雨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