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曰:皇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居心险诈,结党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尚不忍重治其罪,仅令削除谱牒,更改其名,以示愧辱。
就两人心术而论,其潜蓄觊觎窥窃之谋,诚所不免,及皇考绍登大宝,伊等怨尤诽谤,亦属情事所有,盖伊两人未尝无隐然悖逆之心,特未有显然悖逆之迹,是以皇考虽明暴其罪状,犹为曲示矜全,圣心如日在天,固众所共仰也。
迨皇考晚年,屡向朕谕及此事,辄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留以有待者。朕即位之初,深有念于孔子三年无改之言,未敢遽易成案。今临御四十三年矣,近降旨复睿亲王封爵,及仍给还功绩诸王原封爵号,因念宗藩远派,既为核实酬庸,而近属本支,岂宜略而不办,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所有允禩、允禟二人,自不合还其原爵,仍当复其原名收入玉牒。两人子孙,亦当一并叙入,并着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查明应入支派,列谱呈览。
朕此举实仰体我皇考当日仁心,以申未竟之绪,谅皇祖、皇考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又弘晳在乾隆初年,曾获罪戾,经承办之庄亲王等,奏请削其原名,阅今亦三十余年矣,念其所犯,更非必不可原之罪,且其子姓现列宗图,何必独令其削名示贬,弘晳亦着于玉牒内,复其原名。则皇祖一派天潢,牒图具列,益昭麟趾燕贻之盛,朕亦惟揆情度理,悉准以大公至正之心而已,将此通谕知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帝以八叔允禩和九叔允禟没有悖逆之实,下旨复其原名,不再以阿其那和塞思黑称呼,并将原名录入玉牒,恢复了这二人的宗室身份。
在这里首先要注意一个关键,乾隆帝不是平反老八和老九这两位康熙朝的皇子和雍正朝的罪人,而是只是恢复了这二人的宗室身份,并没有恢复他们的王爵。并且说道即使他们没有悖逆之实,但是内心未尝没有悖逆的想法,只不过没有能力实现罢了。
乾隆帝之所以这般,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年已经68岁高龄的他,要效仿祖父康熙帝在晚年解决遗留历史问题的行为。
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步入晚年的康熙帝回忆往事,对鳌拜进行一定程度的平反,说道“鳌拜功劳显着,应给世职”,追赐鳌拜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不过因为鳌拜的孙子卷入九子夺嫡之中,是“行止不端”,并且属于废太子胤礽阵营,因此被康熙帝所厌恶,所以世职刚开始由鳌拜的侄孙承袭,侄孙死去以后,才由孙子达福承袭。
同时康熙帝平反鳌拜多少有些捎带的意思,在谕旨之中,他先是对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子孙被革除宗室身份发表了意见,可能是认为皇族内斗太严重,失败者的后人被牵连的太狠,所以有些看不下去,因此下令对于那些被革除宗室身份的太祖子孙,应该查明载入玉牒,恢复宗室身份,并且“酌量给带(清代宗室专用黄色腰带,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一系的旁支则是用红带子),以示差别”,是保全了太祖一脉的体面,不至于使得太祖的子孙后代中很多人是泯然众人矣,表示出对于太祖的尊重。
之后才是一定程度平反鳌拜的内容,毕竟鳌拜有大功劳,当年不是以鳌拜为代表的两黄旗大臣力保顺治帝继位,之后又哪里有康熙帝的继位呢,这样的大功,康熙帝也不想就那样将鳌拜给彻底否定,不想使其“永世不得翻身”。
最后对于开国功臣的后人,康熙帝的态度是他们都有大功劳,不能因为后世子孙有罪过,就将开国功臣靠功勋所得的官职革去,实在不忍心那样,要求查明并给予开国功臣后人官职。
康熙帝在谕旨的开头意味深长的说道“朕若不言,无敢言之人”,意思他要是不说的话,以后更没有人敢说。至于后世皇帝也大概率不会管这些小事情,毕竟随着时间推移,血缘越来越疏远以后,谁会考虑到太祖子孙中有没有宗室身份的事情呢,反正前几任皇帝都没有发表意见,历代累积以后,自然不会有皇帝发表意见。
乾隆帝事事效仿祖父康熙帝,康熙帝于69岁时驾崩,乾隆帝在当时已经68岁,他又没有开上帝视角,不知道自己竟然会长寿活到89岁,再参考父亲雍正帝58岁时驾崩,所以认为自己时间已经不多了,因此在当时开始大规模解决之前遗留的各种历史问题。
并且也是效仿康熙帝说出:“朕若不言,后世子孙,亦无敢言者”。也是展现出自己的傲气,认为后世子孙没有自己那样的魄力。
这也是乾隆帝恢复老八和老九宗室身份的一个重要原因,康熙帝当年为了保全太祖努尔哈赤的颜面,以示宗室和睦,查明恢复了其子孙中无宗室身份者的宗室身份。
