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朗普面对镜头坦言“俄罗斯可能在拖延时间”时,这位曾公开称赞普京“谈判真诚”的美国前总统,终于撕下了对克里姆林宫的最后一丝幻想。在美俄最新一轮沙特谈判破裂后,这位以“交易艺术”自诩的政客不得不承认,自己或许遭遇了职业生涯中最难缠的谈判对手。
这场信任危机的爆发早有征兆。今年2月,当泽连斯基在通话中警告“普京只是畏惧你的实力”时,特朗普仍自信回应称从普京的语气中听出了“认真态度”。彼时美俄正以每周一次的频率展开密集磋商,特朗普团队坚信能通过双边谈判实现两大目标:终结俄乌战事与修复美俄关系。
转机出现在3月12日,美方抛出“全面停火30天”的破冰方案。然而俄方48小时后的回应彻底暴露了谈判策略——普京虽口头支持停火,却附加了建立监督机制、处理库尔斯克局势等七项前提条件。最终达成的协议缩水为“30天互不袭击能源设施”,实质是俄方用不打击乌电网换取自身油库安全。当美方4月24日推进黑海停火谈判时,莫斯科再次祭出要求解冻部分银行资产、恢复SWIFT接入等五项新条件。
“这就像用糖果引诱孩子,却把糖纸当成交换条件。”华盛顿智库研究员马克·琼斯指出,俄方每次看似接受提议,实则通过设置障碍获取实际利益。以黑海停火为例,俄黑海舰队主力早已撤至新罗西斯克港,而乌克兰通过无人机攻势开辟了粮食运输走廊,此刻停火反而会固化俄军战略劣势。
值得玩味的是,特朗普在披露疑虑时特别提到:“我自己也常用拖延战术。”这种近乎自白的表述,既揭示了其商业谈判思维与政治博弈的错位,也暗示着对普京认知的根本转变。从2016年竞选期间盛赞普京“强领导力”,到如今公开质疑对方诚意,这种180度态度逆转背后,是连续五轮谈判中俄方“永远有条件”的强硬姿态。
当前美俄谈判已陷入“条件套娃”困局:每当美方以为触达底线,俄方总会抛出新的筹码。这种策略不仅消耗着特朗普的政治信誉,更暴露出双方核心诉求的结构性矛盾——美方试图以局部停火积累互信,俄方则谋求通过每个环节攫取战略利益。随着11月大选临近,留给“交易大师”的斡旋时间正飞速流逝。这场世纪博弈的终局,或许将取决于谁先真正耗尽耐心。