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乌冲突来看,俄军还是那支战术呆板、依赖武器装备优势、就知道蛮干硬怼的军队。实际上从沙俄时代一直到现在,俄军的特点都是战术呆板,依赖武器装备优势,就知道蛮干硬怼。
俄军的战术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堆积起优势武器和火力进行一波又一波的前进进攻。从沙俄,到苏联,再到俄罗斯战术基本原则都是,只有进攻,追击的进攻,不断的进攻,组织主要方向的对敌优势兵力与装备,去全歼敌人,才是战争的胜利。在实力强大的时候,这一战术非常管用,但是现在俄罗斯的国力下降了。就出现了在顿巴斯战场打了几个月无法形成突破的情况。
在这个时候,又被乌军突然袭击,结果就是俄军薄弱环节出现失败。为什么俄军一被包围就慌乱了,因为在二战时期苏军也是如此,一旦被合围就会出现无头苍蝇的情况。本质上就是,苏军轻视防御,更加轻视撤退,只关注怎么进攻。在二战时期,一直到莫斯科战役时,苏军也只是在部分防区采取了战壕系统。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时,野战阵地很多也还是散兵坑系统。真正完整而且多层战壕防御系统,是1943年才成熟起来。
苏德战争初期,俄罗斯人挖野战工事的技术很烂,现在从俄乌冲突看,俄军很多时候修战壕的水平还是很烂。但是,苏军搞出了大纵深防御体系,就是扩大防御纵深的战术。在二战时期,苏军防御纵深阵地可以达到25-100公里。但是现在,这一套俄军都已经不会了,在库皮扬斯克-伊久姆俄军几个月都没有修建防御阵地。
被乌军突破第一道防线以后,后方100多公里都没有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俄军就只有一路溃败下去了。彭总说过,苏军顾问搞的东西想定的作战计划都是进攻的,没有防御,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员打仗非常灵活,同时非常强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因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但是,整个俄乌冲突快7个月了,都看不到俄军主动调动敌人,在有利位置集中优势兵力快速歼灭乌军有生力量。俄乌冲突以来,除了马里乌波尔,俄军没有围歼乌军任何一个营级部队。甚至,俄军就连围城打援都没有,就是正面硬怼乌军大纵深防御工事,不断向正面投入火炮弹药和坦克步兵等等,一味正面硬打,而不知道调动乌军。比如,在马里乌波尔,俄军就完全可以引诱乌军援军增援,再集中优势兵力围城打援。
结果,俄军在马里乌波尔60公里外就设立了阻击阵地和外围阵地,乌军援军根本进不来。然后,乌军就不派援军了,让俄军慢慢在那里啃马里乌波尔的工事。在红军反围剿时代,苏联军事顾问制定的作战计划,其实就和现在俄罗斯总参谋部都差不多。都是正面对决,打阵地战。无论前面是什么情况,敌人有多少,敌人有多少武器,反正就是一个战术进攻进攻,再进攻。当时,教员就指出,我们需要跑到敌军背后去,逼得敌军走出工事回防,然后红军可以灵活作战,运动歼敌。
直到现在,俄军遇到了乌军的堡垒,还是张开五个手指打人,四面出击,毫无重点靠武器和火力优势正面硬打。所以打了快7个月,还没有拿下顿巴斯地区。到现在,俄军还是不懂教员战术的高明,就是攻击敌人所必救,把敌人从工事里调出来,再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当中歼灭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