乾隆帝是为了保全圣祖康熙帝的颜面,恢复了老八和老九的宗室身份,还将在乾隆四年(1739年)因为心怀异志而被革去亲王爵位,并且革去宗室身份和改名为四十六的废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晳恢复原名和恢复宗室身份,如此一来康熙帝的子孙在玉牒也就是族谱中是记载俱全,不至于是残缺不全,对于重视亲情的康熙帝来说是一种极大尊重,对此乾隆帝是得意的说道“则皇祖一派天潢,牒图具列”。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乾隆帝是一个政治机器,他一直追求的是赏罚分明,所以他想要效仿祖父康熙帝解决遗留的历史问题,更是想要正本清源,想要更进一步。
所以在恢复老八和老九的宗室身份之前,他对于比之鳌拜还要敏感无数倍的摄政王多尔衮进行了平反,以太爷爷顺治帝当时并没有真正亲政,是由诸位大臣诬陷所至的理由,恢复了多尔衮的宗室身份,并且恢复其睿亲王爵位,定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之所以如此,因为回顾清朝龙兴的历史,回顾清朝入关夺取天下的历史,摄政王多尔衮是无法回避的关键人物,他在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以后的皇位争夺战中,没有为了皇位而兵戎相见,而是以大局为重,选择务实方法,拥立顺治帝继位,虽然他之后以摄政王掌握了实权,但避免了大清内部出现内斗乃至分裂的局面,使得这场潜在危机消散,使得清朝保存了完整的实力,才有了之后的入关。
等到明朝灭亡以后,多尔更是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入关,并且破李自成之大顺政权,渡江亡南明弘光小朝廷,平张献忠之大西政权,虽然他死时,西南一带还有南明永历政权,不过已经奠定了清朝大一统的格局,虽然多尔衮在世时有不臣之心,但毕竟没有真的进行篡位之举,所以这样的不世之功,乾隆帝自然要给一个交代,因此平反了多尔衮,以示朝廷赏罚分明,只要有大功劳,一定会得到回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既然多尔衮都平反了,老八和老九只是恢复宗室身份,又不是平反和恢复王爵,对乾隆帝来说更是小事一桩,而且这属于近支的事情,更应该上心一些,所以乾隆帝说道远支宗藩已经核实功劳,给予回报,那么近支宗藩自然也不能忽略,因此将这二人恢复宗室身份。
当然乾隆帝的理由也是充分,如同翻多尔衮的铁案时为太爷爷顺治帝辩解那般,对于父亲雍正帝定下的案子,乾隆帝也是说辞完善,并不敢说这是雍正帝的错,反而说这是雍正帝的意思,不只是避免了不孝骂名,还可以博得孝顺之名。
首先乾隆帝说道老八和老九是“罪皆自取”,意思他们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说道雍正帝只是将他们削除宗室身份,并且改名,以示羞辱罢了。闭口不提老八被圈禁没多久以后便突然死去,很可能被毒死的事情。至于对老九的处置,雍正帝更是连演都懒得演,直接授意将其折磨致死,如此残酷之举,乾隆帝却“视而不见”,更是“知而不提”。
之后乾隆帝不只是提及这二人罪行,更是说道他们应该还有谋逆的想法,只不过没法实施出来,说道雍正帝只是明示他们的罪行,没有说出他们的狼子野心,是尽量保全他们,可谓是“圣心如日在天”,如此夸奖真是令人不得不钦佩,真是一个颠倒黑白的高手。
最后乾隆帝更是祭出大招,说道雍正帝晚年经常向他提及此事,认为自己虽然对两位“大逆不道”的弟弟够意思,是尽量保全他们,但是兄弟闹到这般地步,也是很不快乐,有些后悔对他们那样惩罚,不过事已至此,留待后人再做改变吧。
这番话可谓是滴水不漏,可谓是无懈可击,以雍正帝对老八和老九的狠辣,还有他晚年并没有什么后悔的举动来看,这段话应该是乾隆帝为了展现父亲雍正帝的圣名故意编造的,所以说道这是雍正帝对他私下说的,并没有完善证据,唯一人证就是自己,关于这点即使有人有疑问,也不敢去问去质疑,只能是无条件的相信乾隆帝的一家之言,使得乾隆帝恢复老八和老九宗室身份,成为雍正帝早有此意的顺水推舟之举,等于没有打父亲雍正帝的脸,反而使得雍正帝博得一个仁名。
虽然乾隆帝本人也不喜欢严苛的父亲,但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他只能是这般维护,只能是这般自导自演,借着死去的老皇帝留下“遗愿”的大义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可谓是相当聪明之举。
而在这一年,乾隆帝的正本清源之举,不只是局限于平反多尔衮和恢复老八和老九宗室身份的举动,他还进行了各种修正。诸如理清了当时九大铁帽子王的世系,并且恢复其原封号。对于开国功臣之后,也是进一步提高待遇等等。
总的来说乾隆四十三年是很有意思的一年,乾隆帝尽了最大努力解决了诸多遗留的历史问题,在这方面他已经超越了祖父康熙帝,他虽然不具有像中兴之主那般开创性的魄力,但是在守成方面,他颇具开创性魄力,试图进行各种修正来永垂万世,做出了各种努力,想要帝国的统治延绵不绝。
乾隆帝在各方面可以说是无可挑剔,他是一个合格的政治机器,他最大的失败就是继承了母亲的长寿基因,实际在位长达64年之久,晚年出现了种种昏庸糊涂之举,使得清朝从他手中达到巅峰,也从他手中快速衰败下去,是盛世之主也是中衰之主,因此是毁誉参半。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